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一种用于先进封装的圆台硅通孔的刻蚀方法

jt_rfid5 来源:电子与封装 作者:电子与封装 2023-04-12 14:35 次阅读

摘要

集成电路的制造阶段延续摩尔定律变得越发困难,而在封装阶段利用三维空间可以视作 对摩尔定律的拓展。硅通孔是利用三维空间实现先进封装的常用技术手段,现有技术中对于应用于CMOS图像传感器件封装的圆台硅通孔,采用的是在顶部不断横向刻蚀的方式实现的,不利于封装 密度的提高,且对于光刻设备的分辨率有一定的要求。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一种严格控制横向 刻蚀尺寸(仅占原始特征尺寸的3%~12%)的圆台硅通孔刻蚀方法被研究探索出来。该方法通过调节 下电极功率(≤30 W),获得了侧壁角度可调(70°~88°)、通孔底部开口尺寸小于光刻定义特征尺寸 的圆台硅通孔结构。这一方法有望向三维集成电路领域推广,有助于在封装阶段延续摩尔定律。

引言

依循摩尔定律,芯片的特征尺寸越来越小,以满 足器件集成度的增长。但是,当芯片的特征尺寸小到 一定程度会出现量子效应等现象,从而改变芯片目前 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因此,长期来看,单纯采用越来越 先进的工艺技术来延续摩尔定律是不可持续的。值得 注意的是,先进工艺技术节点对特征尺寸的微缩主要 还是一种针对平面区域的概念。目前最先进的环栅技 术尽管可以实现晶体管立体/三维方向的堆叠,但还 没有确切的量产记录(韩国三星公司声称已可以实现 量产)。加入封装交流群,加VX:tuoke08。相比于在芯片制造过程中利用三维空间,在芯 片封装过程中利用三维空间的难度更低。能够利用三 维空间的区域将增加芯片的集成度,实际上就可以视 作对摩尔定律的拓展。利用三维空间进行堆叠封装, 可以实现高性能的异质集成,这样的系统级封装具有 更高的容量、更好的性能和更高的良率。

硅通孔(TSV)技术是先进封装中的常用技术之 一,采用硅通孔技术实现三维空间中芯片或者线路 的垂直互连具有降低寄生效应、提高运行速率和降低 器件功耗等优点。硅通孔技术在先进封装中的应用 可以分成以下几类:(1)在三维空间中实现芯片的垂直 堆叠互连,这类通孔被称作3D硅通孔(硅通孔是在芯 片所在的硅片上开通的,封装与芯片制造的界限模糊 化,因此也被称作3D IC);(2)采用硅转接板将不同芯 片的通信距离拉近,硅转接板上的这类通孔被称作2.5D硅通孔;(3)采用圆台硅通孔技术,从而利用三维 空间对图像传感器件进行封装。

同时,硅通孔技术也面临一些挑战。尽管采用硅 通孔的三维封装电学性能优良,但其工艺流程相对复 杂,在生产成本上不如采用重新布线技术来实现三维 封装。具体到硅通孔技术的工艺流程,其最主要的步 骤是硅通孔刻蚀和钝化层、阻挡层金属填充。在进行 硅通孔刻蚀时,通常采用Bosch工艺,但这种工艺形成 的硅通孔角度一般比较垂直,不利于后续的钝化层、 阻挡层金属填充。例如,在3D系统级封装的硅通孔中 深宽比比较大,一般需要原子层沉积等技术来实现孔 的填充,导致产能降低。另外,虽然采用直孔替代斜孔 可以提高封装的密度和可靠性,但是采用直孔无法挂 胶(即无法通过旋涂实现孔侧壁钝化胶的涂布),需要 改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工艺生长 绝缘层、物理气相沉积(PVD)工艺生长种子层和电镀, 而每增加一步工艺过程都会增加产品的制造成本,过 长的工艺路线会使产品失去商业竞争力。因此,对于 应用于图像传感器件的封装,其通孔一般采用圆台结构,可以通过旋涂实现孔侧壁钝化胶的涂布,降低成 本。现有的技术主要利用硅的侧向刻蚀获得这类圆台结构,即现有技术对通孔侧壁角度的工艺量化控制 是通过调节上开口的尺寸实现的。因此,现有技术中 的圆台通孔的下开口尺寸与光刻胶定义的尺寸相同, 而上开口的尺寸则大于光刻胶定义的尺寸。这就对光 刻分辨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圆台通孔的上开口 尺寸一定的情况下,需要利用***定义出更小的图 形。与光刻定义线条状图形不同,定义孔状图形对光 刻分辨率的要求更高,当孔的尺寸小到一定程度后, 定义的图案会出现不圆等异常。并且,硅的侧向刻蚀 容易导致开口尺寸的均匀性难以控制,甚至相邻2个 孔之间会发生穿通,使得2个孔之间需要预留安全距 离,限制了封装密度的提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 了一种应用于图像传感器件封装的圆台硅通孔的刻 蚀方法,可以保证其上开口与光刻定义的尺寸近乎一 致(偏差仅为3%~12%),从而降低工艺整合时对光刻 工艺的要求,并且可以避免硅侧向刻蚀所导致的封装 密度下降的问题。

2 试验部分

2.1试验仪器与材料

本研究使用的试验仪器包括:上海微电子公司生 产的SMEE SSB500步进式***,北方华创公司生 产的HSE P230等离子体刻蚀机,日立公司生产的SU8010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本研究使用的试验材料包括:12英寸硅晶圆,电子 级O2、He、SF6、C4F8、Ar,德国All Resist公司生产的光刻 胶和显影液,北京化工厂生产的H2SO4(浓)和H2O2。

2.2试验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12英寸硅晶圆,其(100)晶面垂直 于晶圆平面朝上。试验采用Piranha溶液H2SO4(浓)和H2O2以7:3的配比组成]清洗后,在晶圆上旋涂光刻 胶。然后,试验使用步进式***进行光刻,并通过显 影定义出待刻蚀的图形。最后,试验使用等离子体刻 蚀机进行刻蚀,刻蚀后的剖面结构使用冷场发射扫描 电子显微镜进行表征。

其中,等离子体刻蚀是关键的试验步骤,等离子 体刻蚀的基准工艺配方如表1所示。

6620a598-d864-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其中,气压用于达到等离子体产生的条件,应用 于刻蚀机的等离子体属于低温等离子体,需要一定的 真空才能产生,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形成所需要的真 空一般在26.66 Pa以下;上电极功率产生等离子体;下 电极射频功率牵引腔室中的等离子体向下运动作用 于晶圆;SF6用于产生氟基自由基刻蚀硅片;O2用于形 成硅氧复合物保护孔道结构的侧壁,从而实现各向异 性刻蚀;工艺时间与所需要的刻蚀深度相关。

2.3试验结果

图1为光刻胶显影后(即等离子体刻蚀之前)检测ADI)的剖面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光刻所定义出的 特征尺寸约为50μm。

图2为等离子体刻蚀后检测(AEI)的剖面扫描电 子显微镜图像。

66332b50-d864-11ed-bfe3-dac502259ad0.png

从图2(a)可以看出,其硅通孔的上开口尺寸(大 约为54μm)与光刻定义的特征尺寸(大约为50μm) 相差无几,下开口尺寸(大约为43μm)则显著小于光 刻定义的特征尺寸,再结合约65μm的刻蚀深度值, 可得出其侧壁的平均角度大约为85°,有利于后续的 填充工艺;而从图2(b)的放大图可以更加清晰地看 出,硅通孔的顶部没有出现明显的在光刻胶底部向硅 通孔内侧的刻蚀现象,即没有明显的下切现象出现。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当光刻定义出的图案的特征尺 寸减小时,采用上述等离子体刻蚀技术所刻蚀出的图 形的下切尺寸的绝对值也会随之减小,而下切尺寸占 光刻定义尺寸的比值虽有上升,但有逐步趋于饱和的 趋势,预示其有望向尺寸更小的三维封装方向发展, 但相应地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3 分析与讨论

对形成上述形貌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首先,调 整工艺配方中的上电极功率,若上电极功率增加,对 形貌的影响不大(上开口尺寸约为57μm,下开口尺寸 约为49μm,刻蚀深度约为65μm,下切现象加重,但 侧壁的平均角度保持为约85°不变),图3为等离子体 刻蚀后的剖面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上电极功率增加 后的等离子体刻蚀工艺配方如表2所示。

66599dbc-d864-11ed-bfe3-dac502259ad0.png

666f3be0-d864-11ed-bfe3-dac502259ad0.png

试验结果证明,上电极功率并不是形成该形貌的 主要影响因素。通过进一步的探索发现,若减小下电 极功率,则可以获得侧壁角度更加倾斜的硅通孔(上 开口尺寸约为62μm,下开口尺寸约为35μm,刻蚀深 度约为65μm,侧壁平均角度约为76°),图4为其等 离子体刻蚀后的剖面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

668978f2-d864-11ed-bfe3-dac502259ad0.png

从图4可以看出,相比于高深宽比的Bosch工艺, 该等离子体刻蚀技术在侧壁粗糙度方面具有优势,有 利于后续工艺以及保证器件的电学性能。下电极功率 减小后的等离子体刻蚀工艺配方如表3所示。

66a11eb2-d864-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对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增加上电极功率会加大 下切现象(通过单侧下切尺寸占光刻定义出的原始特 征尺寸的比例来定量描述该现象),但不会明显影响 侧壁的平均角度,而减小下电极功率则可以明显减小 侧壁的平均角度,等离子体刻蚀结果对比如表4所示。

从唯象的角度,对减小下电极射频功率可以获得 圆台型微孔结构进行分析讨论:对于电感耦合等离子 体刻蚀机而言,其上电极射频功率用于产生等离子 体,下电极射频功率用于牵引腔室中的等离子体向下 运动并作用于晶圆。等离子体的平均自由程有限,在 孔道结构中运动时更容易发生湮灭,当下电极功率不 足时,会使得到达孔道结构底部的等离子体明显少于 顶部,进而获得上大下小的圆台型微孔结构。

现有文献中,硅通孔的下开口尺寸与光刻胶定义 的特征尺寸保持一致,倾斜侧壁是通过较大的下切现 象获得的,图5(a)为现有文献中的刻蚀技术示意图。而本文提出的刻蚀方法,是硅通孔的上开口尺寸与光 刻胶定义的特征尺寸保持一致,通过对侧壁的保护作 用使得下开口明显小于光刻胶定义的特征尺寸而获 得倾斜侧壁。图5为本文提出的等离子体刻蚀技术与 现有文献中的刻蚀技术对比示意图,当光刻胶定义的 特征尺寸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本文提出的刻蚀方法能 得到尺寸更小的硅通孔结构,从而使得硅通孔技术对 于光刻分辨率的要求降低。从定量的角度分析,采用现有技术来实现侧壁角度为76°的硅通孔,假设刻蚀 深度为65μm、光刻定义的特征尺寸为50μm,通过一 个简单的三角函数运算可以得到现有技术的上开口 需要达到82μm(现有技术的下开口尺寸与光刻定义 的特征尺寸50μm保持一致),比原始的特征尺寸50μm多出32μm,比本文报道的上开口尺寸还要多 出20μm,单侧的下切值占特征尺寸的比例达到32%, 远大于3%~12%的比例,不利于封装密度的提高。

66bffd8c-d864-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另外,不同于集成电路制造领域(特别是制约先 进制程发展的特征尺寸领域)的光刻定义的图案(主 要是线条状的图案),先进封装领域的光刻图案主要 是圆孔状的图案,在相同特征尺寸下的圆形图案比线 条状图案对光刻分辨率的要求更高。

对硅通孔的侧壁角度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一方 面,硅通孔刻蚀后的工艺是钝化胶的涂布工艺或者通孔的填充工艺,所以通孔刻蚀的侧壁不能太直,否则 不利于后续的钝化胶涂布(无法挂胶)或者填孔工艺 (封口效应);另一方面,通孔刻蚀的侧壁又不能太斜, 太斜的话会降低晶圆利用率,并且在回刻步骤中容易 破坏侧壁的绝缘层。因此,这类圆台硅通孔的侧壁倾 斜角度在70°~88°最适宜。研究结果证明,通过调节下 电极功率可以实现圆台硅通孔侧壁倾斜角度的调节。

本技术所能实现的硅通孔深宽比还有待提升,目 前并不适合集成电路的高密度互连,更加适合分立器 件的先进封装,例如微机电系统器件(如低阻硅柱的 三维互连等)以及图像传感器件等的三维封装。此 类器件的共同特征是所需的互连接口数量较少,而器 件尺寸又相对比较大。另外,采用本技术形成的硅通 孔侧壁粗糙度具有优势,有利于减少光学传输损耗, 还可以应用于半导体照明等领域。

4 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圆台硅通孔的刻蚀方法,可以在 先进封装(特别是针对图像传感器件的封装)中引入 侧壁平均角度在70°~88°的硅通孔互连结构。通过施 加30 W及以下的下电极功率实现圆台硅通孔的刻 蚀,该圆台硅通孔的下开口尺寸显著小于光刻定义的 特征尺寸。与现有文献中的刻蚀技术不同,该刻蚀技 术可以降低工艺整合时对光刻分辨率的要求,且有利 于提高封装密度。该刻蚀技术对于高深宽比的刻蚀还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如何将该技术扩展到三维封 装硅通孔刻蚀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审核编辑:汤梓红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传感器
    +关注

    关注

    2525

    文章

    48129

    浏览量

    740173
  • 芯片
    +关注

    关注

    447

    文章

    47821

    浏览量

    409196
  • 集成电路
    +关注

    关注

    5321

    文章

    10746

    浏览量

    353450
  • 封装
    +关注

    关注

    124

    文章

    7283

    浏览量

    141104
  • 刻蚀
    +关注

    关注

    1

    文章

    151

    浏览量

    12542
  • 先进封装
    +关注

    关注

    0

    文章

    271

    浏览量

    90

原文标题:【半导光电】一种用于先进封装的圆台硅通孔的刻蚀方法

文章出处:【微信号:今日光电,微信公众号:今日光电】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WLCSP封装一种非常小型的半导体芯片封装方式

    封装
    YS YYDS
    发布于 :2023年06月19日 18:57:55

    BGA——一种封装技术

    (Direct chipattach,简称DCA) 技术,面阵列倒装芯片( Area array flipchip) 技术。其中,BGA封装技术就是近年来国外迅速发展的一种微电子封装技术。 BGA
    发表于 10-21 17:40

    振奋!中微半导体国产5纳米刻蚀机助力中国芯

    厂商具备研发和生产CPU的能力。CPU的发展史也可以看作是制作工艺的发展史。几乎每次制作工艺的改进都能为CPU发展带来最强大的源动力。CPU的制造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步骤:提纯切割晶圆影印刻蚀重复
    发表于 10-09 19:41

    【转帖】干法刻蚀的优点和过程

    青睐的刻蚀剂是氟化铵和醋酸1:2的混合水溶液。氮化硅湿法刻蚀对于钝化层,另外一种受青睐的化合物是氮化硅。可以用液体化学的方法刻蚀,但是不想
    发表于 12-21 13:49

    用于驱动三相或两相电机的一种交流/直流逆变器

    STEVAL-IHM025V1,演示板是一种交流/直流逆变器,可产生三相波形,用于驱动三相或两相电机,如感应电机或高达1000W的PMSM电机,带或不带传感器。该系统代表了一种通用的,经过充分评估
    发表于 05-29 16:34

    SM6231一种数字式超低压MEMS传感器

      SMI的SM6231是一种数字式超低压MEMS传感器,采用最先进的压力传感器技术和CMOS混合信号处理技术,以JEDEC标准下SOIC-16进行封装,具有双垂直移植选项,是一种数字
    发表于 07-07 09:32

    SM6331-BCE-S-004-000一种超低压数字MEMS传感器

      SMI公司的SM6331-BCE-S-004-000是一种超低压数字MEMS传感器,具有最先进的压力传感器技术和CMOS混合信号处理技术,这是采用双垂直端口的JEDEC标准SOIC-16封装
    发表于 07-07 09:48

    功率型封装基板对比分析

    ,使得其无法承受高温焊接,限制了封装结构的优化,不利于散热。如何提高环氧绝缘层的导热系数成为现阶段铝基板的研究热点。目前采用的是一种掺有高热传导性无机填充物(比如陶瓷粉末)的改性环氧树脂或环氧玻璃布黏结片
    发表于 12-23 15:20

    (TSV)电镀

    (TSV)电镀的高可靠性是高密度集成电路封装应用中的个有吸引力的热点。本文介绍了通过优化溅射和电镀条件对完全填充TSV的改进。特别注意具有不同种子层结构的样品。这些样品是通过不
    发表于 01-09 10:19

    如何设计一种用于耳机驱动的CMOS功率放大器?

    本文设计了一种用于耳机驱动的CMOS功率放大器,该放大器采用0.35μm双层多晶工艺实现,驱动32Ω的电阻负载。该设计采用三级放大两级密勒补偿的电路结构,通过提高增益带宽来提高音频放大器的性能。
    发表于 04-23 06:31

    一种伺服电机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涉及机械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伺服电机的控制方法。背景技术:随着机械控制领域的高速发展,对于伺服电机的需要也日益增加,因此对于伺服 电机的控制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目前传统的伺服电机
    发表于 09-03 08:53

    如何利用51单片机去实现一种可控调光的设计

    如何利用51单片机去实现一种可控调光的设计?其源代码该怎样去实现呢?
    发表于 01-17 09:34

    沉铜、黑、黑影工艺,PCB 该 Pick 哪一种

    人员健康不利;(2)设备投资大,生产成本高,环境污染不小;(3)时效管控短,般有效时间为 3~6 小时。 二、黑,属于直接电镀技术中的一种,其主要原理是采用物理原理,使碳粉吸附
    发表于 06-10 16:05

    AOE刻蚀系统

    AOE刻蚀氧化硅可以,同时这个设备可以刻蚀吗?大致的气体配比是怎样的,我这里常规的刻蚀气体都有,但是过去用的ICP,还没有用过AOE刻蚀
    发表于 10-21 07:20

    干法刻蚀工艺介绍 硅的深沟槽干法刻蚀工艺方法

    一种是间歇式刻蚀方法(BOSCH),即多次交替循环刻蚀和淀积工艺,刻蚀工艺使用的是SF6气体,淀积工艺使用的是C4F8气体
    的头像 发表于 07-14 09:54 3721次阅读
    干法<b class='flag-5'>刻蚀</b>工艺介绍 硅的深沟槽干法<b class='flag-5'>刻蚀</b>工艺<b class='flag-5'>方法</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