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打卡智能中国(五):博士都去哪儿了?

脑极体 来源:脑极体 作者:脑极体 2023-05-22 19:19 次阅读

《打卡智能中国》系列更新了几期,有读者表示,很爱看这类接地气的真实故事,也有读者反映,不是电工,就是文员、农民、治沙人,人工智能不是高精尖学科吗?那些学历很高的博士都去哪儿了?

答案是:他们在地里,厂里,矿里呢。

中科院的林博士,我见过他两次。

第一次是2020年,某AI精英培训班的开学典礼。当时,林博士对AI的了解,还停留在“深度学习的皮毛”,他调用平台的机器视觉模型,开发了一个识别动物的模型,他说:“可以识别的种类还比较少,我来也想看看其他学员都用AI做些什么工作,跟大家多学习。”林博士那次介绍这个AI产品时,还有些没底气。

第二次是2022年,在一个普通的会议室采访间,林博士的言谈内容,变得自如和丰富了很多。

“之前的那个生物识别应用,这几年已经多出了好多个模型,扩展到了哺乳动物、两栖爬行、昆虫科一级、蝴蝶种一级的识别,”他说,“我们还用AI做了别的事,一个是野外生物的图像采集和自动化识别,一个是通过声纹识别来进行野外动物保护,目前设备已经弄好了。我们还支撑别的企业去做AI商业化应用,比如农业病虫害的识别”。

两年时间,林博士从AI新手成长为AI熟手,也从一个坐在电脑前搞研究的学者,多了很多上深林、下农田的经验。他眼中的AI,倒映着智能中国的上限与纵深。

今天的故事,是科研领域的博士,怎么从零开始用AI、做AI。

研究所里的AI,有什么不一样?

科研领域的智能化,与工农商等行业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相同点在于:1.缺人;2.缺数;3.缺场景。

科研领域汇聚了大量高学历人才,但依然缺少能将AI与细分学科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就拿林博士来说,他本身是信息学专业的,因为生物研究要用到计算机分析等信息技术,才加入了中科院下属的动物研究所,对于深度学习、图像识别、声纹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他也要从头学起,迭代自己的知识体系。

此外,研究型机构大多有一定的数据积累,但也分领域、分专业甚至分物种。比如林博士想做的物种识别、鸟类声纹识别等AI应用,很多珍稀动物,别说语音资料,连野外活动的图像,数据库里一共都没几张,而缺少充足的数据,AI很难发挥作用。

还有,科学研究的哪些课题、方向能用到AI,这也是一个需要科学家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摸索的东西。林博士提到,很多科学研究中已经有很成熟的计算工具了,要用到AI肯定是要从一线科研人员开始推动,这就需要自己有一定的想法,他说:“所以我听说有这个深度学习人才培训,就带着我的课题主动来报名了,希望能顺利毕业。”

当然,AI+科研也有其特别的地方。

比如,特别没钱途。

第一次见面,我好奇地问,“当下AI跟生物的碰撞多不多?”林博士笑言:

“AI在医学领域应用的很快,但在生物识别方面就没有那么好,可能跟动物保护这种基础性研究的商业价值不大有关系,投入上有一定的滞后性。”

玩笑归玩笑,AI与科研的结合也特别重要。

林博士的经历证明,基础研究领域的AI创新一旦成长起来,可以带来产学研用的一系列联动效应。

2020年,林博士刚刚做出了一款识别动植物的科普类App,集成了计算机视觉技术和他们单位的动植物百科资料,方便一些动物爱好者、野外观测调查员以及小学生和家长们使用。

中国领土广阔,专家考察有一定的时间线,比如每五年一次,很可能就会错失某些物种的观察机会,导致采样到的数据是有偏差的。而且生物领域的分类学家、人才也处于萎缩状态,越来越少人愿意从事这样艰苦的野外工作,所以全靠研究者和野外工作者去采集和分类,是非常不现实的。

通过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聚集起更多数据合作伙伴,发动机构乃至广大用户一起参与进来,对于生物保护和研究的开展很有帮助。

而这样一个纯公益的工作,随后也凝聚起了很多研究机构、公益组织以及企业/产业界的关注。

林博士告诉我,开发完那个App之后,很多类似的国际动物保护机构跟他们建立了很好的联系,他们输出技术,而对方将获取的生物数据资料反馈给他们,让他们获得了几十万的影像数据,其中很多都是新增的观测点位,相当于给国家节省了好多科研经费。

可持续的数据获取机制,对于后续科研任务的开展是非常重要的。

除此之外,他们还吸引到了一些商业化项目方,前来寻求合作。

比如有企业知道他们有这个技术,找到他们想开发一种害虫识别的系统,恰好林博士所在的单位本身也承担着病虫害防治工作,有做好粮食安全保障的职能。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开始搭建病虫害的数据库,进行识别算法的开发。

相比跟经济价值更近的工农商业,科研领域的智能化看起来好像没那么紧迫,却有着“创新发动机”的作用:影响的不是一个人、一家企业,而可能是一个行业(比如上文提到的农业)、一个群体(比如科普教育)乃至一个国家(比如学科人才建设)。

从象牙塔到农田:一个博士的脚步

此前报道中的电力工人、水厂员工都是AI应用末端环节的一份子。

而借助林博士的脚步,我们可以看到,一种AI能力是如何诞生的又如何抵达应用末端。

第一步:从零做数据。

接收到企业提出的识别病虫害的需求之后,林博士发现,数据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从生物学的角度,害虫也有很多种,一种害虫的发育过程中还有很多种形态,从虫卵、弱虫、幼虫、成虫的发育状态都不同,在图像分类过程中就属于不同类别,如果是外行人来做,根本做不明白也没有一个成型的数据库。

所以林博士和团队,必须从电脑桌前走到地里,去实地采集不同阶段的图像,确定病虫害不同发育阶段的形状特征,为后续模型的精准识别打下基础。

第二步:跟农业专家深入交流。

不同地区的病虫害可能并不相同,里面涉及到很多非常专业的知识点,比如北京郊区的番茄有哪些常见的病虫害?发现害虫后会对接怎样的防治措施?提供什么药物?这都要深入到大棚里,跟当地的植保专家以及长期从事一线生产的农民们进行交流,这样才能保证后期打造的AI系统,能够提供从病虫害识别到防治指导的全套工作。

第三步:模型开发与调优迭代。

林博士和同事们基本都是信息学专业,并不是深度学习算法工程师出身,而农业项目的模型迭代又很快,一批图像采集完了之后,马上就要迭代一批模型,为了精准识别不同作物,还要开发不同的模型,这样模型很多,开发和迭代工作量很大。

林博士表示,科研工作中可能很看重AI开发框架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先进性等,比如为了发paper便于同行复现,大家更倾向于使用TensorFlow、PyTorch这样的海外平台,而真正在开发产业用模型时,我们更看重的是平台的易用性,以及面向应用的工业化能力是不是很简单易用,有没有已经训练好的性能不错的模型。

因为底层的技术手段、理论方法,国内外开发平台都是一样的,也都是开源的,没什么区别,但容不容易训练,容不容易部署,能不能工业性地批量生产(模型),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产业智能化很重要。

目前,由林博士及团队支持的该农业病虫害应用已经在北京落地了,这也是北方地区第一款病虫害识别的App。

为什么做这个项目?林博士及团队的出发点和商业公司的想法就不太一样——一方面是企业/农户有需求;另一方面是为了帮助新农人。

“现在大量的新型农业生产者,比如年轻一代,”林博士提到,“他们没有熟练的生产经验,也不依赖上一辈传授的经验,而是更依赖从互联网获取的信息。这时候我们给他提供一个工具——AI识别,慢慢地他们也会成长为有经验的生产者。”

以往《打卡智能中国》的主角,电力工人放飞的无人机,水厂员工日常使用的智慧系统,这些AI工具背后就是无数个林博士。

学员?导师?研究员?开发者?一个AI人的身份转换

第一次见到林博士,他还是一个带着课题等待被评判的“AI新手学员”。

第二次见到他,已经是国内某AI开源社区的技术专家了。

林博士平时还会承担一些新手指导、开发经验分享等任务,把自己的数据和模型开源放到平台上,让开发者和学生用户有实践和练手的机会。

培养多一点AI人才,这种“利他”的思维,好像就刻在这位学者的脑子里,不用犹豫和思索,自然而然地就去做了。

AI人才需求量大、缺口大,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也成为人工智能产业进一步繁荣发展的限制。

AI人才的培养难,一是因为技术新,相较于理数生化等传统学科,以及计算机这样的成熟学科来说,AI本身是一门新兴技术,还在不断更新迭代,没有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二是交叉性强,AI是一门应用型技术,要求跟产业紧密结合、实践落地,仅靠学校教育是无法满足AI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人工智能行业要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连通企业、高校、研究院所、政府等创新主体。

在AI生态里,“产学研用”是分层的,每一层都承担着各自主要的创新任务,但分层不代表割裂,各层还要紧密联动,拧成一个创新链条。

“林博士们”就成了那个游走在各层的关键角色:

在产业中,他们是AI创新的开发者;

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他们是那个给学弟、学妹指导的前辈;

在研究中,他们是将AI技术与科学探索相结合的先行者;

在应用环节,他们会主动去贴近一线使用者,让AI工具能变得更好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就是今天的AI学人,既有身处象牙塔兼济天下的理想情怀,又有身先士卒深入产业的行动能力。

有一个工业大学的老师曾告诉我,要把AI研究做到工厂里,这和林博士把AI做进农田里,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学者拥抱AI的经历,让我深切的感受到:AI既是一个专业,也不是一个专业。AI将更多专家和学者拉进AI的世界,“产学研用”的闭环加速转动,才能持续打开AI的上限和想象空间。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多元人才的合力,才能托举起智能中国。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AI
    AI
    +关注

    关注

    87

    文章

    26484

    浏览量

    264109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776

    文章

    43920

    浏览量

    230650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星纪魅族集团:MYVU AR智能眼镜入驻博士眼镜全国线下门店

    随着MYVU AR智能眼镜进入博士眼镜全国线下门店,星纪魅族集团将利用博士眼镜广泛的门店网络和专业的配镜服务,进一步拓宽MYVU AR智能眼镜的销售渠道。
    的头像 发表于 04-12 15:44 152次阅读

    打卡有好礼!FPGA开发者技术社区每日打卡活动来啦!!

    区,大步迈向FPGA新发展新力量! FPGA技术社区每日有奖打卡正式开启,参与每日打卡即可获得开发板福利~ 活动要求: 一、每月指定一个打卡关键词,回帖打卡需加上本月
    发表于 11-06 18:28

    电源完整性设计---于博士

    电子发烧友网站提供《电源完整性设计---于博士.pdf》资料免费下载
    发表于 10-13 10:11 8次下载
    电源完整性设计---于<b class='flag-5'>博士</b>

    航顺HK32MCU在长虹卫博士智能扫吸机器人上的应用

    航顺HK32MCU在长虹卫博士智能扫吸机器人上的应用
    的头像 发表于 09-27 15:27 421次阅读
    航顺HK32MCU在长虹卫<b class='flag-5'>博士</b><b class='flag-5'>智能</b>扫吸机器人上的应用

    化繁为简 面板式空调网关亮相上海智能家居展!智哪儿专访青岛中弘赵哲海

    。在2023年的SSHT上海国际智能家居展上,青岛中弘展示了其突破性产品——面板式空调网关。这是青岛中弘坚持技术创新,取得的里程碑式成果。展会现场,智哪儿专访青岛中弘网关
    的头像 发表于 09-05 16:54 498次阅读
    化繁为简 面板式空调网关亮相上海<b class='flag-5'>智能</b>家居展!智<b class='flag-5'>哪儿</b>专访青岛中弘赵哲海

    打卡智能中国(六):村里出了“飞行员”

    如果把智能中国比喻为一个有机体,那么返乡青年们的飞行故事,就是其中一个组织切片
    的头像 发表于 09-04 09:08 827次阅读

    拆解:钉钉打卡机,硬件中规中矩,软件才是亮点?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李诚)钉钉打卡机是众多“打工人”每天都会接触到的智能设备之一,但你是否对其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有所好奇呢? 为进一步深究钉钉打卡机的工作原理,近日笔者对一款型号为M1的钉钉
    的头像 发表于 08-13 09:35 3682次阅读
    拆解:钉钉<b class='flag-5'>打卡</b>机,硬件中规中矩,软件才是亮点?

    哪儿评测:飞利浦DDL708-FVP系列人脸可视智能

    智能锁千千万,谁是你的NO.1。又是一期智哪儿评测,这次我们为大家带来的是飞利浦的DDL708-FVP系列的人脸可视智能锁。作为飞利浦智能锁最新推出的旗舰机型,DDL708-FVP人脸
    的头像 发表于 07-25 15:05 438次阅读
    智<b class='flag-5'>哪儿</b>评测:飞利浦DDL708-FVP系列人脸可视<b class='flag-5'>智能</b>锁

    人脸识别考勤打卡机上线 智能化刷脸考勤更高效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现在,人脸识别考勤打卡机的上线进一步推动了智能化刷脸考勤的发展,为企事业单位带来了更高效、更便捷的考勤管理方式。所谓人脸识别
    的头像 发表于 07-19 16:34 847次阅读
    人脸识别考勤<b class='flag-5'>打卡</b>机上线 <b class='flag-5'>智能</b>化刷脸考勤更高效

    【名单公布】论坛打卡活动6月份获奖名单

    活动原贴: 【有奖打卡活动】2023年打卡计划,兔飞猛进决胜开局! 获奖名单如下: 6月礼品: 1、连续打卡一周(7天):电子发烧友月度VIP 2、连续打卡两周(14天):鼠标垫 3、
    的头像 发表于 07-14 10:28 1312次阅读
    【名单公布】论坛<b class='flag-5'>打卡</b>活动6月份获奖名单

    AppCube低代码快速开发健康打卡应用

    本篇文章采用轻应用项目类型里的`健康打卡`应用,来介绍AppCube的使用流程。现在疫情还没有褪去,全国各地都还在持续抵抗疫情,健康打卡应用可以自助上报个人健康信息,方便社区、公司、团体进行管理。
    的头像 发表于 07-13 09:10 1437次阅读
    AppCube低代码快速开发健康<b class='flag-5'>打卡</b>应用

    对话光鉴科技CEO朱力博士:如何构建智能座舱内视觉感知方案的核心竞争力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吴子鹏)去年末,麦肯锡在《2023麦肯锡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报告中指出,中国车市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智能电动汽车的助推下,市场格局及消费者的品牌认知与用车习惯正以前
    的头像 发表于 06-16 01:10 1701次阅读
    对话光鉴科技CEO朱力<b class='flag-5'>博士</b>:如何构建<b class='flag-5'>智能</b>座舱内视觉感知方案的核心竞争力

    释放夏日多巴胺,争做快乐打卡

    夏日运动暴汗时刻,快乐打卡智能手表更配。凭借丰富多样的运动模式,智能手表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用户的健身必备。第一代骁龙W5/W5+可穿戴平台以出众性能为基础,众多全新增强特性相加持,助力智能
    的头像 发表于 06-14 22:05 351次阅读
    释放夏日多巴胺,争做快乐<b class='flag-5'>打卡</b>人

    深开鸿CEO王成录博士邀您一起相聚2023开放原子全球开源峰会,共话数字中国未来!

    原文标题:深开鸿CEO王成录博士邀您一起相聚2023开放原子全球开源峰会,共话数字中国未来!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中软国际】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的头像 发表于 06-10 19:35 341次阅读

    【五一快乐】每日打卡开发板已经收到

    勤劳的电工们,大家五一快乐! 4月份的每日打卡开发板已经收到,WCH的307-R1,基于RISC-V指令集的CH32V307VCT6 MCU。
    发表于 05-01 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