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认识石榴石固态电解质的表面再生和反应性

清新电源 来源:清新电源 2023-08-03 09:55 次阅读

研究背景

基于固体电解质(SE)的锂金属电池可以实现高能量存储设备,因为它们与锂金属阳极和高压阴极具有潜在的兼容性。它们比目前最先进的液体锂离子电池电解质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在迄今为止探索的各种SE中,掺杂了LLZO((Li7La3Zr2O12)) 柘榴石具有 0.1–1 mS cm-1的高室温 (RT) 离子电导率以及相对广泛的电化学稳定性,这使它们成为商业应用的有希望的候选者。

众所周知,LLZO与大气中的微量水分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导致晶格中的Li与H交换形成质子化的LLZO(H++xLi7–xLa3Zr2O12)以及氢氧化锂和碳酸盐表面层。质子化导致晶格收缩和对称性从Iad 到I3d的变化,由此产生的异质表面层具有非常低的锂离子电导率,因此当LLZO与锂金属阳极配对时,增加了界面电阻。这导致Li-LLZO-Li金属界面处的电流分布不均匀,从而降低了临界电流密度(ICCD),其中锂金属枝晶成核并使电池短路。

已经报道的LLZO再生的不同方案中样品已在各种气体和温度下进行处理。尽管如此,再生表面所需的最低温度尚未明确确定,并且尚未系统研究不同气体的影响。另据报道,LLZO的过度加热会导致焦绿石的形成。已经使用体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这种不可逆的分解,并且已经报道了一系列起始温度。由于分解始于LLZO的表面,因此需要使用表面敏感技术进行仔细研究,以准确确定该反应的起始温度。最后,即使已经表征了表面层的组成,但对导致表面层形成的起始温度和反应机理知之甚少;例如,关于LLZO与CO2的直接反应性存在相互矛盾的报告。LLZO表面的极端敏感不仅需要表面灵敏度高的表征技术,还需要原位技术来了解LLZO的再生和反应性。

成果简介

近日,剑桥大学Clare P.Grey利用近环境压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掠入射X射线衍射两种表面敏感技术研究了不同气体环境下表层的分解。石榴石的清洁表面分别在 400°C和 500 °C 以下直接与水分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表明额外的CO2处理石榴石需要浓度控制。通过在O2下加热以及避免 H2O 和 CO2,在不使用任何夹层的情况下制备的对称电池界面电阻小于 10 Ω cm2;沉积电流 >1 mA cm–2且没有枝晶萌生。

该工作以“Understanding the Surface Regeneration and Reactivity of Garnet Solid-State Electrolytes”为题发表在ACS Energy Letters上。

2ebfdf28-3189-11ee-9e74-dac502259ad0.png

Scheme 1 不同气氛及温度条件对生产清洁LLZO表面的影响

研究亮点

(1) 利用近环境压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掠入射X射线衍射两种表面敏感技术研究了不同气体环境下LLZO表层的分解。

(2) 研究发现,在氧气气氛(1 mbar及以上)下加热到500°C会导致干净的石榴石表面,而低氧分压(即氩气或真空)会导致额外的石墨碳沉积。

(3)在不使用任何夹层的情况下制备的对称电池界面电阻小于 10 Ω cm2;沉积电流 >1 mA cm–2且没有枝晶萌生。

图文导读

本研究将暴露在空气中的LLZO颗粒在不同的气体环境(真空、氩气、静态空气和流动空气)下加热,研究其再生过程,并采集原位掠入射X射线衍射(GIXRD)图来捕捉表面结构的变化。在真空、氩气、干燥空气和氧气加热下,采集了原位近常压X射线光电子能谱(NAP-XPS)光谱,绘制了表面的化学组成图。在氧气下,形成了完全再生和清洁的LLZO表面。然后在氧气下加热再生样品,并在H2O蒸气、CO2和H2O蒸气+CO2混合物下冷却样品,收集原位NAP-XPS光谱,以了解LLZO表面层的形成。最后,通过在氧气中加热空气暴露的LLZO样品,并在冷却过程中避免CO2和H2O,获得了较低的Li-LLZO界面电阻(<10ω cm2),在1mAcm-2以上的电流下无枝晶生长。

不同气体环境下的GIXRD测量:

Al-LLZO(由Al0.36Li5.92La3Zr2O12组成)粉末是用固态法合成的,热压,然后切成球团(相对密度约为99%)。通过同步加速器XRD确定了球团的相纯度。然后在不同气体环境下进行了GIXRD测试。由于设置的限制,不能在纯氧下加热,但测试了真空(0.01 mbar)、氩气、静态空气和流动空气(1atm)环境。所有样品首先在RT下暴露于空气中20分钟,然后放入光束线上的GIXRD装置中。掠入射角为0.1°,相当于探测深度约为3 nm。(LLZO)样品在控制的气体环境中以100°C的步骤加热到800°C,收集每个温度下的GIXRD图像然后冷却到室温。在RT下,所有暴露在空气中的样品都观察到了碳酸锂和氢氧化锂(图1)。在真空加热下,LLZO颗粒上的Li2CO3和LiOH在500℃以上(分别为▼和●的反射,图1,顶部)分解,分别在700℃和800℃时几乎完全消失。这与以前对真空下纯Li2CO3分解的观察结果一致。在800℃时,观察到Li2ZrO3和LaAlO3的形成(⧫和*标记的反射,图1,顶部),但没有观察到焦绿石La2Zr2O7。

2ee888b0-3189-11ee-9e74-dac502259ad0.jpg

图1在不同的气体环境下,从室温到800°C,以100°C的增量加热,然后冷却到室温,暴露在空气中的样品的GIXRD(λ = 0.8856 Å)图形。第二和第三列图像是分别对应于Li2CO3(110)和La2Zr2O7(222)反射的区域的放大版本。黑色虚线框和■代表LLZO反射,代表⧫Li2ZrO3,*代表LaAlO3,●代表LiOH,▼代表Li2CO3。在800°C的真空情况下,用★表示的峰不能被指标化为任何已知的化合物,这些峰在冷却到RT时消失。随着样品的加热,LLZO(211)峰向低2θ方向移动是由于热晶格膨胀;在800°C和RT下,由于快速的晶格收缩,所有相的反射都出现了明显的不连续性。

在氩气加热下,Li2CO3和LiOH分别在400℃和500℃的较低温度下发生分解。加热到800°C并没有导致LLZO分解,但在样品冷却到RT后检测到焦绿石La2Zr2O7,表明LLZO在氩气下高温分解。在流动空气下,Li2CO3和LiOH分别在400℃和600℃以上发生分解,样品在氩气下冷却到RT后,再次观察到La2Zr2O7焦绿石的分解,表明在流动空气下也发生了类似的分解机理。有趣的是,当样品在静态空气中加热(类似于箱形炉的条件下),Li2CO3和LiOH仅在600℃以上才会分解,与真空情况相同。在静态空气中加热至500°C以上,LLZO的大量分解和焦绿石的形成也被观察到,而在600°C以上,LLZO信号完全消失,这表明气体环境中的微量水分没有被气体流动或抽真空去除,导致LLZO更快地分解。我们注意到,Li2O的蒸发被水的存在显著地增强(形成挥发性更强的产物LiOH), GIXRD在静态空气中加热时看到的许多降解产物。

不同气体环境下的NAP-XPS测量:

利用NAP-XPS对GIXRD观测结果进行了补充,并绘制了LLZO球团加热过程中表面化学成分的演变图。这些颗粒被抛光并储存在一个手套盒中,然后暴露在空气中20分钟,然后被泵入光束线上的NAP-XPS仪器。入射能量的调整方式是探测到的抛射光电子的动能为~ 200 eV;这相当于所有XPS测量的探测深度约为3 nm。样品在受控气体(1 mbar,真空:2 × 10−8 mbar)环境中加热至500°C,温度为100°C,然后冷却到RT,在这些过程中收集XPS光谱。C 1s、O 1s和La 3d的三维光谱演化如图2所示,。所有样品的C 1s XPS光谱在RT处显示两个信号(图2)。由于碳酸锂预计会在暴露在空气中的样品表面形成,高eV处的峰与289.9 eV处的Li2CO=峰一致,其他元素的XPS光谱也发生了相同幅度的偏移。在所有样品中,尤其是在低温下,均观察到明显的峰宽、峰移和强度变化,使分析变得复杂;因此,图2中也比较了500°C数据,因为它们最容易分析。

2f3a06ae-3189-11ee-9e74-dac502259ad0.jpg

图2 暴露在空气中的样品的C 1s、O 1s和La 3d XPS光谱,在室温至500 °C的不同气体环境下以100 °C的增量加热,然后冷却至室温。灰色虚线和灰色虚线框代表Li2CO3,金色虚线代表LLZO,黑色虚线框代表表面吸附的碳氢化合物和石墨化碳。最后一行比较了不同气体环境下500°C下的C 1s、O 3s和La 3d XPS光谱。

当样品在所有环境中加热时,在C 1s光谱中都观察到一个~ 285 eV的额外峰(图2)。当样品在干燥空气和氧气下加热到500°C时,这个峰消失了。相比之下,这个峰在真空和氩气加热的样品中仍然存在,甚至在冷却到rt后仍然存在。这表明这个峰来自表面吸附(含sp3)的碳氢化合物,可能存在于真空室或手套箱中。在干燥的空气和氧气中氧化,但在低氧分压(真空和氩气)下石墨化,导致该峰向较低的eV (284.1 eV;见500°C下的对比,图2)。以前在真空下进行的原位XPS研究也进行了类似的观察。25,26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氩气加热下,LLZO表面也会产生石墨碳。当样品从RT加热到100℃时,宽大的O 1s峰向更高的eV移动。向更高eV的转变可以归因于表面-HCO3−物种由于表面解吸水而增强。在100℃以上,可以观察到峰值的锐化和向更高eV的转移。这种锐化可以归因于在高温下XPS测量和表面吸附水释放过程完成时更好的电荷补偿。现在看到的峰值可以被指定为一种CO3 2−物种。在所有气体环境中,O 1s XPS光谱在500°C约为529 eV时出现了一个额外的小峰(图2)。

在500°C时,La 3d和Zr 3d光谱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尖锐峰,在RT时看不到(图2)。因此,O 1s谱中529 eV处的峰被分配到LLZO晶格中,证实了500°C时LLZO的再生(尽管500°C时C 1s Li2CO3峰的存在表明表面层的不完全分解)。在真空、氩气和氧气条件下冷却到RT后,LLZO O 1s峰值仍然存在,但在干燥空气条件下则不存在。GIXRD观察表明,如果样品在氩气或流动空气(以及氧气)下处理,加热至500°C可以分解LLZO的表层。虽然XPS光谱显示500°C时表层的不完全分解,但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在两种装置中测量样品温度的方式不同。当样品在真空和氩气下加热时,观察到额外的石墨形成。虽然最近的研究表明,碳夹层降低了Li - LLZO界面电阻并改善了性能,由于在氩气和真空下加热,表面的石墨化不需要是均匀的,而且当LLZO用于SE对Li金属时,任何不均一性都可能导致电流聚焦。最后,避免温度超过500°C将防止焦绿石的形成,无论样品在何种环境下加热以再生LLZO。

2fa6163c-3189-11ee-9e74-dac502259ad0.jpg

图3。在不同气体环境下,LLZO从500°C冷却到RT冷却过程中C 1s和O 1s的XPS光谱。灰色虚线代表Li2CO3,金色虚线代表LLZO,黑色虚线框代表地表附加的碳氢化合物相关物种,深蓝色虚线代表LiOH。

利用NAP-XPS测量研究表层形成的起始温度:

为了防止在冷却过程中发生表面层的改变,确定LLZO与水分和CO2反应的起始温度是很重要的。LLZO样品首先在500°C的氧气下处理1小时,以允许表面再生,LLZO晶格峰在~ 529 eV的O 1s光谱中被观察到,证实大部分表面污染物被去除。接下来,通过手动打开阀门,将H2O蒸汽引入反应室,阀门连接到一个含水的石英管。然后采集500℃冷却至室温下的XPS光谱。LLZO O 1s的晶格峰在引入水蒸气时仍然存在,而C 1s的光谱显示出一个单峰,这是由上面讨论的残余Li2CO3造成的。当样品冷却到400°C时,随着Li2CO3峰强度的持续降低,在C 1s谱中出现了约286 eV的额外峰。在O 1s谱中,Li2CO3峰变宽,而LLZO晶格峰保持不变。额外的峰归因于氧化表面吸附的碳氢化合物(位移对应于含醚的碳氢化合物),正如文献中所观察到的,当水被引入XPS室时。在300℃时,O 1s谱中的LLZO峰移向更高的eV,表明LLZO发生质子化。Li 1s峰变宽,这与LiOH的形成有关。C 1s谱中附加的(~ 286 eV)峰强度增加,现在可与Li2CO3峰相媲美。当样品冷却到200℃以下时,LLZO晶格峰完全消失,表明LLZO表面广泛形成LiOH,这与最近的一项研究一致:

2fe9d750-3189-11ee-9e74-dac502259ad0.png

C 1s谱上的附加峰在冷却到RT后仍然存在。

即使在冷却到RT后,C 1s光谱中的附加峰仍然存在。为了探测二氧化碳与LLZO的反应,样品在O2下加热,CO2被引入反应室。当样品冷却到RT时,采集XPS光谱。在500℃时,在O 1s区~ 529 eV处观察到LLZO晶格峰,这是CO2引入时留下的峰。碳原子1s谱为单峰,对应于Li2CO3。当冷却到400℃时,LLZO的峰强度明显下降,表明LLZO与CO2发生了直接反应。这可以表示为

300edea6-3189-11ee-9e74-dac502259ad0.png

这种形式的反应需要氧阴离子的萃取,形式上是通过Li2O的萃取。因此,这个反应很可能只局限在表面,因为这个反应需要在晶格中产生大量的氧空位才能进入样品的主体。与CO2的反应为酸碱反应,母氧化物相Li2O的碱度(和Li+迁移率)促使反应生成Li2CO3。而母氧化物La2O3较碱性,形成La2(CO3)3,在高温下通过形成La2O2CO3分解;在1atm的CO2.38下,La2O2CO3要到950℃才会分解形成La2O3。因此,以下形式的反应也可能发生,这里写的是父LLZO相,以说明一个可能的分解途径:

3031b782-3189-11ee-9e74-dac502259ad0.png

虽然这个反应可能只发生在表面,因为它涉及La3+和Zr4+的迁移,它不需要在LLZO中形成氧空位。这也代表了高温下焦绿石相形成的一种合理机制,其中可以发生La3+/Zr4+迁移。此外,当在静态空气(或任何封闭容器)中加热时,Li2CO3在较低温度下分解释放出的任何二氧化碳,都可以反应生成氧化型碳酸镧(La2O2CO3)。任何微量水的存在也会导致不需要产生多重氧空位的反应:

304628d4-3189-11ee-9e74-dac502259ad0.png

当样品冷却到300℃以下时,LLZO晶格峰完全消失。在C 1s谱中,在~ 284.8 eV附近发现了一个新的峰,这可能是表面吸附的烃类。当样品冷却到100℃时,这个额外的峰在C 1s光谱中完全消失,Li2CO3峰明显展宽。Li2CO3 O 1s峰展宽,表明LLZO与CO2发生了广泛的反应,或者样品发生了剧烈的充电。这些结果也解释了在干燥空气下加热再生LLZO后,在RT下观察到的O 1s光谱的增宽;干燥空气中微量的CO2会在400℃以下与LLZO发生反应,并使表面钝化。在环境大气中,H2O (~ 30mbar)和CO2 (~ 0.42 mbar)的含量都是微量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检查LLZO的反应性,LLZO首先在O2下热处理,然后在H2O和CO2的1:1混合物中冷却到RT。在400°C时,LLZO峰减少并向更高的eV移动,表明发生了质子化。在C 1s光谱中观察到一个额外的峰,就像在H2O和CO2的情况下。

在进一步冷却后,Li 1s、C 1s和O 1s的峰值演化基本上是纯H2O和纯CO2情况下的结合,这表明正在发生方程式3、4和5所描述的反应。这些结果表明,在进行LLZO再生的环境中,CO2水平需要与H2O水平相控制。这对处理LLZO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挑战,因为二氧化碳水平通常不被监测和控制。我们的结果应该与最近报道的LLZO/薄膜阴极模型系统(以LiNi0.6Mn0.2Co0.2O2或LiCoO2为阴极)在CO2存在的情况下烧结,导致阴极和LLZO的分解增强;这些结果突出了碳酸盐形成的强烈驱动力量。即使LLZO表面通过LLZO -阴极界面的形成得到保护。相比之下,在纯氧或惰性气氛(N2)下加热到700°C时,LLZO -阴极界面电阻较低。在500°C的加湿氧气中,界面电阻较高,但在700°C的加湿氧气中,界面电阻下降到与纯氧结果相当的值。相比之下,在当前的研究中,发现任何水分都会导致500℃以上的LLZO广泛分解;在之前的阴极- LLZO系统中,在水分存在的情况下,LiOH没有降解,这归因于阴极膜对LLZO表面的保护,这有助于减少LiOH在潮湿环境下的蒸发。在我们对裸球团的研究中,惰性气氛(氩)导致了LLZO表面的石墨沉积,并且发现只有氧气是再生LLZO的理想气体。

电化学研究:

由于NAP-XPS和GIXRD测量结果表明,氧气加热(分压1 mbar及以上)会导致表层分解,并可导致LLZO完全清洁的再生,因此LLZO颗粒在氧气下处理,然后转移到手套箱中没有暴露在空气中,通过自定义设置,用氩气吹扫。组装Li - LLZO - Li对称电池,进行阻抗测量(图4),使用等效电路模型拟合数据。Li - LLZO的界面电阻小于10 Ω cm2,而手套盒内刚打磨过的样品的界面电阻为>500 Ω cm2。为了在锂枝晶形成之前估计ICCD,我们将单向电流施加到对称电池中。ICCD被发现为>1 mA cm−2,与报道的具有界面电阻>10 Ω cm2, ICCD <0.5 mA cm−2相比,这表明通过优化方案来降低界面电阻,LLZO石榴石中可以实现高电沉积电流密度。

306e0e44-3189-11ee-9e74-dac502259ad0.jpg

图4。左)LLZO颗粒在阻塞条件下的阻抗谱,拟合等效电路模型来确定体相和晶界贡献;右)Li-LLZO-Li对称电池,显示体相、晶界和Li-LLZO界面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本工作表明,无论气体环境如何,石榴石暴露在空气中形成的表面层(LiOH和Li2CO3)都可以通过加热至500°C进行分解。此外,在真空和氩气条件下,LLZO的加热过程中还生成了石墨碳。虽然氩气是LLZO再生最常见的环境,但作为SE时,非均相石墨化会导致电流聚焦,影响LLZO的性能。在氩气和流动空气中加热至600 ~ 700℃时,LLZO会分解成辉绿石,而在真空中则不会。清洁的LLZO表面在400℃以下与水分发生反应,在500℃以下与CO2发生反应的直接证据显示。提出了一种优化的LLZO再生方案,结果表明,在不使用Li金属与LLZO之间的任何中间层的情况下,LLZO颗粒的界面电阻可达到10 Ω·cm2以下。这些结果意味着,除了用于组装液电解质锂离子电池的干燥室外,LLZO的处理还需要更专门的二氧化碳水平控制。





审核编辑:刘清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锂离子电池
    +关注

    关注

    85

    文章

    3086

    浏览量

    76496
  • 电阻器
    +关注

    关注

    19

    文章

    3562

    浏览量

    61330
  • 加速器
    +关注

    关注

    2

    文章

    743

    浏览量

    36600
  • XRD
    XRD
    +关注

    关注

    0

    文章

    128

    浏览量

    8939
  • 固态电解质
    +关注

    关注

    0

    文章

    77

    浏览量

    5204

原文标题:剑桥大学Clare P.Grey−ACS Energy Letters:认识石榴石固态电解质的表面再生和反应性

文章出处:【微信号:清新电源,微信公众号:清新电源】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请问聚合物电解质是如何进行离子传导的呢?

    在目前的聚合物电解质体系中,高分子聚合物在室温下都有明显的结晶性,这也是室温下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导率远远低于液态电解质的原因。
    的头像 发表于 03-15 14:11 162次阅读
    请问聚合物<b class='flag-5'>电解质</b>是如何进行离子传导的呢?

    使用多功能正极缓冲层增强石榴石基全固态锂电池的高温循环稳定性

    锂离子电池(LIB)对储能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易燃液态电解质使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存在一系列安全问题,因此全固态LIB (ASSLBs)成为一种有前景的替代方案。
    的头像 发表于 03-07 10:41 214次阅读
    使用多功能正极缓冲层增强<b class='flag-5'>石榴石</b>基全<b class='flag-5'>固态</b>锂电池的高温循环稳定性

    不同类型的电池的电解质都是什么?

    聚合物,如固态电池,固态陶瓷和熔融盐(如钠硫电池)中使用的聚合物。 铅酸电池 铅酸电池使用硫酸作为电解质。充电时,随着正极板上形成氧化铅(PbO2),酸变得更稠密,然后在完全放电时变成几乎水。铅酸电池有溢流和密封
    的头像 发表于 02-27 17:42 344次阅读

    固态电解质离子传输机理解析

    固态电解质中离子的迁移通常是通过离子扩散的方式实现的。离子扩散是指离子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过程,使得电荷在材料中传输。
    发表于 01-19 15:12 681次阅读
    <b class='flag-5'>固态</b><b class='flag-5'>电解质</b>离子传输机理解析

    关于固态电解质的基础知识

    固态电解质在室温条件下要求具有良好的离子电导率,目前所采用的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元素替换和元素掺杂。
    的头像 发表于 01-19 14:58 5906次阅读
    关于<b class='flag-5'>固态</b><b class='flag-5'>电解质</b>的基础知识

    固态电容和电解电容的优缺点

    电子产品的迷你化和轻便化非常重要。相比之下,电解电容器由于需要液体电解质,体积较大。 耐用性强:固态电容器由于采用了固体电解质,所以相对于电解
    的头像 发表于 12-22 16:04 2453次阅读

    利用三甲基硅化合物改善硫酸盐固态电解质与阴极材料的界面稳定性

    这篇研究文章的背景是关于固态锂电池(ASSBs)中硫化物基固态电解质的界面稳定性问题。
    的头像 发表于 11-01 10:41 554次阅读
    利用三甲基硅化合物改善硫酸盐<b class='flag-5'>固态</b><b class='flag-5'>电解质</b>与阴极材料的界面稳定性

    固态电解质:性能逆天!电压窗口高达10V,CCD&gt;20 mA cm⁻²

    通过一种原位熔化反应,在电解质颗粒表面生成共价键配位,来解决固态电池的氧化稳定性差和枝晶的问题。
    的头像 发表于 09-05 10:14 1679次阅读
    <b class='flag-5'>固态</b><b class='flag-5'>电解质</b>:性能逆天!电压窗口高达10V,CCD&gt;20 mA cm⁻²

    用于钠金属电池的NASICON固态电解质的超快合成

    NASICON结构固态电解质(SSEs)作为一种非常有前途的钠固态金属电池(NaSMB)材料,由于其在潮湿环境中具有优异的稳定性、高离子导电性和安全性,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
    发表于 08-23 09:43 1169次阅读
    用于钠金属电池的NASICON<b class='flag-5'>固态</b><b class='flag-5'>电解质</b>的超快合成

    电解质离子种类对电催化反应的影响—进展、挑战与展望

    电解质在电化学或光电化学反应中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电解质离子可以影响电化学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
    的头像 发表于 08-18 09:28 986次阅读
    <b class='flag-5'>电解质</b>离子种类对电催化<b class='flag-5'>反应</b>的影响—进展、挑战与展望

    高锂金属负极形貌稳定性的聚电解质

    与液态电解质或聚合物电解质不同,聚电解质(polyelectrolytes)是一种大分子,其骨架上含有可电离基团。
    的头像 发表于 08-16 09:32 639次阅读
    高锂金属负极形貌稳定性的聚<b class='flag-5'>电解质</b>

    固态电池的挑战,不仅在固态电解质,还有电极方面!

    在全固态锂电池(ASSLB)的开发过程中,固态电解质的应用取得了进展;然而,固态电极在兼容性和稳定性方面仍然存在挑战。这些问题导致电池容量低、循环寿命短,限制了全
    发表于 08-09 09:38 1399次阅读
    <b class='flag-5'>固态</b>电池的挑战,不仅在<b class='flag-5'>固态</b><b class='flag-5'>电解质</b>,还有电极方面!

    新型固态电解质的电导率和性价比三驾马车拉动全固态电池实用化

    开发合适的固态电解质是实现安全、高能量密度的全固态锂电池的第一步。理想情况下,固态电解质应在离子电导率、可变形性、电化学稳定性、湿度稳定性和
    的头像 发表于 06-30 09:39 1123次阅读
    新型<b class='flag-5'>固态</b><b class='flag-5'>电解质</b>的电导率和性价比三驾马车拉动全<b class='flag-5'>固态</b>电池实用化

    固态电解质电导性 (Solid系列)

    目前液体锂电池已几乎接近极限,固态锂电池是锂电发展的必经之路(必然性)。 与传统液体电解质不同,对于固态电解质电化学性能的评价需要新的方法与评价维度。新发布实施的T/SPSTS 01
    的头像 发表于 06-25 16:43 551次阅读
    <b class='flag-5'>固态</b><b class='flag-5'>电解质</b>电导性 (Solid系列)

    凝聚态电池和固态电池的区别

    凝聚态电池和固态电池都属于新型电池技术,但它们之间有几个显着的区别:   电解质形式:凝聚态电池采用液体或半固态电解质,而固态电池使用
    的头像 发表于 06-08 16:51 2287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