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高、招工难是港区面临的两大难题。有数据显示,国内港口作业卡车司机成本占据整个港口运输成本的 50% 以上。在吞吐量大的港口,集卡通常需要 24 小时运行,这意味着卡车司机需要超负荷地完成高强、高压的运输任务,且由于涉及高空作业和疲劳驾驶,传统港口成为安全事故高发地,不仅严重威胁着卡车司机的安全,也带来了用工短缺的难题。因此,港口运输对无人化替代的需求日渐明显,在智慧港口升级大趋势下,港口场景正在成为自动驾驶的新战场。
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哈利法港,有一支无人驾驶重卡车队经受住了当地每日平均 40℃ 以上的高温挑战,全天候地支持码头的实船作业。这支车队搭载了多套工业级传感器,具备超高精度的定位及识别功能,无需码头进行复杂的大规模基建改造,便可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作业。不仅将人力从时间长、强度大的高危驾驶工作中解放出来,也实现了更高精准度和更高效率的运输。这支由西井科技打造的全时无人驾驶重卡 Q-Truck 车队,目前已先后在泰国、阿联酋等地实现商业化落地。
作为国内率先在港口无人驾驶布局的自动驾驶企业,西井科技自 2016 年建立无人驾驶团队以来,已携手全球90 多家客户以港口为支点,深入物流资源分配与运力网络。并且创造了多个行业第一:联合珠海港发布全球首辆港区作业无人集卡、助力振华重工打造全球首辆自主驾驶无人跨运车、自主研发全球首款真正意义的全时无人驾驶电动重卡 Q-Truck、自主研发全球首款跨场景无人驾驶重载移动平台 Qomolo ONE 等。
瞄准港口场景,做智能时代的“凿井人”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1 年,全国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 2.8 亿TEU,同比增长 7%;完成货物吞吐量 155.5 亿吨,同比增长 6.8%。在吞吐量不断上涨的大背景下,各大港口急需降本增效,而港口物流自动化发展就是解决方式之一。
一位集卡司机一年的薪水约为 10-15 万元,一个中型码头需配备集卡 200 辆左右,每辆集卡大致配四个司机,这项开销一年就达到 9000 万元左右。如果能够省下这部分开支,将会帮助港口减轻不少的运营成本压力。
“自动驾驶技术在港口场景的落地可以大幅减少集卡司机或者安全员,有效降低人员成本,同时也将直接解决集卡司机的招聘难题”,西井科技智能驾驶产品总监Steven说道,“并且在技术层面上,港口环境具有限定区域、规则可控等特点,又存在刚需缺口,更容易实现自动驾驶技术商用落地”。
据中金公司预计,如果仅考虑狭义范围内在码头内的集装箱车辆的自动驾驶升级,市场规模约有 108 亿元 /年。此外港口自动驾驶企业也会提供对应的车辆调度软件解决方案,市场规模约为 10 亿元/年。看准这一赛道的西井科技自主研发了 WellOcean(人工智能智慧港口解决方案)、Qomolo(新能源无人驾驶商用解决方案)等,并已在全球90 多家港口、物流园区等落地运行。
除自主品牌的 Q-Truck,加上助力振华重工的智能跨运车,以及为天津港、厦门港用户的提供基于 ART、IGV 车型平台的自动驾驶系统,西井科技在全球实际运营了超百台无人驾驶车辆。另外,其海外市场也将继续发力,在瑞典、丹麦、马来西亚、墨西哥等地的业务也会陆续落地。2022 年,西井科技也将在全球开启特定场景无人驾驶换电业务。
关键技术发力,突围港口运输困境
西井科技优异的实战表现以及在港口场景的加速布局,都得益于在研发上持之以恒地投入,以及对研发基础建设的洞察和不断的完善。
首先,在自动驾驶感知层面,西井团队采用多传感器融合的方案来实现车辆的精准作业。虽然港口内无人驾驶场景是相对封闭的,但技术开发难度一点不比开放道路低。例如,开放道路对车辆的定位精度一般要求在纵向 20 厘米左右,但在港口内,重卡还需要和港口中的大型机械做对位,做交互,这就要求定位和控制精度必须在 2 厘米左右,这是一个和开放道路相比高达 10 倍的定位精度要求。
与开放道路不同,码头堆放的集装箱经过来来回回的吊装,在一段时间后,无人卡车可能就会面临全新的行驶环境。此外,港口内巨大的集装箱货船、金属集装箱也可能对 GPS 信号形成干扰,加大高精度定位的误差。因此,西井的无人驾驶与场景做了深度耦合,通过多传感器融合的方案来保证车辆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工况,安全、高效地执行运输任务。
其次,面对特定场景,西井团队提供的是全栈式开发方式,而非单点自动驾驶技术。例如,针对港口场景,西井走的是软硬件自研路线,除了应用端集卡,其产品还包括高精地图构建、车辆调度系统、多视场前融合感知引擎、自研路测 V2X 感知计算单元、WellSim 无人驾驶及客户场景仿真平台、无人驾驶软件系统 Q-Pilot、自动驾驶底盘 AVCU、线控转向 Q-Wire 等。
“在港口场景中,考验的实际上就是企业打造全栈式解决方案的能力、运营能力等各方面的整体实力。我们对港口运营逻辑有着更为深入的理解,作为全栈厂商,也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能力”,Steven 说道。
配备优质感知系统,助力港口智慧化升级
西井科技全栈式的解决方案,满足了港口场景对无人驾驶车辆的技术要求。但部分港口不仅路况复杂、不规则,还具有面积大、车流量大等特点。为应对不同工况,西井需要具备一套可靠的感知系统。西井选择搭载禾赛科技 XT 激光雷达,具备高精度、零盲区、高性价比等优势,能够为无人驾驶车辆提供强大的环境感知能力。
在港区内,对于长达十余米的大货车来说,要在几厘米的误差范围内腾挪转换,必须具备精准的感知能力。相比传统 16 线中距离激光雷达,XT32 将线数提高至 32 线,分辨率提升一倍,并且禾赛 XT32 最高测距精度(1σ)可达到 5 mm,远远领先于市场同级别产品,能够输出优质的点云数据,为后续的算法处理提供便利。
禾赛 XT 系列还通过创新光路收发系统架构,实现了近距离零盲区。即使有物体紧贴激光雷达光罩时,也能够准确捕捉雷达近场区域内的物体,使得脏污自检和遮挡探测成为可能,帮助车辆在港口场景下完成精准的对位和交互。
在港口的实际作业中,面临着震动频繁、盐腐蚀、频繁起停对设备本身冲击大等难题。由此,硬件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十分关键。XT 系列的激光收发系统完全基于禾赛芯片化的架构,不仅实现了增能降本,也保证了激光雷达产品出厂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为确保激光雷达安全可靠运行,禾赛 XT 采用冗余架构设计,多系统独立配置,大大降低了产品的失效概率和维护成本。还通过了数十项严格的可靠性实验把关,确保激光雷达在各种工况下都能同样坚实可靠。在典型条件下,XT 系列设计使用寿命大于 30000 小时。
“无论是激光雷达的性能表现,还是产品的售后服务,禾赛始终保持着业内领先的水准。在产品的设计中,很好地满足了我们定制化的功能需求。禾赛具有很强的开发能力,能够对激光雷达产品进行不断地优化和升级”,西井科技战略发展中心副总 Harrison 说道。
禾赛 XT 产品系列经过了港口场景的考验,也获得了西井的信任。Harrison 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和禾赛一起,深入探索无人集卡场景应用。也将在一些新的场景,或者半开放的场景落地中,共同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打通上下游,对内外协同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原文标题:精准感知,赋能西井科技打造全局化智慧港口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禾赛科技】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审核编辑:汤梓红
-
激光雷达 +关注
关注
805文章
2055浏览量
172655 -
自动驾驶 +关注
关注
663文章
10213浏览量
149923 -
禾赛科技 +关注
关注
1文章
36浏览量
17655 -
西井科技 +关注
关注
0文章
24浏览量
3520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佐思汽研发布《2022年中国自动驾驶数据闭环研究报告》
什么是整车OTA系统 OTA系统的构成和安全机制
中国首批自动驾驶全无人商业运营牌照发放
基于环境效应的WaveBench电磁仿真软件的开发
Quanergy的M系列激光雷达符合南京港对及时检测和报警能力的要求
黑芝麻智能全面提速自动驾驶芯片的量产应用
OPA激光雷达的最新进展
51WORLD为上汽检打造的“车联网C-V2X通信性能测试系统”
Imagination GPU IP产品满足自动驾驶对性能/算力/带宽的需求
上海市委常委一行到访禾赛科技深入调研
GNSS高精度定位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分析
禾多科技积极推动自动驾驶大规模量产落地
Quanergy宣布推出2D 360°PoE激光雷达传感器
Quanergy激光雷达传感器帮助中国港口降低事故率和误报率
美光LPDDR5获得ISO 26262标准ASIL D等级认证
美光始终致力于推动汽车行业发展
基于多级共振原理的单粒子共振器的共振方式
SICK与Aeva将FMCW4D激光雷达引入各种工业传感应用
基于 NVIDIA DRIVE Orin赋能小马智行重新定义长途运输
英伟达Orin算法库主要三类算法
知行科技与国汽智联达成合作 共建先进性和引领性自动驾驶技术平台
四维图新亮相第九届国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年会
禾多科技以行车和泊车两种场景 实现自动驾驶覆盖所有交通路况
小米汽车项目将在9月进入软模车下线阶段
采用Flash光源激光雷达预计2023年出现在量产车型上
小马智行与曹操出行达成合作 推动Robotaxi在城市出行场景落地应用
小马智行与国内领先的共享出行平台曹操出行达成合作
小马智行与曹操出行合作推动自动驾驶出租车规模化落地
BICV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领域的创新成果
一清创新成熟IGV解决方案为更多港口码头自动驾驶方案赋能
黑芝麻智能助力智路OS实现从车到路的自主产业链闭环
黑芝麻智能摘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1年度50家聪明公司奖项
TOF高速单线激光雷达相关资料分享
汽车电子芯片主要分为几大类
世界上第一台摄像机水平分辨率的4d 激光雷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