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科学家找到一种化学方法来储存和操作大量的数据

存储D1net 2018-02-01 16:23 次阅读

一组科学家认为,数十亿兆字节的数据可以存储在一小瓶化学液体中。来自布朗大学的研究小组表示,其开展的研究能够通过将化学物质装载到分子上,然后将分子溶解到液体中,从而找到一种化学方法来储存和操作大量的数据。

如今,学术界正在致力于寻找存储和检索日常产生的数据的最佳方法。而采用的化学方法可能将取代传统工程的做法。

一组科学家认为,数十亿兆字节的数据可以存储在一小瓶化学液体中。来自布朗大学的研究小组表示,其开展的研究能够通过将化学物质装载到分子上,然后将分子溶解到液体中,从而找到一种化学方法来储存和操作大量的数据。

如果这种方法成功的话,大规模的合成分子在液体中的数据储存终有一天会取代硬盘。这将是传统工程的一个例子。人们一直使用的机器和数据中心里的存储设备被化学方法所取代。

美国国防部的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已经向布朗大学的研究团队提供了410万美元的资金,用于研究如何推动这个概念的实现。

该大学化学助理教授Brenda Rubenstein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个项目的目标是开发出一种新的存储形式,这种存储形式比目前的存储容量要紧凑得多。”

研究人员说,他们已经开展相关研究,但是他们需要想办法解决将当前小尺寸的81像素黑白图像加载到25个独特分子上的概念证明。

他们声称,如果能够将数百万个不同的数据排列编码到分子上,然后将合成存储在液体中,则可以将大量的数据存储在相对少量的液体中。研究人员说,这将是“令人目眩的数量”。

他们打算使用一种叫做Ugi反应的技术来实现它。这是将多种组分的分子结合到一个分子上的化学方法。研究团队解释说,它目前用于制药发展,而采用质谱仪可以读出分子数据结果。

尽管如此,节省空间并不是分子级数据存储的唯一优势。研究人员解释说,使用液体存储数据而不是传统的储存方式的好处之一是它是三维的。这个深度适合现代计算。对于诸如图像识别和搜索算法之类的东西来说更好,不像传统上普通的数字计算那样是二维的。

不是唯一研究数据存储的化学介质

天然DNA也是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进行大规模存储的有力竞争者。这些研究人员指出,在实验中,科学家指出在西伯利亚发现的股骨中的微小介质存活了45000年,这证明了DNA的长期保存可能性。然而,可靠性在DNA数据存储实验中一直是一个问题。但是这种情况可能会改变。

数据密度的提高是科学家们研究的方向。上述的合成分子数据存储和DNA探索可能仅仅是化学转变的冰山一角。

编码方法的改变也可以显著地减少数据所需的空间。例如二进制是一个四位符号的代码,比当今使用的两位数和零位更有效率。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人员希望使用由光引发的染料来实现。而其存储数据将采用化学方法而不是传统工程的方法。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数据
    +关注

    关注

    8

    文章

    6514

    浏览量

    87609
  • 分子
    +关注

    关注

    0

    文章

    24

    浏览量

    12438
  • 储存
    +关注

    关注

    3

    文章

    184

    浏览量

    22283

原文标题:海量数据将来可能会存储在分子中

文章出处:【微信号:D1Net11,微信公众号:存储D1net】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量子梦

    当我们谈论量子计算机时,通常是在讨论一种利用量子力学原理进行计算的全新计算机系统。与传统的计算机使用二进制位(0和1)表示数据不同,量子计算机使用量子比特(qubit)存储和处理信
    发表于 03-13 18:18

    NVIDIA首席科学家Bill Dally:深度学习硬件趋势

    Bill Dally于2009年1月加入NVIDIA担任首席科学家,此前在斯坦福大学任职12年,担任计算机科学系主任。Dally及其斯坦福团队开发了系统架构、网络架构、信号传输、路由和同步技术,在今天的大多数大型并行计算机中都可以找到
    的头像 发表于 02-25 16:16 361次阅读
    NVIDIA首席<b class='flag-5'>科学家</b>Bill Dally:深度学习硬件趋势

    康奈尔大学科学家研制出5分钟快速充电锂电池

    锂离子电池如今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及智能手机领域。其优点包括轻巧、抗震、环保,但充电时间较长及承受大功率电涌的能力不足。随着最新研究成果发布,科学家找到一种独特的铟阳极材料,与锂离子电池内的阴极材料实现良好配合。
    的头像 发表于 01-26 09:57 295次阅读
    康奈尔大学<b class='flag-5'>科学家</b>研制出5分钟快速充电锂电池

    谷歌DeepMind科学家欲建AI初创公司

    据知情人士透露,谷歌人工智能部门DeepMind的两名杰出科学家Laurent Sifre和Karl Tuyls正在与投资者商讨在巴黎成立一家新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的事宜。
    的头像 发表于 01-22 14:41 205次阅读

    飞腾首席科学家窦强荣获 “国家卓越工程师” 称号

         飞腾首席科学家窦强荣获 “国家卓越工程师” 称号 1月19日上午,首届 “国家工程师奖” 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81 名个人被授予 “国家卓越工程师” 称号,50 个团队被授予
    的头像 发表于 01-19 19:22 1080次阅读
    飞腾首席<b class='flag-5'>科学家</b>窦强荣获 “国家卓越工程师” 称号

    LabVIEW开发新型电化学性能测试设备

    的硬件和软件工具,使新科学家能够设计针对电化学电池(0-3.3V,40mA)的用户自定义测试。 主要特点: 创新的硬件和软件工具: 使用Arduino硬件作为数据采集板,同时利用LabVIEW仪器软件进行
    发表于 12-10 21:00

    一种产生激光脉冲的新方法

    英国和韩国的科学家提出了一种产生激光脉冲的新方法,其功率是现有激光脉冲的1000多倍。
    的头像 发表于 11-20 16:56 261次阅读
    <b class='flag-5'>一种</b>产生激光脉冲的新<b class='flag-5'>方法</b>

    科学家意外发明新材料,可制造更快的芯片

    化学家们意外地发明了一种不寻常的新材料,它所制造的半导体可将运算处理速度降低到飞秒(femto-seconds)等级,使下一代计算机变得更快。该材料是由铼、硒和氯组成的分子,称为Re₆Se₈Cl
    的头像 发表于 11-11 08:11 185次阅读
    <b class='flag-5'>科学家</b>意外发明新材料,可制造更快的芯片

    华为辟谣3.2万名科学家移籍

    华为辟谣3.2万名科学家移籍 对于近期网络传言的华为3.2万名科学家移籍华为方面表示,造谣者毫无根据、无中生有。 华为辟谣3.2万名科学家移籍以及其他的一些网络传言,比如“华为孟晚舟宣布23万亿
    的头像 发表于 08-22 16:51 1004次阅读
    华为辟谣3.2万名<b class='flag-5'>科学家</b>移籍

    科学家呼吁开展气候合作

    三位研究人员介绍了建立地球数字孪生的计划,该计划旨在帮助人们了解全球变暖的影响并做出应对。 三位顶尖科学家正在帮助带领计算史上最雄心勃勃的项目之一:打造地球的 数字孪生 。 Peter Bauer
    的头像 发表于 07-06 20:10 295次阅读
    <b class='flag-5'>科学家</b>呼吁开展气候合作

    踏歌智行创始人、首席科学家余贵珍教授登榜“2023科创家”

    “一群跨越了科学与商业边界的人”这是科创媒体36氪对科创企业家的定义。近日, 踏歌智行创始人、首席科学家余贵珍教授从全赛道中脱颖而出, 登榜首届“2023科创家”榜单。此次共有15位教授荣登榜单
    的头像 发表于 06-16 19:15 2373次阅读
    踏歌智行创始人、首席<b class='flag-5'>科学家</b>余贵珍教授登榜“2023科创家”

    是否有一种“简单”的方法来增加允许的“打开”文件的最大数量?

    问题:是否有一种“简单”的方法来增加允许的“打开”文件的最大数量(=====>SPIFFS) 我在 esp8266 HTML 页面上使用#include
    发表于 05-15 07:21

    nodemcu sdk 151如何添加一种方法来更改UART缓冲区大小?

    nodemcu sdk 151 如何添加一种方法来更改 UART 缓冲区大小.. uart.set_buffer( id, bufsize ) eLUA 支持更改 我需要大 Rx 和小 Tx。 我
    发表于 05-09 11:16

    科学家用银线团搭建「纳米线网络」,触电就像大脑一样运作

    这也是如今不少AI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特性。最近,来自悉尼大学和日本国家材料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自然通讯上发表论文,试着通过使用纳米线网络(NWN)来模拟人类大脑在受到电激时的反应,实验效果还不错。
    的头像 发表于 05-04 09:30 441次阅读
    <b class='flag-5'>科学家</b>用银线团搭建「纳米线网络」,触电就像大脑一样运作

    获双项荣誉:中科智云受邀出席第二十一届中国科学家论坛

    上海2023年5月1日 /美通社/ -- 第二十一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于2023年4月27-28日在北京正式召开。本届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与科学技术体系化创新"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学家、院士、教授
    的头像 发表于 05-02 21:38 486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