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是人工智能与传统汽车相结合的创新产物,是汽车行业发展的未来。作为一项变革性的技术,智能驾驶既是技术创新又是社会创新,无论是法律、法规和政策,还是道德伦理争论,我们都要有勇气和耐心,呵护和引导其健康发展。
在今年两会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指出,到5G时代,延时的标准会从秒级进入到毫秒级,也就是延时会低于1毫秒。而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等正需要这种高速、低延时的5G网络。面对自动驾驶这块兵家必争之地,国内自动驾驶测试示范区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信息技术发展具有20年的周期律:1970年至1990年是发轫于PC的数字化,1990年至2010年是互联网推动的网络化,而从2010年开始的这20年,我们面临的将是人工智能的寒武纪大爆发。
目前,人工智能炙手可热,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业者开始思考,如何让技术形成涟漪效应,促使产业非线性、跃迁式增长。
有人把人工智能和产业的关系比喻成“葡萄干和面包”,虽然葡萄干离开面包仍是葡萄干,但两者结合在一起就能创造出高价值的新品类。
1921年8月,第一辆无人驾驶(实为遥控)汽车在美国诞生,美国陆军的一位电子工程师坐在后面的一辆车上,用无线电操控前面那辆无人车的方向盘、离合器和制动器。
1939年的纽约世界博览会,通用汽车在“未来世界”展览上,预言1960年高速公路将具有电子轨道,与汽车的自动驾驶系统相配合,实现无人驾驶,直到驶出高速公路才切换回司机驾驶。
实际上,真正具备独立自动驾驶能力的原型——Shakey,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斯坦福研究院(StanfordResearchInstitute),这个研究院后来改名为斯坦福国际研究院(SRIInternational),以发明了电脑鼠标和语音助手Siri闻名,它的另一重要贡献是机器人。
Shakey是第一个具有完整感知、规划和控制能力(这也是后来机器人和无人车的通用框架)的机器人。Shakey之父是科学怪才查尔斯·罗森(CharlesRosen),也是斯坦福国际研究院的创始人。猎奇的媒体对Shakey做出了超出其实际能力,甚至耸人听闻的宣传,末日论第一次泛起,这让科学家们颇为尴尬,而这也是人工智能学界第一次与媒体结下了梁子,后来无数次反复。
几乎与此同时,中国学术和产业界也开始了智能驾驶的探索。在清华大学,1978年齐国光教授课题组开始研究自动驾驶,1986年何克忠教授的HTMR课题组接力,到HTMR-III,才真正有了接近自动驾驶汽车的原型车。
中国第一辆自动驾驶汽车是90年代初的ATB-1(AutonomousTestBed-1),由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五家单位联合研究,而后的ATB-2速度较之第一代提升了3-4倍,这些院校多数成为了后来中国无人驾驶人才的摇篮。
同样是90年代,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王飞跃教授在美国也开始了无人车的研究。
与美国类似,中国在遥控驾驶方面的探索也较早,1980年国家立项“遥控驾驶的防核化侦察车”项目,哈尔滨工业大学、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和国防科技大学参与了该项目的研究。在第二个阶段来临的前一年(2003年),国防科技大学与一汽合作的红旗CA7460实现了高速公路的自动驾驶演示,峰值速度达到170公里/小时,并且实现了自动超车。
2004年的大事件是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无人车挑战赛“GrandChallenge”。时值“第二次海湾战争”刚刚开始,国防部注意到沙漠行动中的士兵伤亡,希望用无人驾驶来解决这一问题。
谷歌的第一款无人车是基于混电车Prius改装的,顶上装着64线激光雷达,以此建立高分辨率的三维环境模型或高精度地图。这些测试车被伪装成街景的数据采集车,常常夜间出没,以躲避公众的视线,也可以在没人没车的道路上采集高精地图。即使他们非常低调,但也难免被交警抓到,詹姆斯·库夫纳(JamesKuffner)是最早一批从卡内基梅隆车队被挖到谷歌的工程师之一,如今已经是丰田无人车领袖的他,还能回想起当初被交警拦下的一幕。“纸包不住火”,最终著名记者约翰·马尔科夫从某个测试司机的高中同学那里挖掘到惊天信息,并且在《纽约时报》将其揭露出来,这让“车城”底特律陷入深深的震惊之中。旋即内华达成为了美国第一个允许无人车上路的州。
但真正让世人侧目的是2014年谷歌第三代无人车“萤火虫(Firefly)”的诞生,这款长得像考拉的小车是针对无人驾驶完全进行重新设计的,比如移除了雨刷,因为并不需要有驾驶员在雨中看清路况。按照设计,这种车是没有方向盘的,但由于加州法律的限制,车里还是安装了一个游戏操纵杆作为方向盘。
事实上,基于视觉的定位更接近于人类的驾驶方式。我们根据道路上的标志来评估大致的位置,并且根据路面线条的变化做出实时的决策(选哪一条车道,是否上匝道等)。那么,只需从视觉中提取出那些标志和线条,众包上传到地图,行驶时便可以通过视觉匹配来获得定位。
而最让人直面“未来已来”的,是10月份特斯拉发布Autopilot。虽然Autopilot是L2级的辅助驾驶,但很多普通车主都被这个名称给误导了。三个胆子比较大的司机打开Autopilot模式,完成了美国东西海岸的穿越,全程平均速度达到了84公里/小时。
无人驾驶带来的变化远远不止是汽车产业,它将彻底改变出行和物流,改变这个世界原子的移动。
到第5个6年(2028年-2033年)时,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大多数将是无人驾驶共享汽车,汽车数量减少一半以上,但汽车的利用率得到极大提升,堵车将成为过去,天空重归于蓝,停车位被改成公园、活动空间和住所,车祸几近于零。
交通流、信息流、能源流三流合一,所有与人或物相关的交通将被重新定义,保险业需要涅槃重生,而服务业将找到新的爆发点——上述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是除了家和办公室的第三空间,是移动的商业地产、移动的影院、移动的办公空间、移动的咖啡馆。
智能驾驶是人工智能与传统汽车相结合的创新产物,是汽车行业发展的未来。作为一项变革性的技术,智能驾驶既是技术创新又是社会创新,无论是法律、法规和政策,还是道德伦理争论,我们都要有勇气和耐心,呵护和引导其健康发展。
热切期待道路不堵、天空很蓝、自由出行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原文标题:5G已经来了,智能汽车自动驾驶技术还远吗?
文章出处:【微信号:IV_Technology,微信公众号:智车科技】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