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英飞凌|1200V IGBT7和Emcon7可控性更佳,助力提升变频器系统性能(上)

江师大电信小希 来源:江师大电信小希 作者:江师大电信小希 2024-01-09 14:24 次阅读

本文介绍了针对电机驱动进行优化的全新1200 V IGBT二极管技术。该IGBT结构基于全新微沟槽技术,与标准技术相比,可大幅减少静态损耗,并具备高可控性。而二极管因为优化了场截止设计,其振荡发生的可能性大幅降低。在功率模块中,IGBT和二极管的出色性能可带来更高的电流密度和更大的输出电流。不仅如此,通过将功率模块的最高结温提升到175 °C,输出电流可增加50%以上。


引言


在现代功率半导体器件中,提高开关速度、开关频率和功率密度是大势所趋。然而,由于不同具体应用对器件性能需求有差异,在某些应用中,对制衡开关速度的其他性能,有更高优先级的需求。就电机驱动应用特性而言,由于电机和电缆的固有隔离,导致其面临着开关速度受限的严重挑战。即开关斜率(dv/dt)被限制在2 - 10kV/μs的范围内,典型目标为5kV/μs。此外,用户采用的典型开关频率(fSW)也低于8kHz。这两点改变了器件开发时参数优化的优先级,快速开关和高开关频率需求的重要性有所减弱。简而言之,对电机驱动而言,降低静态损耗成为了功率半导体的发展重点,开关损耗变得次要了。


本文围绕英飞凌IGBT7和EmCon7展开分析和讨论。主要基于三个基本概念:首先,IGBT7技术可最大限度地减少静态损耗,同时提高开关参数的可控性,实现应用所需的最优特性;其次,全新EmCon7能够实现更干净的开关,即减少振荡,同时降低功率损耗;第三,则是基于优化功率模块设计,将暂态的最高允许结温(TJ)提高至175°C时,使IGBT和二极管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过载运行需求。基于这些IGBT和二极管概念,本文介绍了在设计过程中,对器件性能调节的思路,展示了IGBT和二极管之间潜在的相互依赖关系,指出了它们给电机驱动应用带来的主要优势。最后,本文还着重说明了IGBT7与标准技术相比所做的改进,并进行了全面比较(找元器件现货上唯样商城)。


IGBT7技术介绍


本章节将围绕IGBT7技术展开介绍、讨论和分析。IGBT7采用了基于新型微沟槽(MPT)的IGBT结构。它采用基于n-掺杂的衬底的典型垂直IGBT设计,p基区内的n型重掺杂构成了发射极接触结构。通过在电隔离的沟槽刻蚀接触孔,确定了沟道和栅极。在n-衬底的底部,通过p+掺杂实现了集电极区。在n-衬底和和p+之间,通过n+掺杂实现了场截止(FS)结构。它可以使电场急剧下降,同时会影响器件的静态和动态特性。


图片

图1 MPT结构示意图及其采用的沟槽设计:有效沟道沟槽(中),无效的栅极沟槽(左上)以及发射极沟槽(左下)


不同于IGBT4等主流器件,IGBT7里的沟槽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作为有源栅极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栅极电压施加到沟槽,在沟槽两侧形成导电沟道。其次,MPT结构还能够实现发射极沟槽和伪栅极,两者都是无效沟槽。对于发射极沟槽来说,沟槽直接接到发射极电位。对于伪栅极来说,栅极电压施加到沟槽。但是因为这些沟槽周围没有发射极接触结构,二者均无法形成导电沟道。这三种沟槽单元类型能够精细化定制IGBT。


通过增加有源栅极密度,能够增加单位芯片面积上的导电沟道。一方面,由于器件输出特性曲线更陡,可降低静态损耗。另一方面,更高的有源栅极密度,可能导致短路耐受性降低。而如果使用发射极沟槽和伪栅极,情况将有所不同。增加的无效沟道密度减少了有效导电沟道的数量,抵消了上述影响。除此之外,发射极沟槽和伪栅极改变了芯片的电容耦合。具体来讲,单位芯片面积上的的伪栅极与有源栅极数量增加,使得栅极-发射极电容(CGE)增加。反之,更多的发射极沟槽导致集电极-发射极电容(CCE)增加。于是,发射极沟槽的数量相比有源栅极和伪栅极的数量确定了集电极-栅极电容(CCG),即米勒电容。总而言之,开关参数,尤其是IGBT7的可控性直接取决于所选设计,即取决于有源栅极、伪栅极和发射极沟槽的数量。


图片

图2不同单元设计对应的IGBT7动态折衷曲线(TJ= 175 °C时的Etot和TJ= 25 °C时的dv/dtmax,ON)。驱动器应用的dv/dtmax,ON= 5 kV/μs由虚线突出表示。插图:不同器件设计的电容CCG,CGE与CΣ比值。

通过栅极电阻控制dv/dt会影响总损耗(Etot),并导致Etot随dv/dt降低而增加。器件设计对可控性的影响的进一步分析可见图2,图2显示了四种元胞设计的EtotVS dv/dt曲线,即额定电流(Inom)下,TJ= 175 °C时的导通损耗(EON)、关断损耗(EOFF)和恢复损耗(EREC)的总和,对比在0.1·Inom,TJ=25°C时,开通过程的最大电压斜率(dv/dtmax,ON)。dv/dtmax,ON之所以在0.1·Inom和TJ= 25 °C条件下进行测量,因为最陡的dv/dt通常是在这些运行条件下观察到的。RG取值从高dv/dtmax,ON下的小RG值到低dv/dtmax,ON下的大RG值之间变化。通过比较这四种元胞设计,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只有设计1提供了13kV/μs的dv/dtmax,ON可控范围,同时Etot增加不到25%,这也是目前关键应用范围内最低的Etot。在较大的dv/dtmax,ON下,设计2和4可提供类似的Etot,但是dv/dtmax,ON都大于5kV/μs。在这两种设计中,CCG的影响尤为明显:尽管CGE/CΣ(CΣ= CGE+ CCG+ CCE)的比率相同,但设计4的CCG只有设计2的一半。因此,CCG是影响可控性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设计3能够提供高可控性且dv/dtmax,ON的变化范围广,但在相同的dv/dtmax,ON变化范围内,如2-10kV/μs之间,设计3的Etot明显大于设计1。设计3的这种表现,是因为其有源栅极密度高于设计1,而CCG低于设计1。因此,设计3也无法满足目标应用的要求。本文仅建议在电机驱动应用中采用设计1,即IGBT7的目标设计。


图片

图3 VDC= 600 V,TJ,max时,IGBT4和IGBT7的开关曲线。其中,绿色代表IGBT4,蓝色代表IGBT7;开通以细线表示而关断以粗线表示;虚线对应于VCE,实线对应于IC/Inom。插图为TJ= 150和175 °C,VDC= 800 V时的IGBT7短路开关曲线。


现在,我们将重点放在IGBT7的目标设计上,人们可能会产生疑问:如何通过提高可控性来影响开关特性和短路鲁棒性?图3显示了IGBT7以及主流的参考器件(IGBT4)的开关曲线。两个器件均在600 V直流母线电压(VDC)和相等的L·Inom下工作。选取合适的RG,使两个器件均满足TJ= 25 °C,0.1·Inom时dv/dtmax,ON= 5 kV/μs。两个器件均显示出干净的关断曲线,不过IGBT7的的过压峰值(Vpeak)较小。导通时也是如此,二者均未显示出振荡特性。IGBT7的峰值电流比IGBT4更明显,但是电压下降更快。这两种效应都与IGBT7可控性的改善有着直接关系,可解释如下:开关期间,内部电容耦合导致器件的dv/dt可控。开关即将结束时,发生电荷再分配,从而导致明显的第二次电流峰值。在此期间,电压斜率减小并且出现上述电压拖尾,这与二极管性能无关,也与寄生导通效应无关。图3的插图显示了IGBT7的短路开关曲线。显然,IGBT7提供了干净的短路开关,即使在TJ= 175 °C时,也可承受标准的短路时间,如在TJ= 150和175 °C时短路时间分别为8和6 μs。

图片

图4不同温度条件下IGBT4和IGBT7的折衷曲线图。插图:IGBT4和IGBT7在TJ= 25和150 °C时Etot和IC/Inom的对比。


图4显示了IGBT4和IGBT7折衷曲线。分别给出了Inom下,TJ= 25 - 150 °C和TJ= 25 - 175 °C(以25 °C为步长)期间的集电极-发射极饱和压降(VCEsat)VS EOFF曲线。TJ= 150 °C时,IGBT7的静态损耗比IGBT4小500 mV,而EOFF区别较小。因此,在动态损耗相当的情况下,IGBT7的静态损耗明显更小。这突显出了新元胞设计的优点。MPT结构允许大大提高器件漂移区载流子浓度,在保持类似关断性能的同时,实现了极低的静态损耗。图4的插图显示了TJ= 25和150 °C,dv/dtmax,ON= 5 kV/μs时,IGBT4和IGBT7的Etot与工作电流的关系。两种组合都显示出Etot典型的抛物线特性。特别是在TJ= 150 °C时,IGBT7和IGBT4的Etot最大偏差小于15%。因此,由于静态损耗显著降低,IGBT7在典型应用条件下具有明显优势。


EmCon7技术介绍


在深入了解了IGBT7技术后,本文接下来将重点放在新一代二极管上。如图5所示,EmCon7的设计基于垂直PIN二极管结构。低掺杂(n-)衬底形成PIN二极管的漂移区,顶部的p掺杂区形成二极管的阳极结构。底部有一个更强的n掺杂(n+)区,形成了二极管的阴极。在n-漂移区和n+阴极区之间,合适浓度的n型掺杂实现了FS结构。


图片

图5基于PIN结构的二极管设计示意图

我们都知道,器件的阻断电压(VR)和关断软度很大程度上受FS设计的影响。为了研究FS和二极管性能的相互作用,本文将围绕三种设计展开分析,并与主流的EC4二极管进行性能比较。所选FS设计思路如下:FS设计1和FS设计2处于同一个设计折衷曲线。其中,FS设计1是最激进的设计,它结合了更高的阻断电压和更低的软度。FS设计2对应于传统方法,能够提供适度的阻断电压和软度。FS设计3是一种优化型设计,可在相同的阻断电压下,实现更高的软度,从而实现新的折衷曲线。


图片

图6:左:VDC≤ 900 V,1/10 · Inom且TJ= 25 °C时,EC4与三种研究FS设计的开关曲线。右:与EC4相比,不同FS设计的VR。


为了研究FS设计和性能之间的影响,本文对三种设计的开关曲线展开了分析。图6显示了基于三种不同设计的新的二极管与EC4相比的二极管恢复特性。对二极管来说,高VDC是最严酷的开关条件。这时二极管的软度达到最低,可能导致开关期间产生更严重的振荡和更高的Vpeak。因此,测量时,VDC增至900V,所有二极管在TJ= 25 °C,二极管电流(Id)为1/10 · Inom时开关。测试采用的L·Inom= 8000 nHA。图6显示了开关曲线(左),以及与EC4技术相比,上述设计的最大阻断电压(右)。EC4在振荡和过压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开关特性。尽管出现了过电压,但过电压峰值小于60V,因此避免了损坏二极管。只有在电流换向的最后,才在拖尾电流区域中看出轻微的振荡。参考EC4的特性,对上述FS设计的评估总结如下:FS设计1开关性能最差。与EC4的尖峰电压相比,其Vpeak增加了一倍以上,剧烈的关断振荡不仅发生在拖尾电流中,同时还发生在清除二极管电荷载流子后。除此之外,有必要说明的是,由于可能的过电压损坏,器件无法在VDC=900V下工作。因此,我们仅对FS设计1分析到VDC= 800 V。FS设计2提供的开关特性几乎与参考器件一致。它出现了较小的Vpeak,仅在拖尾电流中发生关断振荡。关断振荡的幅度也与参考器件相当。FS设计3展示出了最出色的开关性能,而且要比参考器件更好。在开关过程中,没有观察到关断振荡和明显的Vpeak。从这个角度来看,FS设计3是EC7的目标设计。


图6显示了研究中的不同FS设计和EC4最大阻断电压的对比(右)。与EC4相比,FS设计1阻断电压增加了85 V,其他两种设计的阻断电压几乎相同。由此,我们可以将观察到的开关特性差异,阐述如下:与FS设计2相比,FS设计1的空间电荷区明显地穿通到FS区中。因此阻断电压增加,同时导致振荡加剧。因此,通过调节FS设计在折衷曲线上位置,器件性能便从高阻断电压和低软度变为低阻断电压和高软度。如FS设计3所示,利用偏移的折衷曲线,软度甚至在阻断电压略有增加的情况下有所改善。图7显示了TJ= 25 °C,VDC= 300, 600, 800,和900V,1/10 · Inom时,EC4和EC7的开关曲线。和预期一样,不论在何种情况下,EC7都提供了更软的开关和更低的Vpeak。


图片

图7 VDC= 300, 600, 800及900 V,1/10 · Inom,TJ= 25 °C时,EC4和EC7的开关曲线。

图8显示了EC4和EC7的折衷曲线。EC4和EC7在不同Inom下的正向电压(Vf),分别在TJ= 25 - 150 °C和TJ= 25- 175 °C(步长25 °C)的温度范围内显示。同时给出了在对应Inom和温度范围的EREC。此外,通过选择合适的Rg,EREC在dv/dtmax,ON= 5 kV/μs进行测试。通过比较这两种二极管技术,我们发现TJ≥ 150 °C时,EC7的静态和动态损耗要低于EC4。尽管EC7在TJ= 25 °C时,静态损耗略大,但在TJ≤ 50 °C时,观察到折衷曲线的交叉点。因此,在典型的应用范围内,EC7技术在静态损耗和EREC方面要优于EC4技术。插图显示了测得的EC4、EC7以及上述FS设计的Vpeak(色码与图6相同)。这些结果再次突显了与所选FS研究设计以及EC4技术相比,EC7技术的性能优势。


图片

图8 Inom下显示了的EREC和Vf的EC4和EC7技术的折衷曲线。插图:ID = 1/10 · InomTJ= 25 °C,不同VDC下的EC4, EC7以及另外两个FS设计的Vpeak。

审核编辑 黄宇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变频器
    +关注

    关注

    249

    文章

    5976

    浏览量

    139976
  • IGBT
    +关注

    关注

    1238

    文章

    3526

    浏览量

    243605
  • 栅极
    +关注

    关注

    1

    文章

    135

    浏览量

    20655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高压IGBT变频器及应用

    IGBT(600A~1200A/3300V~6500V)、三电平技术开发的SIMOVERTMV系列中压变频器已在国内广泛用于有色、冶金、电力
    发表于 09-01 16:35

    中科君芯1200V系列IGBT在工业焊机电源中的应用

    变压漏感及引线电感的存在,当IGBT关断时, 在杂散电感形成电压尖峰,针对这一特点,在设计IGBT耐压时进行优化处理(标称1200V器件
    发表于 08-13 09:01

    IGBT模块EconoPACKTM4

    半导体系统。此类功率模块的决定性要素是出色的可靠、强健和长使用寿命。 图1 英飞凌1200V功率模块震动条件下的强健
    发表于 12-07 10:23

    浙江常年大量回收英飞凌二手模块系列IGBT模块

    硅模块长期高价回收英飞凌IGBT模块FF300R12KT3_E 300A,1200V,共发射极,用于矩阵开关,双向变换等 62mm ? 无锡不限量收购回收
    发表于 02-24 17:06

    常年回收英飞凌模块IGBT,湖北回收IGBT模块可控硅模块

    回收富士模块高价回收三菱IGBT模块,回收变频器模块,回收英飞凌模块IGBT,回收IGBT模块可控
    发表于 05-17 19:54

    英飞凌IGBT模块回收-英飞凌拆机IGBT山东地区高价回收

    模块,变频器模块,回收触摸屏,伺服驱动,马达,人机界面,可控硅,变频器,IC、光藕,美国CDE电解电容
    发表于 09-12 18:03

    重庆市长期高价回收各种英飞凌IGBT型号模块

    长期高价回收英飞凌IGBT模块FF300R12KT3_E 300A,1200V,共发射极,用于矩阵开关,双向变换等 62mm ?无锡不限量收购回收
    发表于 09-17 19:23

    英飞凌推出革命性的1200V碳化硅(SiC)MOSFET技术 助力电源转换设计提升效率和性能

    英飞凌全新1200V SiC MOSFET经过优化,兼具可靠性与性能优势。它们在动态损耗方面树立了新标杆,相比1200V硅(Si)IGBT
    发表于 05-10 17:17 8027次阅读

    1200V沟槽栅场截止型IGBT终端设计_陈天

    1200V沟槽栅场截止型IGBT终端设计_陈天
    发表于 01-08 14:36 7次下载

    英飞凌IGBT7EmCon7分析和讨论

    为了研究FS设计和性能之间的影响,本文对三种设计的开关曲线展开了分析。图6显示了基于三种不同设计的新的二极管与EC4相比的二极管恢复特性。对二极管来说,高VDC是最严酷的开关条件。这时二极管的软度达到最低,可能导致开关期间产生更严重的振荡和更高的Vpeak。
    的头像 发表于 02-20 14:56 1.6w次阅读

    论文|1200V IGBT7Emcon7可控性更佳助力提升变频器系统性能(下)

    项目“配7”,性能“配齐”
    的头像 发表于 03-09 16:40 4558次阅读
    论文|<b class='flag-5'>1200V</b> <b class='flag-5'>IGBT7</b>和<b class='flag-5'>Emcon7</b><b class='flag-5'>可控性</b><b class='flag-5'>更佳</b>,<b class='flag-5'>助力</b><b class='flag-5'>提升</b><b class='flag-5'>变频器</b><b class='flag-5'>系统性能</b>(下)

    英飞凌TRENCHSTOP™ IGBT7系列新产品,电流额定值模块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FSE: IFX / OTCQX: IFNNY)为其1200 V TRENCHSTOP™ IGBT7系列推出新的电流额定值模块。
    的头像 发表于 04-30 11:52 4070次阅读

    英飞凌推出采用TO-247封装的TRENCHSTOP™ IGBT7技术

    TRENCHSTOP IGBT7器件具有优异的可控性和卓越的抗电磁干扰性能。它很容易通过调整来达到特定于应用的最佳dv/dt和开关损耗。
    发表于 09-29 11:43 2101次阅读

    IGBT7IGBT4两种典型工况对比方案

    工况下IGBT4与IGBT7的结温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连续大功率负载工况与惯量盘负载工况的对比测试中,IGBT7的结温均低于IGBT4。 伺服驱动
    的头像 发表于 10-26 15:41 2790次阅读
    <b class='flag-5'>IGBT7</b>与<b class='flag-5'>IGBT</b>4两种典型工况对比方案

    采用IGBT7高功率密度变频器的设计实例

    采用IGBT7高功率密度变频器的设计实例
    的头像 发表于 12-05 15:06 540次阅读
    采用<b class='flag-5'>IGBT7</b>高功率密度<b class='flag-5'>变频器</b>的设计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