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盘点芯片三巨头数十年的三国割据战

芯资本 来源:未知 作者:胡薇 2018-09-20 15:00 次阅读

芯片巨头的战场从来都不寂寞,在激烈的捉对厮杀中,英特尔AMD英伟达这场三国大戏已经延续了数十载。

三国割据中,一度形成了AMD在CPU市场作为中下马对战英特尔的上马、在GPU市场对英伟达的上马的田忌赛马格局,但这种格局在最近五年发生了惊人的反转,曾经的“老大”英特尔落寞、AMD复兴、GPU之王英伟达在AI新时代如鱼得水。

这一点在股价和市值上反应得格外明显。英伟达短短数年即实现了十倍股的传说,5年涨了16.4倍,本年迄今(YTD)涨幅36.1%,AMD的五年涨幅(6.8倍)稍显逊色,但今年的表现就算放在所有科技股中也算一骑绝尘(177.6%),相对而言,老牌霸主英特尔5年涨幅仅0.98倍,YTD甚至是-2.73%的收益率。

AMD和英伟达之所以在过去两年半的表现惊艳世人,最重要的原因正是两者抓住了大时代之匙。计算和图像处理的能力使得这两家公司云计算和AI业务上获得更高估值弹性,这是本轮两家“显卡”公司暴涨的最强推手。

正如亚马逊抓住电商零售的时代之匙,沃尔玛“沉沦”;阿里和腾讯抓住IM的时代之匙,百度“沉沦”。在10年以上的行业大机遇面前,AMD和英伟达的崛起,与英特尔的“沉沦”,正形成鲜明的高低错位趋势,并且很可能仅仅是刚刚开始。

英伟达、英特尔、AMD过去5年的股价走势(Yahoo Finance)(深蓝线AMD;浅蓝线英特尔;紫线英伟达)

英伟达、因特尔、AMD年初至今(YTD)的股价走势(Yahoo Finance)(深蓝线AMD;浅蓝线英特尔;紫线英伟达)

回到最初:1968-1985 英特尔登王座,AMD稳坐第二把交椅

创立于1968年的英特尔(Intel)和创立于1969年的超威半导体(AMD),创始人同出仙童半导体公司一门。

英特尔的创始人包括“摩尔定律”的提出者戈登.摩尔(Gordon Moore)、“集成电路之父”的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而AMD的创始人是仙童的销售高管杰里·桑德斯(Jerry Sanders)。

创始人的不同背景决定了前者重技术和研发(对资金和业内最牛人才天然比后者有号召力)、后者重市场营销的不同基因。比起“5分钟就拉来500万美元”风投的英特尔,花了“500万分钟才拉来5万美金”(桑德斯回忆称)的AMD注定会趋利避害选择追随行业头把交椅公司的技术步伐、老老实实做学习和复制者、靠低价和性价比来守住第二大供应商的位置。

CPU时代:老大老二大打出手,新人英伟达摸索成长之路

1)1985-1995年 英特尔和AMD撕官司;英伟达创立

英特尔 AMD股价 1985-1995 (Yahoo Finance) (深蓝线AMD;浅蓝线英特尔)

英特尔吃肉、“第二大供应商”AMD抱大腿喝汤这个趋势持续了20年,直到两家陷入了1987-1995年的世纪诉讼大战。

1982年,为了拿下IMB的PC外包订单,英特尔被迫和AMD合作、签订了5年技术合作协议授权AMD代工生产自己的X86系列处理器。然而英特尔很快发现,技术授权给“缺的就是技术”的AMD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在1985年单方面撕毁了技术合作协议。踢开AMD自己来做当时技术最领先的386处理器,而AMD刚推出自己的AMD386处理器。

此时的AMD,可不是当年一穷二白有大腿抱就够了的小弟了,IBM的单子对英特尔和AMD都意味着赚到了重要的一桶金,至少是够打官司的一桶金,于是AMD将英特尔告上法庭,两大巨头开始了长达8年的诉讼持久战。

1995年,AMD虽然赢了官司,但被英特尔“恶意”拖过了386的技术时代。等到官司落定,AMD可以合法销售自己的AMD386系列时,英特尔早在1993年就已经推出了吊打386的586奔腾系列处理器了。

后起之秀英伟达此时处在创立后的第3年,刚推出了第一款多媒体加速器NV1。“小透明”英伟达虽然也是芯片公司,但明确提出自己的愿景是研发电子游戏中3D图像的专用芯片、致力于给玩家带来更逼真的视觉体验。

2) 1995-2005 官司打完了英特尔和AMD正面刚技术;英伟达转型GPU

烧了千万美元诉讼费、被英特尔的拖延战术拖得“虽胜尤败”的AMD,在这场世纪官司之后,决心在研发上跟英特尔正面拼,不再在技术上如此被动地受制于人。

英特尔 AMD股价 1995-2005 (Yahoo Finance)(深蓝线AMD;浅蓝线英特尔)

于是,从1997年到2005年,半导体市场出现了AMD和英特尔拳(你)脚(追)相(我)向(赶)尔虞我诈的快速迭代现象。

1997年,英特尔偷鸡不成蚀把米:为了打击靠Socket7兼容插座来解决自身山寨处理器与英特尔平台不兼容问题的各大“蹭饭”竞争对手们(主要是AMD),推出了不兼容的Slot1插座以及采用Slot1插座标准的奔腾II;这一步“兵行险着”(强迫消费者换掉山寨主机板,否则无法升级CPU到奔腾II),被AMD“见招拆招”当成了抢市场份额的良机,趁势推出基于Socket7、比崩腾II便宜的K6架构。K6的大卖为AMD提供了和英特尔正面怼的财政和市场基础。

1999年,英特尔默默翻篇了不允许兼容的事,新插座标准Socket370兼容Socket7,且发布了最新的奔腾III处理器

1999年,AMD盯着奔腾III打,推出了性能更强的速龙(Athlon)CPU,史上第一次在产品技术上超越英特尔

2000年3月,AMD抢先发布了第一款1GHz的CPU速龙1000

2000年底,英特尔上大招推出1.4和1.5GHz的奔腾4。然而很快被消费者发现,奔腾4性价比不如AMD的速龙系列,还贼贵

2003年,AMD发布速龙64,英特尔继续用更高主频的3.8GHz的奔腾4应对

2004年,英特尔被迫开始开发对标速龙64的产品

2005年,英特尔抢发了双核CPU奔腾D,一周后,AMD发布双核速龙64*2。吃瓜消费者发现速龙双核继续吊打奔腾双核

3) 老大老二真刀真枪打得热火朝天这几年,英伟达在爬坑的路上。

1996年,摸索了3年后,年轻的英伟达把重心转到了图形处理器上,之后开始了顺风顺水的1996年-2000年,英伟达在图形处理器市场做得风生水起,游戏整机厂纷纷下订单。1999年营收破1.5亿美元且顺利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图形处理、3D技术这个细分行业之中除了ATI再无敌手。

然而,凛冬说至就至。随后的2000-2003三年,英伟达一头撞进了艰难岁月:

未能如期如要求完成微软的Xbox用图形芯片订单,微软反水投向了英伟达死对头ATI的怀抱

日后撑场子的旗舰产品Geforce系列此时不停爆出质量事故,多次自燃故障后,英伟CEO黄仁勋(Jason Huang)喜提“两弹一勋”称号

至此,以在发布会上着皮夹克闻名的黄仁勋,一方面忍辱负重向微软服软认错、争取订单,另一方面和英特尔达成了专利交叉许可协议

天平开始倾斜,英特尔碾压AMD;AMD被迫双线作战 ;英伟达死磕高性能图形产品

三巨头股价2005-2014年(Yahoo Finance)(深蓝线AMD;浅蓝线英特尔;紫线英伟达)

2005年,英特尔的“钟摆计划”(Tick Tok)横空出世。时年已经76岁的戈登.摩尔,制定了英特尔处理器微架构和芯片制程更新的时间线(遵循“芯片上的晶体管每24个月翻一倍,即半导体行业的产品性能每两年翻一倍”的摩尔定律)。

AMD在2003年还一度有OPTERON服务器能够在制程上超越英特尔,但钟摆计划一出,AMD在技术上直接熄火,开启了被英特尔压制得死死的悲情十年:产品线、售价和品牌形象不得已持续下沉。

2010年,因为Bulldozer(“推土机”)架构的名字、以及AMD与农产品加工制造商商ADM的近似,已经被戏称“农(民)企(业)”AMD又衰又丧到了要靠手工磨掉显卡的一角来解决散热bug的地步。10万张上市时间本就已经拖延的HD6970显卡被玩家谑称“每张都是纯手工定制”。这个让全球玩家惊掉下巴的神操作一举奠定了AMD“农企”的悲情江湖称号。

2011-2015年,AMD连续亏损濒临破产。

2006年,AMD做出买下ATI(英伟达在GPU的死对头)的战略决策,开创了CPU整合GPU的新解决方案。然而,买下ATI意味着曾经的战友AMD和英伟达变成了对手,AMD开始了在CPU线挑英特尔、在GPU线对垒英伟达(且还ATI消化不良)双线作战的苦日子。

而AMD不是唯一一个被夹击的,英伟达处境也一样。2006-2012年,英伟达遭遇了AMD翻脸、英特尔停止专利交叉共享自己撸袖子进入3D图形加速器领域、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研发的CUDA(通用并行计算平台)烧钱又没有短期收益等“N连击”,股价一度从37美元跌到6美元。

2012年,随着人工智能、深度神经网络技术的突破发展,提供算力基础设施的英伟达总算熬到了咸鱼翻身的机会,基于CUDA架构的大规模并行运算芯片Tesla可谓为AI时代而生。黄仁勋在CUDA上的坚持开始产生回报。

AMD天降奇迹上演绝地反攻;英特尔的看家本领摩尔定律失效;英伟达熬到了深度学习风口

眼看着要扑街的AMD在2014年迎来了新任CEO Lisa Su,开始了绝地大反弹:

AMD上一轮高潮是2015年到2017年初两年七倍的高增长,接着的2017年其推出了在高性能处理器上直接对标英特尔、且价格更低廉的锐龙处理器和EPYC系列,硬生生从英特尔嘴里抢回了部分CPU市场份额。

今年7月AMD发布了高端桌面Threadripper系列CPU,试图改变自己和低端产品划等号的名声,并直接冲击英特尔垄断的高端CPU处理器市场。当然,最重磅的是今年AMD公布了7纳米的集成显存,宣称开始为客户提供7纳米Radeon Vega架构的Radeon Instinct样片。

与AMD这一路绝地反弹相对应的是,英特尔的“钟摆威慑”失效了。2014年后,作为钟摆计划理论基础的“摩尔定律”遭遇了元件晶体管的物理极限天花板。业内人士如英伟达CEO黄仁勋甚至宣称“摩尔定律已死”。英特尔虽然死鸭子嘴硬不承认摩尔定律失效,但别说7纳米,英特尔的10纳米芯片已经跳票三年,一再拖延上市日期。

已经走到7纳米的AMD则完全扭转了被压制局面,甚至相对英特尔有了一到两年的制程优势。

除了在服务器市场奋力追赶英特尔并获得突破以外,AMD在GPU市场的潜力和竞争力也一直被重点关注。尽管2017年在GPU产品领域进展缓慢,但是7nm GPU的发布意味着AMD将进入AI计算的超前领域,专注在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Rdeon Vega GPU芯片为AMD产品提供了多样性,第一款Radeon Instinct加速器已经向首批客户提供样片,下半年开始出货。

根据AMD的描述,这款加速器是“世界上最快的训练加速器”,针对大规模并行应用进行优化,满足大型数据集机器智能和HPC级系统工作负载需求。数据也显示,计算和图像部门的营收是驱动AMD过去几个季度持续高增长和毛利率改善的重要武器。

而熬到了自己时代的英伟达,2012年与Google的人工智能团队合作,建造了当时最大的人工神经网络,之后各深度学习团队开始广泛大批量使用英伟达显卡。2013年,英伟达与IBM在建立企业级数据中心达成合作。2017年,英伟达发布了面向L5完全无人驾驶开发平台Pegasus。英伟达股价自2014年至今翻了9倍多。

三巨头股价2012-至今(Yahoo Finance)(深蓝线AMD;浅蓝线英特尔;紫线英伟达)

英伟达成长为GPU霸主;英特尔和AMD竟然为了应对英伟达结盟

过去的2年半,英伟达在高端GPU、高性能计算HPC和数据中心等业务依然保持一骑绝尘,坊间也称英伟达是深度学习(海量数据和训练集都需要高算力的GPU支撑)得以突破发展的三大元勋之一。

2014年,英伟达的收入为41.3亿美元,而2018财年,这个数据是97.1亿美元,这2.35倍的增长对应的英伟达GPU(含内置GPU的CPU)市场份额增长仅为3.4%,可见英伟达吃到嘴的是市场里最肥的一块肉。

目前,英伟达主要两块业务是游戏和数据中心。数据中心业务虽然目前体量只有游戏业务的三分之一,但处在深度学习和云计算的大型风口上,后续发展潜力巨大。根据天风证券的测算,目前全球服务器用GPU市场,英伟达占掉了96%的份额,而AMD愉快地占掉了剩下的4%。

目前数据中心业务已经是英伟达第二大业务,从17年2季度开始保持每个季度100%+的同比增长。今年前9个月英伟达数据中心收入已打13.26亿美元,同比增长148%。

英特尔和AMD对英伟达的牛气冲天自然不会视而不见,“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2017年11月,英特尔甚至宣布和AMD结盟。为了打压“共同的敌人”英伟达,英特尔和AMD撕了这么多年竟然能做到联手、将AMD的半定制图形芯片集成到英特尔的某款CPU中,吃瓜群众也是吃了一大惊。

可结盟的消息宣布没几天,英特尔挖走了AMD的核心技术负责人之一、图形主管Raja Koduri。刚结盟就插盟友一刀,这反转打得吃瓜群众猝不及防,只能感叹三巨头的世界真是波诡云谲暗流汹涌。

田忌赛马的过去 AI大时代的未来

2014年,知乎上关于英特尔、AMD、英伟达有一个问题是这么提的:“AMD显卡卖不过NVIDIA,CPU卖不过Intel,为什么还能生存到现在?”

有一条不起眼的回答是这样:“因为农企(AMD)显卡做得比英特尔好,CPU做得比英伟达好”。

这条狡黠又完美概述了彼时三巨头生存现状的答案竟然只有89个赞,真是英雄蒙尘。而4年后的现在,田忌赛马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根据专注于GPU市场的JPR咨询的最新GPU市场(含内置GPU的CPU)份额数据,2018年1季度,AMD的市场份额冲到了4年的高点14.9%,可惜受数字货币市场转寒冬的影响,这个数字2季度马上回落到了13%。目前看来,AMD今年虽然在服务器、GPU、云计算全面往前追赶,但似乎把2019年重心调到了半定制和游戏机市场(主要为微软、索尼和任天堂供货),而不是消费级图形产品。

天风证券认为,在GPU+CPU市场万年老二的AMD“作为唯一拥有GPU和x86硅芯片技术的公司”,极有可能发挥GPU+CPU的协同效应、上移自己的产品线、重回高端市场。如果AMD这么做,那么田忌赛马的三国格局或将再次改写。

而没有搭上数据中心这班车、自己技术的制程出现了停滞的英特尔,也没有坐以待毙,采取了收购他山之石以为己用上的策略。据天风证券的统计,过去5年,英特尔旗下的Intel Capital是全球AI投资最激进的机构之一。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细分领域,英特尔目前都有布局:FPGA芯片巨头Altera、深度学习公司Nervana、无人驾驶行业领导者Mobileye、机器视觉芯片厂商Movidius都已经被英特尔收入囊中。

三国故事的新一季,我们拭目以待。

延伸阅读

一文看尽英特尔50年发展史

7月18日,英特尔迎来了它50周岁的生日。这位CPU巨头50年来曾带来PC市场的辉煌,如同PC时代的催化剂,只要有计算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他也曾一度有着芯片领域垄断的地位;而他也被公认错过了移动市场,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如今,在AI时代浪潮下,英特尔能否握紧第一张船票,航行在AI阵列的前端呢?

50岁英特尔面临的挑战

就在英特尔成立50周年之际,其CEO科再奇却在6月21日因职场绯闻闪电辞职,这让英特尔陷入舆论漩涡,大家纷纷猜测科再奇的卸任背后是否另有隐情。

有分析师认为他的离职的其他原因,可能是因为10nm芯片难产问题,导致英特尔在芯片制造工艺上首次落后于竞争对手AMD和台积电。

加之PC业务缩水,英特尔2018年第一季度财报中PC中心的CCG(客户端计算事业部)收入增长率仅为3%。于是有人猜测科再奇是迫于压力辞职。

英特尔2018 Q1财报,CCG增长率并不乐观

目前英特尔CEO由鲍勃·斯旺临时担任,他于2016年加入英特尔并担任首席财务官,他是财务人员而不是工程师。所以,如果想要在CEO的岗位上做好,那么他必须建立起能把控技术的高管智囊团,并解决英特尔10纳米芯片制造工艺的问题。

谁将会是下一任CEO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业界猜测候选人除了目前临时担任CEO的鲍勃·斯旺之外,还可能有以下几个人选:

内部人选:

纳文·谢诺伊(Navin Shenoy):于1995年加入英特尔,目前负责英特尔最重要的数据中心集团。作为在英特尔内部成长起来的高管,他是英特尔CEO的传统选择。他曾担任英特尔前CEO欧德宁(Paul Otellini)的技术助理。在内部,他被认为具备英特尔所需的产品愿景。

文卡塔·伦杜琴塔拉(Venkata Renduchintala):于2016年从高通转投英特尔,目前负责英特尔的客户端设备产品和最热门的物联网产品。他拥有很强的技术背景,同时管理风格也曾引起关注。2016年有媒体报道称,消息人士称伦杜琴塔拉“不害怕说出自己的观点”,而他的领导风格是“指挥和控制”。

拉贾·克杜里(Raja Koduri)于2017年从AMD离职加入英特尔。他在加入时组建了新团队:英特尔核心和视觉计算集团,负责图形和其他可视化技术。

吉姆·凯勒(Jim Keller)是刚加入英特尔的高管。他于今年4月从特斯拉自动驾驶团队离职。在此之前,他的职业生涯主要供职于AMD和其他半导体公司。他的机会不大,但如果英特尔希望为CEO职位带来新鲜血液,同时继续保持从内部提拔的传统,凯勒或许是合适人选。他目前负责英特尔的芯片工程。

外部人选:

里克·卡西迪(Rick Cassidy):台积电北美CEO。台积电的半导体制造工艺正在给英特尔带来冲击。英特尔正尝试将10纳米工艺投入使用,同时设计7纳米工艺。与此同时,台积电的10纳米工艺早已开始使用,而今年早些时候也开始了7纳米工艺的量产。目前,台积电正在研发5纳米工艺。5纳米工艺被认为是“摩尔定律的终点”。从台积电挖人能满足英特尔的需求。

桑杰·贾(Sanjay Jha):近期从英特尔芯片制造业务竞争对手Global Foundries离职。他在该公司担任CEO长达4年,于今年3月离职。他此前也是高通首席运营官。目前尚不清楚桑杰·贾为何从Global Foundries离职,例如是他的业绩未达预期,还是主动辞职。有媒体报道称,Global Foundries一直以来对CEO不太友好,在不到10年时间里已经换了4位CEO。

AMD CEO苏姿丰(Lisa Su):英特尔梦寐以求的CEO人选,不过看起来跳槽的可能性很小。

雷妮·詹姆斯(Renee James):她曾被视为科再奇的唯一继承人。不过,她不太可能回到英特尔。詹姆斯在英特尔工作了28年,于2015年离职。今年早些时候,她担任自己的芯片公司Ampere的CEO。她也表示很高兴能自己创业。

痛失移动市场,苹果前高管评英特尔之毒性文化

苹果前高管Jean-LouisGassée在medium发文《英特尔之毒性文化》。他在文中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英特尔因其文化导致其一再错过移动市场的失误。

Jean-LouisGassée

他表示科再奇因绯闻离职的消息让他感到震惊,并对科再奇任职期间英特尔的表现做了总结:过去12个月英特尔股价上涨超过50%(即使在CEO离职后),而纳斯达克指数上涨25%。华尔街似乎对英特尔的未来比苹果更为乐观:Intel的P / E(价格/收益比率,市场预期的指标)是22,而苹果的则是18。

尽管财务状况良好,但是英特尔还是被认为错过了移动革命,因此损失巨大。

他分析道,英特尔曾经拒绝为第一款iPhone提供处理器的机会,当时CEO Otellini说他没“看到”这个机会的潜力。如果说拒绝iPhone是因为当时确实并不能确定它是否会大卖,但是之后又接连错过iPad诺基亚、黑莓等就说不过去了吧。

所以,当iPhone在2007年爆发时,英特尔坚守自己的立场来捍卫自己的位置:公司将以众所周知的制造优势获胜。x86体系结构固有的缺点——功耗、不必要的复杂性、没有SoC集成,都将被克服,而英特尔将会在移动包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此后,英特尔下意识推动他们的x86优势:通过Windows垄断获利。作为x86制造商,英特尔允许因为高利润而被颠覆。

Jean-LouisGassée从心理学上解释英特尔的种种问题(当然只是一部分,英特尔的问题还有更多),上文中的“以制造优势获胜”不过是换了种说法,X86制造者为了守住高利润而任由自己被颠覆。这是真的。

但作者认为情感和文化上的东西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其他行业,我们也能见到错误的认知导致行动僵化。在技术圈里,微软OS授权收费文化起初没把安卓的“免费开放”看在眼里,等到醒悟时为时已晚。让我们假设一下,与其在2007年揶揄iPhone价格太贵,微软要是抢在安卓之前,早一周发布免费的Windows Mobile OS,情况将会如何?

直到2013年5月17日,Otellini宣布卸任时,表示“后悔”自己当年拒绝苹果这笔交易的造成的过错。

错过移动市场多年,英特尔也已经放弃移动时代,而将目光聚焦在了数据中心业务和5G时代。万物联网的5G时代数据量剧增,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处理能力,这无疑是英特尔所擅长的。

此外,英特尔也正在全面进军人工智能领域,其人工智能事业部副总裁兼人工智能架构总经理Gadi Singer今年曾透露英特尔将聚焦硬件、软件和生态系统,对AI展开全方位布局。

据他介绍,目前英特尔已经打造了一套完整的全栈式AI解决方案,包括至强处理器、Nervana神经网络处理器等硬件,FPGA、网络和存储技术等技术,MKL和DAAL等用于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的数学函数库,以及支持和优化Caffe、Neon等深度学习框架等。

可见,错过移动市场,又遭遇PC增长困境的英特尔,这次要牢牢抓住人工智能的机遇了。

CPU巨头转型之际,再次回顾过去

在英特尔50岁生日之际,让我们梳理一下这个CPU巨头这50年走过的历程:

Intel处理器进化史(图片来源:电科防务研究)

1968年,戈登·摩尔和罗伯特·诺伊斯在硅谷创办了英特尔公司。

1969年,凭借首批106名员工,英特尔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的米德菲尔德路365号开始运营。

1971年,英特尔开发出第一个商用处理器Intel 4004,片内集成了2250个晶体管,晶体管之间的距离是10微米,能够处理4bit的数据,每秒运算6万次,频率为108KHZ,前端总线为0.74MHz (4bit)。微处理器所带来的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

Intel第一个CPU,已有40多年历史

1978年,英特尔生产出了著名的16位8086处理器,是所有IBM PC处理器的祖宗。

Intel 8086处理器

1981年,IBM生产的第一台电脑使用英特尔的8086芯片,因此,英特尔一举成名。

IBM第一台个人电脑5150,使用英特尔8086芯片

1982年,英特尔推出和8086完全兼容的第二代PC处理器80286,用在IBM PC/AT上。

1985年,康柏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IBM PC兼容机,兼容机厂商们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但是为了和IBM PC兼容,处理器都是使用英特尔公司的。

1985年,英特尔继摩托罗拉之后,第二个研制出32位的微处理器80386。英特尔靠80386完成了对IBM PC兼容机市场的一统江湖的地位。同年,英特尔进入中国。

80386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微处理器

1987年,安迪格鲁夫正式担任CEO,英特尔开始了快速发展的10年,并且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

1989年,英特尔推出了从80386到奔腾处理器的过渡产品80486,其实就是80386加一个浮点处理器80387缓存。依靠80486,英特尔一举超过所有日本半导体公司,坐上了半导体行业的头把交椅。

20世纪80年代,英特尔果断停掉传统的内存业务,从此专心做处理器。

1993年,英特尔推出奔腾处理器Pentium,从此英特尔不再以数字命名处理器了。但是工业界和学术界,仍然习惯称呼英特尔处理器为X86系列(比如Pentium就被称为586)。

英特尔奔腾处理器采用了0.60微米工艺技术制造,核心由320万个晶体管组成。支持计算机更轻松的集成“现实世界”数据,如语音、声音、手写体和图片等。

Pentium是x86系列一大革新。其中晶体管数大幅提高、增强了浮点运算功能、并把十年未变的工作电压降至3.3V。

奔腾处理器的诞生,让英特尔公司甩掉了只会做低性能处理器的帽子,其运行速度达到工作站处理器的水平。随后十年里,英特尔推出了很多代的奔腾处理器。

1999年的时候英特尔公司市值最高突破了5000亿美元,最高峰为5090亿美元,

2000年,英特尔的手机处理器XScale问世。

2001年,英特尔的64位服务器处理器Itanium问世,英特尔在服务器市场彻底超越RISC处理器的代表太阳公司。

2005年,苹果开始使用英特尔处理器,摩托罗拉彻底退出个人电脑处理器市场。

2006年,英特尔和AMD主要产品都采用65纳米的半导体技术,但是英特尔在最新45纳米技术上明显领先于AMD,并且已经开始研发集成度更高的32纳米的芯片。从那时起直到今天,英特尔对AMD一直保持绝对优势。

2006年,双核处理器问世。

2008年11月17日,英特尔发布四核core i7处理器。

2009年,四核处理器问世。英特尔继续在服务器处理器市场占优势。

2012年,英特尔宣布重返移动终端市场,但是效果不佳。

2014年2月19日,英特尔推出处理器至强E7 v2系列采用了多达15个处理器核心,成为英特尔核心数最多的处理器。

2014年3月5日,Intel收购智能手表Basis Health Tracker Watch的制造商Basis Science,这一收购交易显然是英特尔进军可穿戴设备市场努力的一部分。英特尔把Basis品牌整合进其NDG(新设备集团),目标是大踏步进军新兴的可穿戴设备市场,同时打压高通。

2015年1月8日,英特尔发布世界上最小Windows电脑Compute Stick,大小仅如一枚U盘,可连接任何电视机或显示器以组成一台完整PC。

2015年6月,英特尔收购了头显设备厂商Recon。

2015年12月斥资167亿美元收购了Altera公司,这是英特尔有史以来金额最大的一次收购,意味着英特尔要考虑CPU之外的新技术应用,在PC市场不断萎缩且移动市场迟迟难以打开的背景下,英特尔希望实现CPU和FPGA硬件规格深层次结合,布局物联网市场。

2016年11月30日,据国外媒体报道,英特尔正在组建一个专门的事业部来从事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研发,它的名字就叫做Automated Driving Group(自动驾驶事业部,简称ADG)。

2017年3月,英特尔收购Mobileye, “算法+芯片"整合成AI制胜关键。

2017年6月7日,2017年《财富》美国500强排行榜发布,英特尔公司排名第47位。

2018年4月,英特尔宣布2019年大规模交付10nm芯片。

2018年7月13日,英特尔宣布收购芯片制造商eASIC,加速FPGA,降低对CPU的依赖。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amd
    amd
    +关注

    关注

    25

    文章

    5184

    浏览量

    132629
  • 英特尔
    +关注

    关注

    60

    文章

    9409

    浏览量

    168744
  • 英伟达
    +关注

    关注

    22

    文章

    3316

    浏览量

    87713

原文标题:英特尔、AMD、英伟达:芯片界50年三国演义史

文章出处:【微信号:ICCapital,微信公众号:芯资本】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日本松下工业承认数据造假数十年:相关产品继续出货且不召回

    行业芯事行业资讯
    电子发烧友网官方
    发布于 :2024年01月15日 11:33:09

    跨周期,创未来!华秋喜获中国产业互联网十周年-杰出企业

    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产业互联网,中国互联网发展已经有20多年,近十年则是产业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十年。近几年,随着中国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国家的利好政策,产业数字化正迎来了十年来最好的时间窗口
    发表于 01-04 11:57

    三大芯片巨头角逐2nm技术

    过去数十年里,芯片设计团队始终专注于小型化。减小晶体管体积,能降低功耗并提升处理性能。如今,2nm及3nm已取代实际物理尺寸,成为描述新一代芯片的关键指标。
    的头像 发表于 12-12 09:57 228次阅读

    英伟达CEO:美国“芯片独立”要数十年正为中国开发定制产品

    行业芯事行业资讯
    电子发烧友网官方
    发布于 :2023年11月30日 11:25:35

    新思科技重磅发布全新RISC-V处理器系列扩大ARC IP组合

    新思科技全新32位和64位ARC-V处理器IP建立在其数十年的处理器开发经验之上,为设计者提供更广泛的RISC-V IP选择空间
    的头像 发表于 11-10 12:50 427次阅读

    芯片厂商申请美国芯片补助 命运掌握在这30多人的团队手中

    经过数十年的外包之后,chips program office的投资小组的成果将成为美国政府能否将部分最先进的制造业退回美国的初步测试。美国生产的半导体仅占全球半导体供应量的10%,而且没有最先进的工艺芯片,最先进的芯片大多产于
    的头像 发表于 08-18 10:33 427次阅读

    芯片厂商申请美国芯片补助 命运掌握在这30多人的团队手中

    经过数十年的外包之后,chips program office的投资小组的成果将成为美国政府能否将部分最先进的制造业退回美国的初步测试。美国生产的半导体仅占全球半导体供应量的10%,而且没有最先进的工艺芯片,最先进的芯片大多产于
    的头像 发表于 08-17 10:55 310次阅读

    设计芯片,这成为了新问题

    由于对提高性能和更多功能的需求超出了使用数十年来所依赖的相同技术和技术设计芯片的能力,半导体行业已开始探索一系列timing(timing)选项。
    的头像 发表于 08-01 11:51 748次阅读

    芯片巨头力阻对华芯片出口限制

    芯片巨头力阻对华芯片出口限制 美芯片巨头力阻对华芯片出口限制此前,英特尔、高通和英伟达这美三大
    的头像 发表于 07-18 12:40 1122次阅读

    美三大芯片巨头CEO被曝将游说拜登

    美三大芯片巨头CEO被曝将游说拜登 美国实施的《芯片和科学法案》和各项无理限制措施使得美国的芯片厂商失去了一部分的市场,为挽回市场美三大芯片
    的头像 发表于 07-15 18:35 1714次阅读

    浅谈平头哥RISC-V设计生态发展

    在PC时代,Intel x86架构芯片称霸了PC市场数十年,其性能无可挑剔,但Intel x86架构并不对外授权,全球仅有AMD等少数几家公司可以使用这一架构研发芯片
    发表于 06-14 11:43 385次阅读

    使用nodemcu-build.com时出现问题如何解决?

    大家好,我是 ESP8266 的新手,但在嵌入式系统方面拥有数十年的经验。我开始通过更新我在抽屉里发现的 Adafruit Huzzah 来试验 ESP8266,它可能已有 2 或 3 年历史了
    发表于 06-06 06:37

    为什么需要去耦?去耦电容容值怎么选?

    相信大家都知道对于电路设计,芯片的供电管脚需要增加一个去耦电容,往往很多“前辈”会告诉你,根据“前辈”的数十年的经验,容值选0.1uF就好了。
    的头像 发表于 05-15 10:32 2370次阅读
    为什么需要去耦?去耦电容容值怎么选?

    去耦电容容值怎么选

    相信大家都知道对于电路设计,芯片的供电管脚需要增加一个去耦电容,往往很多“前辈”会告诉你,根据“前辈”的数十年的经验,容值选0.1uF就好了。
    的头像 发表于 04-24 11:49 1376次阅读
    去耦电容容值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