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人脸识别进校园,既有数据安全也有个人隐私问题

倩倩 来源:lq 作者:中青在线 2019-10-09 14:55 次阅读

9月开学季,许多高校在新生报到期间都引进了人脸识别系统,新生到校不再需要复杂的报到流程,只要通过人脸识别系统便可以轻松完成报到。同时,为方便考勤,在上课的教室内,学校也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但人工智能的功能远不止于此。据了解,通过人脸识别系统,上课期间学生发呆、玩手机等行为都可以被感知。此事引发了舆论的广泛争议,一些网友称此举有侵犯学生隐私和尊严之嫌。

对此,9月5日,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在接受采访时说,人脸识别进校园,既有数据安全也有个人隐私问题,“教育部已经开始关注这个事情,正组织专家论证研究。对学生的个人信息要非常谨慎,能不采集就不采,能少采集就少采集”。

教育部对于人脸识别技术进校园持谨慎态度值得肯定。一段时间以来,教育改革加速了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既可以帮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也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优化教学,让老师在辅助学生成长过程中更有针对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由于我国缺少必要的数据法律法规,对学生,特别是未成年人谨慎使用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是应该的。

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对人脸识别进校园提出了两方面的安全问题。一是隐私安全。对于隐私,我国有相对完善的立法保护。2012年和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这两部法律对于信息时代依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久前,一款名叫ZAO的AI换脸App涉嫌违反法律规定,滥用人脸识别技术,运营团队受到了工信部约谈,主要依据的就是上述两部法律。

二是数据安全。在这一方面我国的法律法规相对空白。以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进校园为例,即使通过人工智能收集到的数据,既不涉及学生隐私,也不被用于公民个人身份识别,但是如何确保数据安全,特别是如何确保数据不被滥用,不用于危害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同样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法律问题。

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的提出,在今年的两会上,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始关注大数据立法问题。这既有打通数据壁垒,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也有减少和杜绝数据滥用的要求。毕竟数据无罪,但使用者有善恶之分。依法确保数据使用向善也是法律的责任。

不久前,在深圳召开的全球人工智能创业者大会上,多家高校及人工智能企业联合发起了《新一代人工智能行业自律公约》,自律公约旨在增强行业整体自律意识,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维护人工智能行业健康正向发展,共同创造良好的行业发展环境。自律公约体现了行业的自我规范,以及科技向善的价值追求,也体现了行业内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规范应用的迫切需要。

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仅要使用人工智能,更要安全地使用人工智能。要实现这种安全既要靠自律,更要靠法律。

如今,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那么由此产生的立法还有多远?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776

    文章

    43839

    浏览量

    230589
  • 人脸识别
    +关注

    关注

    76

    文章

    3955

    浏览量

    80556
  • 大数据
    +关注

    关注

    64

    文章

    8647

    浏览量

    136587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产学研合作新篇章:东南大学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成立,专家进校园共谋发展

    了“东南大学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成立仪式暨OpenHarmony TSC专家进校园”活动。此次盛会标志着OpenHarmony开源社区和东南大学的合作迈向了新的里程碑,为双方未来的产学研一体化注入
    的头像 发表于 11-29 17:34 555次阅读
    产学研合作新篇章:东南大学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成立,专家<b class='flag-5'>进校园</b>共谋发展

    曙光StackCube-K超融合系统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

    StackCube-K超融合系统+XStor分布式存储解决方案,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步步“高”升。 底座扎实,成就高性能 为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类业务管理系统的IT资源需求,曙光StackCube-K超融合系统采用自研软件架构,具有强性能、大容量、高I/O等特性
    的头像 发表于 11-17 09:22 396次阅读

    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哪个安全

    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哪个安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被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人脸识别
    的头像 发表于 08-09 18:26 1735次阅读

    MCU人脸识别模型的设计注意事项和最佳实践

    的。这种对计算能力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意味着,在这些模型上执行推论传统上被卸载到云中的服务器。不过,将任务转移到云端也有其自身的问题,主要是在延迟和数据安全方面。 因此,现在大力推动开发能够在边缘设备上
    发表于 08-02 08:58

    点云标注中的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问题

    ,如去除位置信息、对数据进行加密等,可以保护车辆和个人隐私信息不被泄露。同时,需要采用安全的加密算法和协议,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
    的头像 发表于 07-18 18:12 495次阅读

    人脸识别系统每个人都能学会

    人脸识别
    学习电子知识
    发布于 :2023年07月17日 20:03:49

    人脸识别技术在智能交通管理中的应用

    交通违法行为、提高交通执法效率等。 在智能交通管理中应用人脸识别技术需要注意多方面的问题,如数据隐私安全性、
    的头像 发表于 07-07 14:32 530次阅读

    人脸识别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

    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对面部特征的分析和比对,可以确定治疗方案、监测治疗进展等。 在医疗行业中应用人脸识别技术需要注意多方面的问题,如数据隐私
    的头像 发表于 07-06 18:14 730次阅读

    人脸识别技术的优缺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影响

    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具有多种优点和缺点。优点包括非接触式、快速、方便、安全等,而缺点则包括准确性受限于光照、面部表情、面部遮挡等因素,以及可能侵犯
    的头像 发表于 07-06 18:07 810次阅读

    人脸识别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

    温度、根据用户的习惯自动控制智能灯光的亮度和色温等。 在智能家居中应用人脸识别技术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如数据隐私安全性、
    的头像 发表于 07-05 14:47 526次阅读

    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方法,如数据加密、特征提取、生物特征识别等。数据加密可以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保护数据隐私
    的头像 发表于 07-05 14:20 693次阅读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正式揭牌成立暨OpenHarmony TSC专家进校园

    大学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成立仪式暨OpenHarmony TSC专家进校园”活动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校区会议中心B101报告厅圆满举办。 嘉宾合影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王泉,OpenHarmony项目
    的头像 发表于 06-28 08:40 674次阅读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正式揭牌成立暨OpenHarmony TSC专家<b class='flag-5'>进校园</b>

    资讯速递 | 兰州大学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正式揭牌成立暨OpenHarmony TSC专家进校园

    俱乐部成立仪式暨OpenHarmony TSC专家进校园活动”在兰州大学城关校区逸夫科学馆报告厅成功举办。 嘉宾合影 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甘肃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梁云升,甘肃省工信厅两化融合处处长杨勇
    的头像 发表于 05-26 08:43 1003次阅读
    资讯速递 | 兰州大学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正式揭牌成立暨OpenHarmony TSC专家<b class='flag-5'>进校园</b>

    国产工业级RK3568核心板-AI人脸识别产品方案

    :为了保障用户隐私数据安全,可以在人脸识别终端产品中加入数据加密模块,以对重要
    发表于 05-06 14:30

    人脸识别:现代科技与隐私保护的博弈

    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一项现代科技,已经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包括我们的社交、购物、银行等场景。与此同时,这项技术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特别是在隐私保护方面。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人脸
    的头像 发表于 04-28 17:11 532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