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 / 吴子鹏)在打造人形机器人方案时,多数人会把机器人的智能化能力与 AI 大模型划等号。凭借高算力的 AI 芯片搭配 AI 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的智力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然而,AI 大模型主要用于处理语义理解、复杂场景感知和长期任务规划等高层智能任务,能让人形机器人在标准化场景中表现出色。但在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个性化场景里,AI 大模型却无法满足实时控制需求。因此,MCU+AI(TinyML) 成为一种有效的智能化补充方案。
在电子发烧友网《人形机器人的电机控制和传感器》专题中,澎湃微 CEO 钟旭恒先生在接受电子发烧友网采访时透露,该公司已在 MCU+AI(TinyML) 领域展开探索与实践,并开发出离线语音识别 + 电机控制的单芯片方案。TinyML 是超小模型,它起源于智能传感器的发展。TinyML 对传统 AI 模型进行大幅压缩,在减少计算量和存储空间的同时,能基本保持模型性能不变。这样的模型可便捷地部署在中小规模的 MCU 上。随着大模型的发展,其为小模型的训练提供了快捷途径,未来 MCU+AI(TinyML) 有望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电子发烧友网《人形机器人的电机控制和传感器》专题中,澎湃微 CEO 钟旭恒先生在接受电子发烧友网采访时透露,该公司已在 MCU+AI(TinyML) 领域展开探索与实践,并开发出离线语音识别 + 电机控制的单芯片方案。TinyML 是超小模型,它起源于智能传感器的发展。TinyML 对传统 AI 模型进行大幅压缩,在减少计算量和存储空间的同时,能基本保持模型性能不变。这样的模型可便捷地部署在中小规模的 MCU 上。随着大模型的发展,其为小模型的训练提供了快捷途径,未来 MCU+AI(TinyML) 有望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澎湃微 CEO钟旭恒先生
人形机器人需要多种芯片,如高算力 AI 芯片、存储器芯片、传感器芯片、模拟芯片、控制器芯片等。目前,澎湃微已布局控制芯片,包括电机驱动控制芯片,以及融合了 AI 的 MCU+AI 控制芯片。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AI 大模型与 MCU+TinyML 的协同,本质上是通识认知能力与边缘实时响应的深度互补。从系统架构角度看,这种互补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功能冗余。实际上,MCU 借助 TinyML 优化的轻量化模型,能够助力 AI 大模型完成末端操作的闭环,这是智能化能力从 “脑部” 向全身的延伸。
显然,MCU+AI(TinyML)是边缘智能理念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具体实现形式之一。钟旭恒指出,除了将 MCU+AI(TinyML)用于电机的智能化控制外,在人形机器人的控制末端,还会形成一个传感器 + 电机控制 + AI 的全链路边缘智能体系。这种融合不仅能大幅提升人形机器人的性能,增强其适应性,还能降低成本,从而推动人形机器人更快地普及。在此过程中,芯片除了要增强 AI 能力,还需进一步探索 AI 与芯片的深度结合,在垂直应用领域将 AI 和芯片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钟旭恒提到,与人形机器人的电机控制相比,传统电机控制的要求要低很多。例如,人形机器人电机运行的柔顺性、平滑度以及控制精度都需达到高标准,响应时间要短,抗外部干扰能力要强。此外,还有一个传统电机控制较少涉及的方面:数量众多且各异的电机需保持良好同步,以保证人形机器人做出精准动作。对于电机的协同控制,可能并非完全依赖计算,而是借助训练结果来实现,这充分体现了 AI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重要性。
除控制芯片外,澎湃微还关注人形机器人的力传感器应用。力传感器对机器人灵巧手等重要部件起着关键作用,也决定了人形机器人所能胜任的应用领域。传感器采集物理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MCU 可采集这些电信号并进行各种数学运算。对于带有 AI 功能的 MCU,还能进行 AI 判决,将传统传感器升级为真正的智能传感器。AI 的加入,让传感器与 MCU 控制器的配合发生了质变,使控制摆脱了繁重的数学计算,大幅提升控制响应速度,降低高计算力对能源的消耗。
这些创新方案有助于进一步挖掘人形机器人的潜能,推动其在更多场景落地。根据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计 2025 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 53 亿元,较 2024 年实现翻倍增长;到 2029 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750 亿元,占世界总量的 32.7%,比例位居世界第一;到 2035 年,市场规模则有望突破 3000 亿元。
钟旭恒表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通用机器人,其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当前,人形机器人普及的关键在于性价比,需要通过更多创新在提升性能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一旦性价比突破某个阈值,人形机器人的普及和大规模应用便会随之而来。澎湃微作为国产 32 位 MCU 的创新企业,将与产业界合作伙伴携手,把 AI 技术融入信号采集处理及控制中,以创新产品服务行业,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快速普及。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mcu
+关注
关注
146文章
17650浏览量
357224 -
AI
+关注
关注
87文章
33310浏览量
273644 -
人形机器人
+关注
关注
4文章
615浏览量
17198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人形机器人“造车”,车企扎堆布局!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黄晶晶)12月26日,广汽集团正式发布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在业界引发新一轮人形机器人的关注。实际上,已经有不少车企进入了

打入宇树科技供应链,探究这家国产MCU 企业的人形机器人布局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吴子鹏)3 月 31 日晚,在淘宝交个朋友直播间,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 G1 化身 AI 机器人主播进行直播带货,售卖宇树科技的
让人形机器人像人一样去感知,这家国产芯片公司选择从信号链入手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吴子鹏)人形机器人的感知系统,作为其与物理世界交互的关键窗口,极大程度上决定了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与应用价值。借助多模态传感器融合,

如何让人形机器人更智能、更安全?这家国产MCU厂商给出答案
,人形机器人正处于高速增长的爆发期,智能化与安全性成为技术发展的核心方向,也是产业突破面临的关键挑战。 在电子发烧友网《人形机器人的电
通关人形机器人控制链,这家国产RISC-V芯片公司做到了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吴子鹏)近来,人形机器人产业爆火,引发广泛关注。从系统构成来看,人形机器人需多种专用芯片协同工作,以实现复杂运动控制、感知交互和能源管理等功能。在系统控制方面,

具身智能照进现实,物理 AI 解人形机器人量产困局
。 目前,已经有包括Walker S1在内的人形机器人入厂实习,也有非常多的陪伴型人形机器人进入场景调试的关键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
发表于 02-20 01:11
•535次阅读

伺服电动缸在人形机器人中的应用
将伺服电机自身优势转变成精确速度控制、精确位置控制和精确推力控制,从而实现高精度直线运动。这种特性使其成为人形机器人的核心运动部件,特别是在关节驱动方面。二、替代传统驱动方式在人形机器人
发表于 02-06 09:04
物理仿真人形机器人的统一全身控制策略
创建动作自然并对各种控制输入做出智能响应的交互式仿真人形机器人仍是计算机动画和机器人技术领域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NVIDIA Isaac Sim等高性能 GPU 加速仿真器以及使用N

《具身智能机器人系统》第1-6章阅读心得之具身智能机器人系统背景知识与基础模块
要给AI这个聪明的“头脑”装上一副“身体”。这个“身体”可以是一部手机,可以是一台自动驾驶汽车。而人形机器人则是集各类核心尖端技术于一体的载体,是具身智能的代表产品。与传统的软件
发表于 12-19 22:26
小鹏汽车正式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发布AI机器人Iron
在特斯拉之后,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小鹏汽车也于11月6日正式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今日下午,小鹏汽车在广州隆重发布了其自主研发的全新AI人形机器人
家电企业纷纷跨界机器人领域,人形机器人成为关注焦点
近日,有关多家家电企业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消息广为流传。10月27日,美的集团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透露,美的当前的重点在于工业机器人领域,不仅涵盖整机,还包括零部件的研
“0元购”智元灵犀X1机器人,软硬件全套图纸和代码全公开!资料免费下载!
通过开源开放和生态共创,共同推进工业机器智能化以及具身机器人产业创新与发展,引领技术创新、共享创新成果,通过全球范围内的社区协作,吸引全球开发者、研究者、爱好者和企业投身具身
发表于 10-25 15:2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