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中科院 | 共生型心脏起搏器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MEMS 来源:YXQ 2019-05-16 14:36 次阅读

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王中林和李舟领导的研究团队与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和海军军医大学的研究者联合研制了共生型心脏起搏器(SPM, symbiotic cardiac pacemaker),它可以从心脏跳动中获取能量,为起搏器自身提供电能。SPM的能量收集部分为植入式摩擦电纳米发电机(iTENG),其具有出色的柔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优异的稳定性和生物体内高功率输出性能等特点。在未来,植入式医疗电子设备可以利用人体能量实现自驱动。

图1 共生型心脏起搏器

植入式医疗电子(IMEs, implantable medical electronics)因其直接而强大的诊疗能力成为学术界、医学界和产业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例如,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严重心脏疾病的最重要IMEs之一。然而,目前大多数IMEs都由锂电池进行供能,续航能力有限,并且锂电池占据了IMEs大部分的体积和重量。许多研究人员试图延长IMEs的使用寿命,同时减少其尺寸和重量,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除了研制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外,一些其他的方案也相继被提出,比如纳米发电机和自驱动技术。

王中林和李舟领导的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自驱动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基于植入式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医疗电子设备的研究和开发。受生物共生现象的启发(例如根瘤菌与植物间的共生),他们提出了基于植入式摩擦电纳米发电机(iTENG, implantable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的共生型心脏起搏器(SPM, symbiotic cardiac pacemaker)。SPM可将心跳的能量收集起来驱动起搏电路发出脉冲;这些脉冲同时又刺激心脏,使出现异常的心脏恢复正常。这样SPM与心脏之间就达到了“相互依存、相互受益”的“共生”状态。目前SPM已成功在大型动物(猪)体内实现了“全植入”的自驱动运行,并成功进行了心律不齐的治疗。

图2 共生心脏起搏器工作原理

每一个心脏运动周期,SPM可获得的能量高达0.495 μJ,高于心脏起搏阈值能量(通常为0.377 μJ)。也就是说,SPM可实现“一次心跳,一次起搏”,这对自驱动心脏起搏器迈向临床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SPM的实现也为新型自驱动医疗电子设备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演化途径。这项由北京纳米能源所、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和海军军医大学的研究者们共同研究的成果已发表在近期的《自然-通讯》上(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 (1), 1821)。该文章的第一作者为欧阳涵、刘卓、李宁、石波璟,通讯作者为王中林、张浩和李舟。

2006年,王中林首次在美国《科学》杂志(Science)上提出了纳米发电机的概念(Science, 2006, 312(5771): 242-246)。“从2006年开始,我还在王中林院士的实验室读博士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尝试从生物体的运动中收集机械能,并利用纳米发电机转化为电能。”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李舟说,“那时,我们制作了基于单根氧化锌(ZnO)纳米线的压电纳米发电机,并成功收集了大鼠的心跳能量(Advanced Materials, 2010, 22(23): 2534-2537)。但是,该纳米发电机的输出性能很低,电压和电流只有1 mV和1 pA。如何获得更高的能量输出?如何利用这些微小的能量驱动医疗电子器件?一直是我们面对和要解决的问题。”

转折点出现在2012年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的提出,这种基于麦克斯韦位移电流原理的纳米发电机成功实现了机械能到电能的高效转化,可以方便地存储和驱动小型电子设备。TENG不仅具有出色的电学输出性能,普通环境中可输出上百伏的电压,而且易于加工成各种尺寸、形状和结构,可方便应用于不同的穿戴式和植入式场景(Nano energy, 2012, 1(2): 328-334)。

2014年李舟研究团队和王中林一起提出了植入式摩擦纳米发电机(implantable TENG, iTENG)的原型器件,通过植入动物皮肤下可收集呼吸运动的能量,产生3.43 V的电压和0.14 μA的电流,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电能存储,可驱动一台简易的心脏起搏器原型机,实现对小型实验动物心脏频率的调控。该工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Advanced materials, 2014, 26(33): 5851-5856)。英国《自然》(Nature)杂志2015年就对该工作进行了亮点工作报道(Nature News, 2015, 528(7580): 26),使iTENG及其在体内收集生物机械能来驱动IMDs的研究工作引起了众多关注。

2014年至2019年,李舟研究团队在王中林的带领下,在iTENG的结构改进、性能提升、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多项进展。研究团队针对植入式纳米发电机的封装问题,开发了有机/无机复合封装技术和通用防水接口,为植入式纳米发电机实现体内长效稳定工作奠定了基础(Advanced Materials, 2016, 28, 846–852;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6, 8(40): 26697-26703)。通过引入新型的记忆合金龙骨设计和优化摩擦层材料等手段提高iTENG的输出,并成功构建自驱动无线心脏监测系统(ACS Nano, 2016, 10, 6510-6518)和实时多功能心脏传感器(Nano letters, 2016, 16(10): 6042-6051);研制了生物全可吸收和光热调控降解的摩擦纳米发电机(Science Advances, 2016, 2, e1501478; Advanced Materials, 2018, 30(32): 1801895;Nano Energy, 2018, 54: 390-399)并在神经、心肌和伤口修复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将TENG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Advanced Materials, 2017, 29(40): 1703456)、经导管的超灵敏自驱动心内压传感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9, 29(3): 1807560)、自驱动电刺激成骨(Nano Energy, 2019.59:709-714)、精准控制肿瘤治疗药物递送(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9: 1808640)。这些研究工作表明了纳米发电机在生物医疗领域的巨大潜力。

“让心脏起搏器能够以人体自供电的方式运行是一件极具挑战同时也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李舟表示,“我们的身体有大量可以利用的机械能,例如心跳、呼吸和肌肉运动。iTENG在体内的输出性能有明显优势,这意味着许多电子设备,特别是植入式医疗电子设备,如心脏起搏器、神经刺激器等,将可以通过iTENG实现“一次植入,终身使用”。

现在,李舟团队已经成功实现了共生型心脏起搏器的研制与动物试验,iTENG和自驱动电子医疗器件面向实际应用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仍有很多问题需要在材料、器件体内稳定性和长期生物安全性方面取得突破,才能真正进入临床使用。不过,正如王中林指出“在未来,传感器、物联网(IoT)、医疗电子器件和便携式电子设备都可以从周围环境中提取能量为自己供电。电子设备正进入自驱动能源的新时代”,自驱动电子器件已经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并为新时代的智能设备提供强劲动力。

相关研究成果以symbiotic cardiac pacemaker 为题于4月23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该项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的支持。

国内外多家媒体对该项研究工作进行了报道。《自然》杂志(Nature)通过多个媒体平台对该研究工作进行报道与推荐,在其亚洲区官网上以Research highlights 的形式做了Biomedical engineering: A self-powered pacemaker in pigs 为题的亮点专题报道:“李舟、王中林团队开发了一种植入式发电机,可以从心脏运动中获取足够的能量,为商用心脏起搏器提供动力。能量采集器件与电源管理单元和起搏器配套使用,具有生物相容性良好和机械耐用性优秀等特点。”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称:“大量的研究都在探讨无电池电子设备的可能性,王中林教授与李舟研究员团队开发的这款原型机是迄今为止最有前景的突破。”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中科院
    +关注

    关注

    1

    文章

    63

    浏览量

    11773
  • 心脏起搏器
    +关注

    关注

    1

    文章

    24

    浏览量

    15121

原文标题:共生型心脏起搏器研究取得进展

文章出处:【微信号:MEMSensor,微信公众号:MEMS】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量子互联网关键连接技术首次取得突破性进展

    量子互联网关键连接技术首次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了成功地解决量子信息在远程传输过程中的损失问题,一项新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方案:将整个网络划分为较小的单元,再利用共享量子态将这些单元相互
    的头像 发表于 04-22 14:49 264次阅读

    锑化物超晶格红外探测器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综述

    锑化物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具有均匀性好、暗电流低和量子效率较高等优点,其探测波长灵活可调,可以覆盖短波至甚长波整个红外谱段,是实现高均匀大面阵、长波、甚长波及双色红外探测器的优选技术,得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取得突破性
    的头像 发表于 04-19 09:13 249次阅读
    锑化物超晶格红外探测器<b class='flag-5'>研究进展</b>与发展趋势综述

    用于先进电生理记录的有源微纳协同生物电子器件研究进展综述

    开发精确灵敏的电生理记录平台对心脏病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至关重要。近年来,有源微纳生物电子器件取得了重大进展,从而促进了电生理学的研究
    的头像 发表于 04-16 10:55 162次阅读
    用于先进电生理记录的有源微纳协同生物电子器件<b class='flag-5'>研究进展</b>综述

    事关固态电池,中科院大消息!解决行业瓶颈,突破最后一道难关

    行业芯事行业资讯
    北京中科同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布于 :2024年04月12日 09:03:24

    拓扑量子器件的突破性进展

    1月18日,德累斯顿和维尔茨堡的量子物理学家们取得了显著的科技突破。他们研发出一种半导体器件,其卓越的鲁棒性和敏感度得益于一种量子现象——拓扑保护作用,能够免受外部干扰,实现前所未有的精准测量功能。
    的头像 发表于 01-23 14:59 210次阅读
    拓扑量子器件的<b class='flag-5'>突破性</b><b class='flag-5'>进展</b>

    产学研三界顶级大咖分享:RISC-V场景Show暨开源生态高级别论坛定档12/19

    中科院软件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于佳耕出席,现场为大家分享新一轮处理技术突破、RISC-V架构生态建设以及开源操作系统教学。同时,现场嘉宾还将分享勘智AI芯片的性能展示及其在开源操作系统
    发表于 12-15 18:36

    细数心脏起搏器和ICD之间的差异

    细数心脏起搏器和ICD之间的差异
    的头像 发表于 11-29 15:07 656次阅读

    北理工在室温运行中波红外探测器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北京理工大学郝群教授团队在室温运行中波红外探测器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论文于2023年1月发表于光学顶刊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获得封面论文。
    的头像 发表于 11-14 09:43 297次阅读
    北理工在室温运行中波红外探测器<b class='flag-5'>研究</b>方面<b class='flag-5'>取得</b><b class='flag-5'>突破性</b><b class='flag-5'>进展</b>

    如何借助新技术实现突破性发展

    新技术实现突破性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 为更好推动生命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促进模式创新与升级,中科曙光异构智能算力技术高端沙龙第三期特别聚焦生命科学领域,邀请众多国内相关专家学者展开深入沟通与交流,共同挖
    的头像 发表于 11-09 10:35 403次阅读

    上海微系统所在300mm RF-SOI晶圆制造技术方面实现突破

    近日,上海微系统所魏星研究员团队在300mm SOI晶圆制造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制备出了国内第一片300mm 射频(RF)SOI晶圆。
    的头像 发表于 10-23 09:16 541次阅读
    上海微系统所在300mm RF-SOI晶圆制造技术方面实现<b class='flag-5'>突破</b>

    罗德与施瓦茨和紫光展锐IoT NTN方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罗德与施瓦茨(以下简称"R&S"公司)与紫光展锐合作,在基于紫光展锐5G NTN卫星通信芯片V8821上验证了业内首个IoT NTN射频一致性测试用例。这一成就标志着双方在NTN设备认证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也为NTN设备的成熟
    的头像 发表于 09-21 12:24 643次阅读
    罗德与施瓦茨和紫光展锐IoT NTN方向上<b class='flag-5'>取得</b><b class='flag-5'>突破性</b><b class='flag-5'>进展</b>

    深圳先进院在无创血糖监测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微创中心研究员聂泽东团队,在基于生理信息的无创血糖监测技术方面取得进展。相关
    的头像 发表于 07-07 09:12 941次阅读
    深圳先进院在无创血糖监测<b class='flag-5'>研究</b>方面<b class='flag-5'>取得</b><b class='flag-5'>进展</b>

    中科院微电子所:在纳米森林柔性湿度传感器及其应用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传感新品 【中科院微电子所:在纳米森林柔性湿度传感器及其应用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目前,各种电气设备和系统,从照明开关到公共场所的电梯或银行提款机,其控制与操作一般采用触摸方式完成,然
    的头像 发表于 06-30 08:47 686次阅读
    <b class='flag-5'>中科院</b>微电子所:在纳米森林柔性湿度传感器及其应用<b class='flag-5'>研究</b>方面<b class='flag-5'>取得</b>新<b class='flag-5'>进展</b>

    中科院微电子所:在表面等离激元光纤生化传感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传感新品 【中科院微电子所:在表面等离激元光纤生化传感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光纤生化传感器因其体积小、抗干扰、高灵敏度、无标记、可实现远端检测等优势,在生化传感、即时现场
    的头像 发表于 06-02 08:39 666次阅读
    <b class='flag-5'>中科院</b>微电子所:在表面等离激元光纤生化传感器方面<b class='flag-5'>取得</b>重要<b class='flag-5'>进展</b>

    中科院发布“香山”与“傲来”两项开源处理芯片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包云岗介绍了目前全球性能最高的开源高性能RISC-V处理核项目“香山”。他指出,计算技术研究所对标ARM Cortex-A72,已于2021年成功研制出第一
    发表于 05-28 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