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e in China”之困 - 测量制造革命,中国可以做什么?

来源:电子发烧友网原创 作者:莫延芬2014年03月26日 17:46
[导读] 测量仪器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性装备,已然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标志。搭乘中国大力提升产业转型风潮,“制造大国”如何转变为“制造强国”,提振“Made in China”产品品牌?##中国电子产品的足迹走遍全球每个角落,产品美誉度及利润始终徘徊在全球产业链中下端,“Made in China”一度被贴上廉价标签。##危机感应当存在整个中国产业链,存在每一个厂商心目当中。

  “Made in China”之困

  拥有人口红利的中国已然成为举世公认的制造业大国,中国电子产品的足迹走遍全球每个角落。然而,在产品美誉度及利润等指标上,始终徘徊在全球产业链中下端,“Made in China”一度被贴上廉价标签

  李麟指出,造成这一局面原因主要有两大缺失:一是品牌对产品附加价值的提升作用非常大;第二是原创性的研发。在欧美文化当中,尤其是美国,强调自我个性、精神的展现,强调敢于提出与传统不一样的观点。理念的颠覆,经过智慧火花的碰撞,会产生大量创新的机会。而在中国来讲,传统几千年文化,集体主义的教育导致大多数人遵循集体共性,缺乏个性、创新。

  中国目前的制造业现状,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人口红利消化过程中的一个战略决策。作为人口大国,中国绝不可能完全以机器替代人类生产。红利的背后,需要更多成本去平衡这个效应。因此在相当长时间内,制造大国的规模和战略不会做大的改变,但我们仍然需要做一个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让部分制造业佼佼者先行。对此国家要控制好产业标准,并拥有自己的生态圈,这是目前中国厂商尚不具备的两大武器。

  国家支持+厂商实业精神=品牌建设

  实际上,由于没有自身品牌,加之消费者的选择习惯是以成本为导向,导致国内大多数企业挣扎在生存边缘。因此,不仅国家应当给予支持,国内厂商本身要有自己的定力,在压力下坚持实实在在做点实业。

  目前很多民企制造业处于资金成本高昂的状态,研发资金只是很小一部分,流动资金、拓展资金才是大头。中国的投资计划书总是做得十分完备,这导致在很多厂商资金缺乏时没有得到支持,资金真正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我国科研资金的使用成本非常高,关键在这个体制当中,谁来当流程的控制者。国家不希望浪费,然而在原创性的发展当中,国家投入必定是存在风险的,兼之诚信体制没有办法很好的控制也是问题之一。

  目前国家大量资金都投在研究院所和学校,现已经在向企业转变。民企应确定两点问题:一是不能为了获取资金而获取资金。二是,从企业来讲,获取资金有多种方式,关键是企业对于成功的期待,应当有长远的眼光,一步步稳扎稳打。

  制造业品牌输出效率,测试测量来决定!

  国外很多厂商会通过反复测试,不遗漏任何一个可能的次品。有些测试项目也许会上下浮动,或长期趋向稳定,但国外厂商都会确保测试项目在他们的测试序列里面,这样未来数据发生波动,就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而国内厂商往往容易把这些数据当做废料扔在一边。生产测试数据的后期挖掘十分重要。这些生产数据的分析、挖掘,能带给我们重要参考依据,对生产的下一步决策提出最有效帮助。

  李竟麟表示,效率差距是存在的,一是由于上述的意识原因,二是生产工艺手段。国外客户,大批量采用几个待测物同时测试的方法,通过自动化机器人去自动分拣、投料、取料 ,没有人工干预,质量可以规避人们生理状态的波动,在大批量生产情况下成本优势明显。

  制造装备的差距,使得短期内在效率上与国外厂商比拼仍有难度,国家应当给予资金扶持,让本土厂商先从意识上愿意接受使用这些先进手段,从加速度上缩小和国外对手的差距。

上一页123下一页全文

本文导航

发表评论
技术交流、积极发言! 发表评请遵守相关规定。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