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Batch Norm的工作原理2018年被MIT的研究人员推翻

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 来源:陈年丽 2019-07-19 14:52 次阅读

Batch Normalization在2015年被谷歌提出,因为能够加速训练及减少学习率的敏感度而被广泛使用。

但论文中对Batch Norm工作原理的解释在2018年被MIT的研究人员推翻,虽然这篇论文在2018年就已经提出了,但是我相信还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在网上看相关博客及paper时,大部分内容还是论文提出前写下的。

现在DL逐渐变成了实验科学,一般在发现性能上的提升后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但这片论文的思想很好,从数据、公式等一系列角度去推理,分析出来了为什么batch Normalization能work。

batch Normalization的提出

抛开Norm,我们在做特征工程时,经常会将输入进行归一化,否则如果某个特征数特别大(比如说一个特征是0-1,一个特征是0-1000),那第二个特征很有可能会对整个模型参数造成很大的影响。或者说,当训练集数据的分布不一致时,例如前一个输入的各特征范围是0-1,后一个是0-100,网络的训练效果也不会很好。

所以,就像很多人说的一样,我们希望在deep learn中,整个网络中流过的数据都是独立同分布的。

为什么需要独立同分布?

我觉得这事可以从两方面去解释,

一方面我们希望对训练集进行训练后,在测试集上能够发挥很好的性能。那么我们就需要保证训练集和测试集是来自同一个空间,准确来说,是符合同一分布,这对同分布提出了要求。此外,在虽然数据来自同一个空间,但我们并不希望所有数据都聚集在空间中的某一小撮,而是希望所有数据对于整个空间来说都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在采样的过程中我们希望是独立得去采样所有的数据。

另一方面,其实是从另一个角度来阐述上一段话,如果数据之间不是同分布的,比如说样本1所有的特征都处于0-1之间,样本2处于10-100,那么网络的参数其实很难去同时迎合两类分布的数据。

batch Normalization做了什么?

上面讲到了数据在最初进来的时候,都希望是独立同分布的。但是batch Normalization的作者觉得不够,应该在deep learning中的每层都进行一次处理,保证在每层都是同分布。

他是这么想的:假设网络有n层,网络正在训练,还没有收敛。这时候x1被输入,经过了第一层,但是第一层还没有学到正确的weight,所以经过weight的矩阵乘法后,第二层的数会不会很乱?会不会第二层有些节点值是个位数,有些节点值蹦到好几百?细想一下,确实挺有可能啊,内部的参数都是随机初始化的,那蹦啥结果确实不好说啊。然后恐怖的事情来了,第二层这些乱蹦的数,又输到了第三层,那第三层的输入就是乱蹦的数,输出当然好不了,以此类推。

所以主要产生了两个问题:

1.所以在前面的网络没有收敛的时候,后面的网络其实并学不到什么。一栋大楼底部都是晃的,那上面也好不了。所以必须要等前面的层收敛后,后面层的训练才有效果。

2.因为一般来说网络内部每层都需要加一层激活来增加非线性化嘛,那么如果值比较大,它通过激活以后在S曲线上会比较接近0或1,梯度很小,收敛会很慢。

所以batch Normalization就想在每层都加一个norm进行标准化,让每层的数分布相同,变成均值0,方差1的标准分布。高斯分布的标准化公式就是下面式子中括号内的部分。值减去均值再除以方差,能够得到均值为0,方差为1的标准正态分布。至于γ和β,是需要学习的两个参数,γ对数据的方差再进行一个缩放,β对数据的均值产生一个偏移。

为什么归一化成均值0,方差1后,还要再修改方差和均值?那归一化还有意义吗?

这是因为我们并不能保证这层网络学到的特征是什么,如果简单的归一化,很有可能会被破坏。比如说S型激活函数,如果这层学到的特征在S的顶端那块,那么我们做归一化以后,强行把特征带到了S的中间位置,特征就被破坏了。要注意γ和β是被训练的参数,且每层都不一样,所以针对每一层的实际情况,它会去尝试恢复这层网络所学到的特征。

结果

使用VGG网路,CIFAR10数据集(下图),可以看到与不加相比:

1.训练前期的准确率要高,也就是收敛更快。

2.减少对learning rate的敏感度,图二在lr=0.5时,不加norm的网络直接震荡了,但加nrom的仍然表现良好。

所以batch normalization其实原理不是很高深,只是在每层都加了一个标准化,使得数据同分布,再对其方差和均值进行一个变换以恢复该层捕捉到的特征。最后产生了两大改变,首先收敛更快,其次对lr的敏感度降低。

那网络内每层进行一个归一化,为啥这么简单的一个思想,一直没有被运用呢?是researcher想不到吗?

我相信有很多researcher都尝试过将各层都重新标准化,但我相信最后的效果一定不太好,因为很多特征重新修改为均值0方差1后,特征的信息会被丢失。所以作者理论的突破性在归一化以后又使用γ和β重新将数据的分布进行了一个修改,以此来找回丢失的特征,当然了,只要让这两个参数能够自学习就可以了。

其实现在大部分博客沿用的解释,都是上面这种。包括我之前一直也认为是这样。

但是《How Does Batch Normalizetion Help Optimization》这篇论文认为,使用norm后的网络收敛更快,lr敏感度更低是对的,但不是因为论文里说的这种原因,而是因为每层的标准化使得最后的loss函数变成了一个光滑的曲面而造成的最后性能提优。下面来阐述一下思想:

batch Normalization 解释的反驳

实验测试

MIT的研究人员并没有在论文的一开始就提出了自己的解释。而是说,如果原作者说的是对的,那我们就先按照原作者的思路去验证一下(因为涉及两篇paper,所以本文将batch normalization的提出者写为原作者,How Does Batch Normalizetion Help Optimization的作者写为来自MIT的研究人员):

原作者认为是因为网络中各层都标准化后使得分布相同,因此造成的性能提优。

来自MIT的研究人员做了三个实验作为对比:不适使用norm的普通网络、使用nrom的普通网络及添加噪音的Norm网络。

Norm网络添加噪音是考虑到原作者认为是同分布造成的性能提优。那么来自MIT的研究人员就在Norm网络的基础上,给各层再手动添加噪音,这样使得第三个网络虽然使用了norm,但每层的分布已经被打乱,不再满足同分布的情况。

下图中的实验结果表明,即使nrom网络添加了噪音,但性能仍然和添加norm的网络差不多。

那么最后造成性能提升的原因,肯定不是数据同分布这一解释,也就是说原作者给出的解释是错的,一定有其他的原因。

batch Normalization新解释的直观理解

在基础的学习中,我们都知道在设计loss的时候希望loss函数是光滑的,这样我们可以很顺利地使用梯度下降来更新参数并找到一个较优点。但很多时候loss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比如说下图,左边和右边都是loss函数,但是左边的loss虽然连续,但并不光滑。在梯度下降过程中很难保证下降的有效性和快速性,此外也很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而右边的图虽然在四个顶点出也有局部最优解,但总体上来说还是非常理想的一个loss。

MIT的研究人员认为batch normalization的有效性在于它将左边的原始loss转变成了右边的loss,造成了上文提到的两种结果:

1.收敛速度变。

2.对学习率的设置不再那么敏感。

分析

MIT的研究员定义了两个函数:

第一个是loss的值的计算,就是下面第一个公式,内部的loss是当前的loss,随后对loss求导,再乘以学习率,x是内部的参数,对参数进行一个更新,随后将新参数放入loss函数中,计算当前loss的值。别看这个公式看起来有点绕,实际上就是求当前的loss值。

第二个公式是计算loss的梯度差,也可以看成loss的二次求导吧(我感觉)。

论文中之所以提出这两个公式,是为了得到两个量。

第一个公式可以得到训练过程中的loss,那么把每一个step的loss都拿出来绘制成一条曲线,该曲线可以认为是loss的波动情况。我认为如果一个loss函数本身是比较光滑的,那么第一个公式求出来的loss值并不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浮动。

第二个量是计算loss的梯度差,它可以认为山坡在沿着下降的方向走时,方向改变是否会较大。也就是说,一个比较好的loss函数,在每一个step中,loss所得到的梯度应该是不会浮动太大的。就好像从山上往下走,我们向下的方向一般都不会在瞬间改变太大,而不是说往下平滑地走着走着(loss梯度稳定),突然前面是个悬崖(loss梯度骤变),而应该是有个台阶(loss梯度平滑改变)。

MIT研究人员将使用norm和普通的网络对这两个量进行了对比:

可以看到不使用norm的网络(红色),loss的梯度差浮动均较大。而使用了norm的网络(蓝色)浮动很小。也就从侧面印证了普通网络的loss比较趋向于左图。而使用了norm的,loss趋向右图。

上面这两个公式其实就是整篇论文的核心,MIT的研究人烟也正是基于这两个量从而对原文进行了反驳。

1.在论文中使用了L-Lipschitz常数来定量loss的光滑程度(也就是公式1干的事),限制了loss的光滑程度,(以下定义来自百度百科)

L-Lipschitz:直觉上,利普希茨连续函数限制了函数改变的速度,符合利普希茨条件的函数的斜率,必小于一个称为利普希茨常数的实数(该常数依函数而定)。对于在实数集的子集的函数

,若存在常数K,使得

,则称 f 符合利普希茨条件,对于f 最小的常数K 称为 f 的利普希茨常数。

我个人觉得就是换了种说法,就是限制loss的一阶导数要小于常数k。一阶导数在曲线上表现的是斜率必须小于一个值,也就是说斜率不能过大。在这一条件的限制下,loss的面哪怕下降,也是很缓的。

2.论文使用了另一个更强的光滑条件来限制:β-smoothness(也就是公式2干的事)。

β-smoothness限制了就是loss斜率的斜率(可以简单看成斜率差)不能超过一定值。

我认为这本质上其实就是二阶求导。对二阶求导后的结果进行了一个限制,使得函数在二阶条件下仍然是一个较为平滑、不会大幅度突变的函数。

也正是因为使用了batch norm的网络,它的loss从原先的原始凹凸不平状态变成了一个能满足L-Lipschitz及β-smoothness两个强条件的原因,使得bath norm能够work。

总结

原作者提出了batch norm,并造成了两个结果:

1.收敛更快。

2.对learning rate的敏感度更低(也就是说lr的设置是否合理不会很大程度地影响最终结果)。

并且认为网络中每层都进行了一次同分布,是造成结果的主要原因。

MIT研究员根据这一思路,将使用norm的网络随机添加高斯噪声,使得网络在添加了norm的同时又去除了norm所带来的同分布效果,但结果显示优势仍然存在,因此对原作者的解释进行了反驳。

随后MIT研究人员使用了loss的一阶信息和二阶信息进行了评估,发现使用了norm以后的loss在一阶和二阶上都具有很好的性质,由此推断nrom之所以能产生效果,不是原作者提出的解释,而是因为norm直接作用了loss函数,将loss函数变成了一个一阶、二阶均平滑的函数。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MIT
    MIT
    +关注

    关注

    3

    文章

    253

    浏览量

    23248
  • paper
    +关注

    关注

    0

    文章

    7

    浏览量

    3423

原文标题:论文阅读|How Does Batch Normalization Help Optimization

文章出处:【微信号:zenRRan,微信公众号: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研究人员新发现:光纤也能变身太阳能电池

     关键字: 太阳能电池  玻璃纤维  光纤  来自日本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纤维状无TCO染料敏化太阳电池
    发表于 04-14 14:23

    美国普渡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推出了一项新发明 新...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美国普渡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推出了一项极为应景的新发明:一种外形如同一颗圣诞树一样的新型晶体管,其重要组件“门”(栅极)的长度缩减到了突破性的20纳米。这个被称为“4维
    发表于 02-03 20:30

    MIT 认为现有的电动车就能取代美国 87%的燃油车,里程焦虑过分夸大

    续航、售价、充电桩普及程度等),对大多数人来说,未来它能顶半边天就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不过,麻省理工学院(MIT)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美国各地司机的驾驶习惯,发现“里程焦虑”过分夸大了,他们认为目前
    发表于 08-19 14:12

    泰克仪器助力研究人员首次通过太赫兹复用器实现超高速数据传输

    放大输出,使用泰克DPO70000SX 70 GHz示波器检测信号。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与下变频的THz通道对应的两个QPSK信号,恢复调制的数据和对应的星座图。“这次演示明确表明,太赫兹复用系统可以用来传输
    发表于 08-31 15:58

    福州大学研究人员撰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工作原理

    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研究人员郑先娜、林瑞全,在2017年第11期《电气技术》杂志上,介绍质子交换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分析影响其工作性能的重要因素,对目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控制方法的国内外
    的头像 发表于 12-22 14:20 1w次阅读
    福州大学<b class='flag-5'>研究人员</b>撰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b class='flag-5'>工作原理</b>

    MIT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可摄取的传感器

    研究人员在猪身上测试了这种可摄取的传感器,结果显示它可以正确地判断猪胃中有没有出血。他们预测,这种传感器既可以一次性使用,也可以在消化道中存留几天或几周,持续发送信号。
    的头像 发表于 06-07 08:46 3607次阅读

    研究人员探究大脑如何控制主动传感

    研究中的研究人员使用增强现实技术来改变主动感知行为与其产生的感官反馈之间的联系,并更多地了解该过程的工作原理
    的头像 发表于 12-29 15:11 2794次阅读

    MIT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光子”芯片

    MIT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 “光子” 芯片,它使用光而不是电,并且在此过程中消耗相对较少的功率。
    的头像 发表于 06-12 09:23 3575次阅读

    59%的中国籍AI研究人员隶属美国研究机构

    大多数在中国国籍的高级研究人员就读于美国的高校,其中大多数毕业后在美国工作
    的头像 发表于 06-20 15:21 7928次阅读

    研究人员实现无创早期肺癌筛查,以机器学习为基础

    根据 Nature 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方法,能够实现早期肺癌患者的鉴别筛查。
    发表于 03-27 16:06 689次阅读

    Facebook向研究人员发布友谊数据

    Facebook在一篇博文中表示,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研究人员“不会与Facebook分享个人调查反馈,Facebook也不会与研究人员分享关于你是谁的信息。”该公司还表示,将通过其疾病预防地图计划(Disease Prevention Maps program),为流行病学
    的头像 发表于 04-22 10:58 3161次阅读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算法

    这项工作发表在《NPJ计算材料》上,是南卡罗来纳大学工程与计算机学院的研究人员与贵州大学(位于中国贵阳的研究型大学)的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
    的头像 发表于 09-10 11:45 2083次阅读

    特斯拉研究人员探讨如何突破无负极锂金属电池的极限

    此外,研究人员还对无负极电池进行测试,以评估其安全性。他们根据研究结果设计出的电解质可以优化电池性能,并将其寿命延长至充放电循环次数可达200次。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将继续进行研究,使无
    的头像 发表于 09-12 09:37 2172次阅读

    batch normalization时的一些缺陷

    导读 batch normalization时的一些缺陷。 Batch Normalization确实是深度学习领域的重大突破之一,也是近年来研究人员讨论的热点之一。Batch
    的头像 发表于 11-03 17:27 2911次阅读
    <b class='flag-5'>batch</b> normalization时的一些缺陷

    MIT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制造软气动执行器的新方法

    麻省理工学院 (MIT) 的研究人员创造了一种新的制造技术,可以制造出更具成本效益的软气动执行器。
    的头像 发表于 05-06 16:38 1304次阅读
    <b class='flag-5'>MIT</b><b class='flag-5'>研究人员</b>提出了一种制造软气动执行器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