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为什么电源纹波那么大?

jf_60870435 来源:jf_60870435 作者:jf_60870435 2023-05-31 14:08 次阅读

某用户在用500MHz带宽的示波器对其开关电源输出5V信号的纹波进行测试时,发现纹波和噪声的峰峰值达到了900多mV(如下图所示),而其开关电源标称的纹波的峰峰值<20mv。虽然用户电路板上后级还有LDO对开关电源的这个输出再进行稳压,但用户认为测得的这个结果过大,不太可信,希望找出问题所在。

wKgaomR25EuAL53NAAJqD7ZH95Y275.png

问题分析:电源纹波测试过大的问题通常和使用的探头以及前端的连接方式有关。首先检查了用户探头的连接方式,发现其使用的是如下面左图所示的长的鳄鱼夹地线,而且接地点夹在了单板的固定螺钉上,整个地环路比较大。由于大的地环路会引入更多的开关电源造成的空间电磁辐射噪声以及地环路噪声,于是更换成如下面右图所示的短的接地弹簧针。

wKgZomR25EuAHRy8AAJ0pOYynsc601.png

经过实际测试,发现测得的纹波噪声的峰峰值有很大改善,如下图所示。但纹波噪声的峰峰值仍然有40多mV,和开关电源厂商标称的<20mV仍有较大差异。

wKgaomR25EuAFYIDAAKDV_9B8nc291.png

进一步检查用户使用的探头的型号,发现用户使用的是示波器标配的10:1的无源探头。如下图所示:

wKgZomR25EyAAJA7AAH5g-NsK3E044.png

10:1的探头会把被测信号衰减10倍再送入示波器,然后示波器再对被测信号进行10倍的数学放大。这种探头的好处是通过前面的匹配电路提升了探头带宽可以到几百MHz,而且扩展了示波器的量程,但是对于小信号的测量不是特别有利。如果被测信号幅度本身就小,再衰减10倍可能就淹没在示波器的底噪声里了,即使再做10倍的数学放大,对于信噪比本身也是没有改善的。

所以对于电源纹波噪声的测量应该尽量使用小衰减比的探头,比如1:1的探头。于是另外找了一个1:1无源探头,这种1:1的无源探头虽然带宽不高(通常几十MHz),但衰减比小,对于小信号测试非常合适。

下图是换用1:1的无源探头后,和10:1 探头在不同带宽限制下的对比测试结果。可以看到,使用1:1探头并设置20MHz带宽限制后,测量到的纹波噪声的峰峰值只有不到10mV,远远好过10:1探头的测试结果。

从1:1探头的测试结果里可以看到清晰的纹波的波形,并且满足用户对于电源纹波噪声<20mV的预期。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带宽限制对于噪声峰峰值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wKgaomR25EyASflXAAM7J1SeFDw987.png

问题总结:这是一个典型的电源纹波测试的问题。我们通过使用短的地线连接、换用低衰减比的探头以及带宽限制功能使得纹波噪声的测试结果大大改善。

一般来说,影响电源纹波测试结果的影响因素按照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

①前端连接线和地环路的长度 ②探头的衰减比 ③带宽限制

④测量量程 ⑤输入阻抗

在进行实际测试之前,一个比较好的习惯是先检查一下当前使用的设备和设置下的系统的底噪。

wKgZomR25EyAZ8icAAM3wXpendM276.png

如果手头实在没有合适的低衰减比的探头,也可以参考下图用50欧姆的同轴电缆用如下方式自制一个探头。实际上就是把电缆的一头接在示波器上,示波器设置为50欧姆输入阻抗;电缆的另一头剥开,屏蔽层焊接在被测电路地上,中心导体通过一个隔直电容连接被测的电源信号。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低成本,低衰减比,缺点是一致性不好,隔直电容参数及带宽不好控制。

wKgaomR25E2AYGviAACsAMgHqb8441.png

审核编辑:汤梓红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开关电源
    +关注

    关注

    6348

    文章

    7968

    浏览量

    469784
  • 示波器
    +关注

    关注

    110

    文章

    5625

    浏览量

    181627
  • 带宽
    +关注

    关注

    3

    文章

    818

    浏览量

    40016
  • 无源探头
    +关注

    关注

    0

    文章

    97

    浏览量

    10216
  • 电源纹波
    +关注

    关注

    4

    文章

    184

    浏览量

    16255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世界那么大,我想要一个“小众贵族”的家

    世界那么大,我想有个家。要如何布置打造一个小众贵族般的智能家居?
    发表于 11-12 13:35 7642次阅读

    为什么mos管压降那么大,具体如下图

    为什么驱动电机是mos管压降那么大
    发表于 06-06 16:42

    为什么你的电源纹波那么大

    本帖最后由 vinsh 于 2017-3-15 11:18 编辑 某用户在用500MHz带宽的示波器对其开关电源输出5V信号的纹波进行测试时,发现纹波和噪声的峰峰值达到了900多mV(如下图所示),而其开关
    发表于 03-15 11:16

    【案例分享】电源纹波那么大?其实不一定是产品的问题

    ``1.开料(CUT)开料是把原始的覆铜板切割成能在生产线上制作的板子的过程首先我们来了解几个概念:(1)UNIT:UNIT是指PCB设计工程师设计的单元图形。(2)SET:SET是指工程师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方便生产等原因,将多个UNIT拼在一起成为的一个整体的图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拼板,它包括单元图形、工艺边等等。(3)PANEL:PANEL是指PCB厂家生产时,为了提高效率、方便生产等原因,将多个SET拼在一起并加上工具板边,组成的一块板子。2.内层干膜(INNER DRY FILM)内层干膜是将内层线路图形转移到PCB板上的过程。在PCB制作中我们会提到图形转移这个概念,因为导电图形的制作是PCB制作的根本。所以图形转移过程对PCB制作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内层干膜包括内层贴膜、曝光显影、内层蚀刻等多道工序。内层贴膜就是在铜板表面贴上一层特殊的感光膜,就是我们所说的干膜。这种膜遇光会固化,在板子上形成一道保护膜。曝光显影是将贴好膜的板进行曝光,透光的部分被固化,没透光的部分还是干膜。然后经过显影,褪掉没固化的干膜,将贴有固化保护膜的板进行蚀刻。再经过退膜处理,这时内层的线路图形就被转移到板子上了。其整个工艺流程如下图。对于设计人员来说,我们最主要考虑的是布线的最小线宽、间距的控制及布线的均匀性。因为间距过小会造成夹膜,膜无法褪尽造成短路。线宽太小,膜的附着力不足,造成线路开路。所以电路设计时的安全间距(包括线与线、线与焊盘、焊盘与焊盘、线与铜面等),都必须考虑生产时的安全间距。(1)前处理:磨板磨板的主要作用:基本前处理主要是解决表面清洁度和表面粗糙度的问题。去除氧化,增加铜面粗糙度,便于菲林附着在铜面上。(2)贴膜将经过处理的基板通过热压或涂覆的方式贴上干膜或湿膜 ,便于后续曝光生产。(3)曝光将底片与压好干膜的基板对位,在曝光机上利用紫外光的照射,将底片图形转移到感光干膜上。底片实物图(4)显影利用显影液(碳酸钠)的碱性将未经曝光的干膜/湿膜溶解冲洗掉,已曝光的部分保留。(5)蚀刻未经曝光的干膜/湿膜被显影液去除后会露出铜面,用酸性氯化铜将这部分露出的铜面溶解腐蚀掉,得到所需的线路。(6)退膜将保护铜面的已曝光的干膜用氢氧化钠溶液剥掉,露出线路图形。3.棕化目的:是使内层铜面形成微观的粗糙和有机金属层,增强层间的粘接力。流程原理:通过化学处理产生一种均匀,有良好粘合特性的有机金属层结构,使内层粘合前铜层表面受控粗化,用于增强内层铜层与半固化片之间压板后粘合强度。4.层压层压是借助于pp片的粘合性把各层线路粘结成整体的过程。这种粘结是通过界面上大分子之间的相互扩散,渗透,进而产生相互交织而实现,将离散的多层板与pp片一起压制成所需要的层数和厚度的多层板。实际操作时将铜箔,粘结片(半固化片),内层板,不锈钢,隔离板,牛皮纸,外层钢板等材料按工艺要求叠合。对于设计人员来说,层压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对称性。因为板子在层压的过程中会受到压力和温度的影响,在层压完成后板子内还有应力存在。因此如果层压的板子两面不均匀,那两面的应力就不一样,造成板子向一面弯曲,大大影响PCB性能。另外,就算在同一平面,如果布铜分布不均匀时,会造成各点的树脂流动速度不一样,这样布铜少的地方厚度就会稍薄一些,而布铜多的地方厚度就会稍厚一些。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在设计时对布铜的均匀性、叠层的对称性、盲埋孔的设计布置等等各方面的因素都必须进行详细的考虑。5.钻孔使线路板层间产生通孔,达到连通层间的目的。传说中的钻刀6.沉铜板镀(1).沉铜也叫化学铜,钻孔后的PCB板在沉铜缸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铜层从而对孔进行孔金属化,使原来绝缘的基材表面沉积上铜,达到层间电性相通。(2).板镀使刚沉铜出来的PCB板进行板面、孔内铜加厚到5-8um,防止在图形电镀前孔内薄铜被氧化、微蚀掉而漏基材。7.外层干膜和内层干膜的流程一样。9. 外层图形电镀 、SES将孔和线路铜层加镀到一定的厚度(20-25um),以满足最终PCB板成品铜厚的要求。并将板面没有用的铜蚀刻掉,露出有用的线路图形。10.阻焊阻焊,也叫防焊、绿油,是印制板制作中最为关键的工序之一,主要是通过丝网印刷或涂覆阻焊油墨,在板面涂上一层阻焊,通过曝光显影,露出要焊接的盘与孔,其它地方盖上阻焊层,防止焊接时短路11.丝印字符将所需的文字,商标或零件符号,以网板印刷的方式印在板面上,再以紫外线照射的方式曝光在板面上。12.表面处理裸铜本身的可焊性能很好,但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受潮氧化,倾向于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不大可能长期保持为原铜,因此需要对铜面进行表面处理。表面处理最基本的目的是保证良好的可焊性或电性能。常见的表面处理:喷锡、沉金、OSP、沉锡、沉银,镍钯金,电硬金、电金手指等。13.成型将PCB以CNC成型机切割成所需的外形尺寸。14.电测模拟板的状态,通电进行电性能检查,是否有开、短路。15.终检、抽测、包装对板的外观、尺寸、孔径、板厚、标记等检查,满足客户要求。将合格品包装成捆,易于存储,运送。``
    发表于 09-20 17:27

    为什么你的电源纹波那么大

      某用户在用500MHz带宽的示波器对其开关电源输出5V信号的纹波进行测试时,发现纹波和噪声的峰峰值达到了900多mV(如下图所示),而其开关电源标称的
    发表于 10-23 16:13

    发现电源纹波和噪声的峰峰值达到了900多mV,为什么电源纹波那么大

    在用500MHz带宽的示波器对其开关电源输出5V信号的纹波进行测试时,发现纹波和噪声的峰峰值达到了900多mV(如下图所示),而其开关电源标称的纹波
    发表于 01-17 14:43

    请问384X系列还是空载功耗那么大吗?

    好长时间没有用过384X了系列了,请问384X系列还是空载功耗那么大吗,有没有更新呢
    发表于 06-28 09:26

    怎么设置让原理图默认不要显示那么大

    在PCB编辑模式点击cross probe to doctments再点元件,会显示元件在原理图的位置,但是该元件在原理图默认是最大化显示,怎么能设置会默认显示不要那么大,求朋友们帮忙解答一下~
    发表于 09-12 05:37

    13.2KW与400W相差那么大是什么概念

    试想,13.2KW与400W相差那么大是什么概念?广大朋友也需要注意这一点了,引以为介。要着重记得减速电机计算公式中功率(P),扭力(NM),转速(RPM),减速比(RATIO)四大因素互相转化的重要性
    发表于 09-03 06:52

    为何各地笔记本差价那么大?

    为何各地笔记本差价那么大?  前言:不论是学生、上班族,或是商务人士,买一台笔记本已经不是什么大事,毕竟为了随时娱乐、学习或工作,
    发表于 02-04 15:59 2008次阅读

    为什么华为的充电头那么大

    你如果看到拆解的华为40W的快充头,就知道为什么它那么大了:
    的头像 发表于 02-05 15:18 4885次阅读

    为什么你的电源纹波那么大

    纹波的表示方法可以用有效值或峰值来表示,可以用绝对量,也可以用相对对量来表示。例如一个电源工作在稳压状态,其输出为100V 5A,测得纹波的有效值为10mV,这10mV就是纹波的绝对量
    的头像 发表于 09-22 15:24 4887次阅读
    为什么你的<b class='flag-5'>电源</b><b class='flag-5'>纹波</b><b class='flag-5'>那么大</b>?

    测试电源纹波及抑制电源纹波的方法

    在开关电源中,稳定直流信号中交流纹波的叠加通常都是工程师苦恼的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来减小和抑制纹波噪声呢?
    的头像 发表于 04-25 10:53 4346次阅读

    如何抑制电源纹波噪声

    在应用电源模块常见的问题中,降低负载端的纹波噪声是大多数用户都关心的。那么模块的纹波噪声该如何降低?普科科技从纹波噪声的波形、测试方式、模块
    的头像 发表于 07-22 11:01 2204次阅读
    如何抑制<b class='flag-5'>电源</b><b class='flag-5'>纹波</b>噪声

    如何降低开关电源纹波

    如何降低开关电源纹波 开关电源纹波是指电源输出直流电中所包含的交流成分,通常以直流电的峰值值为100%,将交流成分的峰值按百分比表示,就是
    的头像 发表于 08-29 10:38 1604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