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ARM的前世今生

fjYQ_ittbank 来源:未知 作者:胡薇 2018-05-22 15:21 次阅读

1978年,一家名字叫CPU公司,悄悄在英国剑桥诞生。

不要惊讶,这个CPU,和我们经常所说的电脑里那个CPU是两回事。

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

CPU公司的全称,是Cambridge Processor Unit,字面意思是“剑桥处理器单元”。

CPU公司的创始人,是一个名叫Hermann Hauser的奥地利籍物理学博士,还有他的朋友,一个名叫Chris Curry的英国工程师

Hermann Hauser和Chris Curry

CPU公司成立之后,主要从事电子设备设计和制造的业务。他们接到的第一份订单,是制造赌博机的微控制器系统。

这个微控制器系统被开发出来后,称之为Acorn System 1。

Acorn System 1

1979年,在经营逐渐进入轨道之后,这家公司给自己换了个名字,叫做Acorn Computer Ltd。

Acorn是什么意思?橡子。对,就是冰河世纪里面,那只松鼠一直在追的那个东东。

Acorn Computer Ltd公司的商标,里面就有一个橡子。

之所以叫Acorn,还有一个有趣的说法,就是因为他们想在电话黄页里排在Apple(苹果)公司的前面。

在Acorn System 1之后,他们又陆续开发了System 2、3、4,还有面向消费者的盒式计算机——Acorn Atom。

Acorn Atom

到了1981年,公司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机遇——英国广播公司BBC打算在整个英国播放一套提高电脑普及水平的节目,他们希望Acorn能生产一款与之配套的电脑。

这个计划非常宏大,英国政府也参与其中(购机费的一半将由政府资助),电脑一旦采购,将进入英国的每一间教室。

接下这个任务之后,Acorn就开始干了起来。结果,很快他们就发现,自己产品硬件设计并不能满足需求。当时,中央处理器的发展潮流,正在从8位变成16位。Acorn并没有合适的芯片可以用。

一开始,他们打算使用美国国家半导体和摩托罗拉公司的16位芯片。但是,经过评估后,他们发现了两个缺陷:

第一,芯片的执行速度有点慢,中断的响应时间太长。

第二,售价太贵,一台500英镑的电脑,处理器芯片就占到100英镑。

于是,他们打算去找当时如日中天的英特尔Intel),希望对方提供一些80286处理器的设计资料和样品。然而,英特尔冰冷地拒绝了他们。

备受打击的Acorn公司,一气之下决定自己干,自己造芯片。(这个桥段是不是很熟悉?)

当时,Acorn公司的研发人员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找到了一个关于新型处理器的研究——简化指令集,恰好可以满足他们的设计要求。

在此基础上,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来自剑桥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Sophie Wilson和Steve Furber最终完成了微处理器的设计。

Sophie Wilson和Steve Furber

前者负责指令集开发,后者负责芯片设计

对于这块芯片,Acorn给它命名为Acorn RISC Machine。

嗯,这就是大名鼎鼎的“ARM”三个字母的由来。

Acorn是公司名称,Machine是机器,那RISC是什么意思呢?

前面说过,他们是基于“简化指令集”技术做出的芯片。RISC的意思,就是简化指令集计算机,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注意!前方灰色字体高能预警,非技术控请直接跳过。

这里解释一下,到底“简化指令集”有什么意义。

它是相对于“复杂指令集(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的一个概念。

早期的处理器都是CISC架构(包括英特尔的处理器),随著时间推移,有越来越多的指令集加入。由于当时编译器的技术并不纯熟,程序都会直接以机器码或是组合语言写成,为了减少程序的设计时间,逐渐开发出单一指令,复杂操作的程序代码。设计师只需写下简单的指令,再交给CPU去执行。

但是后来有人发现,整个指令集中,只有约20%的指令常常会被使用到,大约占了整个程序的80%;剩余80%的指令,只占了整个程序的20%。(典型的二八原则)

于是,1979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David Patterson教授提出了RISC的想法,主张硬件应该专心加速常用的指令,较为复杂的指令则利用常用的指令去组合。

简单来说,CISC任务处理能力强, 适合桌面电脑和服务器。RISC通过精简CISC指令种类,格式,简化寻址方式,达到省电高效的效果,适合手机、平板、数码相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

当时研发出来的第一款处理器芯片的型号,被定为 ARM1。

我们来对比一下ARM1和当时Intel的80286处理器(也就是常说的286):

可以看出来,ARM1和80286各有所长。

但是,就在同一年,1985年10月,英特尔发布了80386。在80386面前,ARM1就只有被吊打的份了。

Intel 80386

32位,27.5万个晶体管,频率为12.5MHz,后提高到33MHz

让ARM直接在性能上和x86系列硬杠,显然是不现实的。ARM有意无意地选择了与Intel不同的设计路线——Intel持续迈向x86高效能设计,ARM则专注于低成本、低功耗的研发方向。

扯远了,继续回来说BBC要的那款电脑。

前面说了,BBC在1981年就提出需求,如果等到1985年ARM1出来,那岂不是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在ARM1问世之前,Acorn其实已经提供了解决方案给BBC。

当时,Acorn的电脑,临时采用了MOS 6502处理器(由MOS科技研发的8位微处理器)。

MOS 6502处理器

这款电脑一开始取名Proton,后来被改名为BBC Micro。

BBC Micro

到了 1984 年,大约80%的英国学校都配有这款电脑。Acorn公司彻底在大英帝国老百姓面前刷了一把存在感。

后来,ARM处理器被研发出来之后,用在了BBC Micro的后续型号中。

BBC Micro电脑里面的ARM芯片

在ARM1之后,Acorn陆续推出了好几个系列,例如ARM2,ARM3。

时间又继续往前推移。

1990年,Acorn为了和苹果合作,专门成立了一家公司,名叫ARM。

LOGO可以说是相当简洁了

注意,这里的ARM是公司名称,不是芯片名称。这个ARM的完全拼写也不一样,是Advanced RISC Machines。

前面的芯片名称:Acorn RISC Machine

现在的公司名称:Advanced RISC Machines

ARM是一家合资公司,苹果投了150万英镑,芯片厂商VLSI投了25万英镑,Acorn本身则以150万英镑的知识产权和12名工程师入股。

尽管如此,ARM的起步还是比较寒酸。他们最开始的办公地点,是一个谷仓。

不过,谷仓的内部环境还算不错。

在成立后的那几年,ARM业绩平平,工程师们也人心惶惶,害怕随时都会失业。

在这个情况下,ARM决定改变他们的产品策略——他们不再生产芯片,转而以授权的方式,将芯片设计方案转让给其他公司,即“Partnership”开放模式。

没想到正是这种模式,开创了属于ARM的全新时代。

注意!下面这段是重点!

ARM所采取的是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授权的商业模式,收取一次性技术授权费用和版税提成。

具体来说,ARM有三种授权方式:处理器、POP以及架构授权。

处理器授权是指授权合作厂商使用ARM设计好的处理器,对方不能改变原有设计,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产品的频率、功耗等。

POP(processor optimization pack,处理器优化包)授权是处理器授权的高级形式, ARM出售优化后的处理器给授权合作厂商,方便其在特定工艺下设计、生产出性能有保证的处理器。

架构授权是ARM会授权合作厂商使用自己的架构,方便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设计处理器(例如后来高通的Krait架构和苹果的Swift架构,就是在取得ARM的授权后设计完成的)。

所以,授权费和版税就成了ARM的主要收入来源。除此之外,就是软件工具和技术支持服务的收入。

对于半导体公司来说,授权费和版税到底有多少呢?一次性技术授权费用在100万-1000万美元之间,版税提成比例一般在1%-2%之间。

正是ARM的这种授权模式,极大地降低了自身的研发成本和研发风险。它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模式,形成了一个以ARM为核心的生态圈,使得低成本创新成为可能。

当ARM提出这种合作模式之后,开始了尝试——

1991年,ARM将产品授权给英国GEC Plessey半导体公司。

1993年,ARM将产品授权给Cirrus Logic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TI)。

与德州仪器的合作,给ARM公司带来了重要的突破。而且,也给ARM公司树立了声誉,证实了授权模式的可行性。

此后,越来越多的公司参与到这种授权模式中,与ARM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就包括三星、夏普等公司。

在此基础上,ARM坚定了授权模式的决心,并着手设计更多性价比高的产品。

1993年,苹果公司推出了一款新型掌上电脑产品——Newton。ARM公司开发的ARM6芯片被用于该产品之中。

Apple Newton Message Pad

现在被认为是PDA和智能手机的鼻祖

Nokia 6110,相信有不少人用过或见过

ARM在纳斯达克上市

Apple ipod

众所周知,在乔帮主的带领下,ipod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这还没完,2007年,真正的划时代产品出现了。

那就是iPhone

苹果iPhone的出现,彻底颠覆了移动电话的设计,开启了全新的时代。

第一代iPhone,使用了ARM设计、三星制造的芯片。

Iphone的热销,App Store的迅速崛起,让全球移动应用彻底绑定在ARM指令集上。

紧接着,2008年,谷歌推出了Android(安卓)系统,也是基于ARM指令集。

至此,智能手机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ARM也因此奠定了在智能手机市场的霸主地位。

同年,ARM芯片的出货量达到了一百亿颗。

2011年,就连传统Wintel联盟(windows+intel)的微软,也宣布Windows8平台将支援ARM架构。

孙正义

实际的芯片型号并不止这些

ARM11芯片之后,也就是从ARMv7架构开始,ARM的命名方式有所改变。

新的处理器家族,改以Cortex命名,并分为三个系列,分别是Cortex-A,Cortex-R,Cortex-M。呵呵,发现了没,三个字母又是A、R、M。

Cortex-A系列(A:Application)

针对日益增长的消费娱乐和无线产品设计,用于具有高计算要求、运行丰富操作系统及提供交互媒体和图形体验的应用领域,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汽车娱乐系统、数字电视等。

Cortex-A系列

Cortex-R系列(R:Real-time)

针对需要运行实时操作的系统应用,面向如汽车制动系统、动力传动解决方案、大容量存储控制器等深层嵌入式实时应用。

Cortex-R系列

Cortex-M系列(M:Microcontroller)

该系列面向微控制器领域,主要针对成本和功耗敏感的应用,如智能测量、人机接口设备、汽车和工业控制系统、家用电器、消费性产品和医疗器械等。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ARM
    ARM
    +关注

    关注

    134

    文章

    8648

    浏览量

    361747
  • cpu
    cpu
    +关注

    关注

    68

    文章

    10437

    浏览量

    206525

原文标题:芯片春秋——ARM传

文章出处:【微信号:ittbank,微信公众号:ittbank】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机器人的前世今生

    机器人主要是用于代替人工作的,首先它是一个机器。对于传统的机器,被使用者设计制造出来后,它的工作步骤、路径都是确定的。机器的设计也是根据它所应用的工作而进行的。
    发表于 12-29 14:54 166次阅读
    机器人的<b class='flag-5'>前世</b><b class='flag-5'>今生</b>

    二极管的前世今生

    二极管的前世今生
    的头像 发表于 12-14 18:35 577次阅读
    二极管的<b class='flag-5'>前世</b><b class='flag-5'>今生</b>

    情感语音识别的前世今生

    的支持。本文将探讨情感语音识别的前世今生,包括其发展历程、应用场景、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情感语音识别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早期的情感语音识别技术主要依赖于声谱分析、特征提取等传统信号处理方法,但这
    的头像 发表于 11-12 17:33 337次阅读

    基石数据:TOC理论物理学浅析—MES的前世今生(十一)

    MES的前世今生前面的文章大体介绍了TOC下的低结存,计划统一性原则,列队生产,日结日清,品质问题碎片化等,有很多朋友问是否基石公司不再做数字化,而做流程梳理,非也!其实所有不同的制造业生产方式都有
    的头像 发表于 11-09 10:39 202次阅读
    基石数据:TOC理论物理学浅析—MES的<b class='flag-5'>前世</b><b class='flag-5'>今生</b>(十一)

    带你探索吹风筒的前世今生【其利天下高速风筒方案开发】 

    电吹风作为如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小家电之一,这个看似简单的设备,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它的前世今生,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本文将带您穿越时间,探索其前世
    的头像 发表于 11-02 16:15 907次阅读
    带你探索吹风筒的<b class='flag-5'>前世</b><b class='flag-5'>今生</b>【其利天下高速风筒方案开发】 

    鸿蒙操作系统的前世今生

    01、 鸿蒙操作系统发展沿革 鸿蒙这个名字意为“万物起源”,同时也寓意国产操作系统的开端。鸿蒙操作系统迭代至今,已经有好几个版本,笔者将它的迭代顺序整理成时间轴,帮助大家梳理鸿蒙操作系统的发展沿革。如图1所示。 2012年,华为总裁任正非表示:“华为做终端操作系统是出于战略的考虑。”鸿蒙操作系统的概念首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 2016年5月,鸿蒙正式在华为公司的软件部内部立项并开始投入研发,吹响了研发鸿蒙操作系统的号角。 2019年8月9号,华为正式发布了HarmonyOS 1.0,该系统率先部署在智慧屏上。2019年8月10日,(原)荣耀正式发布荣耀智慧屏、荣耀智慧屏Pro,搭载鸿蒙操作系统。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发布会上宣布鸿蒙将进行开源。 2020年9月10日,华为发布HarmonyOS 2.0。相较于HarmonyOS 1.0,此版本主要在3个方面做出重大提升:分布式的软总线、分布式的数据管理及分布式的安全,这三点将HarmonyOS的分布式能力提升到了另一个层次, 此版本可用于大屏、手表和车机。 2020年12月,华为发布面向开发者提供了手机版本HarmonyOS 2.0的Beta版本,开发者可以访问华为开发者联盟官网 ,申请获取 HarmonyOS 2.0 手机开发者 Beta 版升级 。 2021年6月2号,华为发布可以覆盖手机等移动终端的HarmonyOS 2.0。 当时发布的系统不仅限于开发者申请升级,凡是符合条件的机型都可以尝鲜鸿蒙。可以升级该系统的设备共包含了26部华为手机、14部Honor(荣耀)手机、3部华为手表和3台平板计算机,还包括当时尚未发布的Honor V40、Huawei nova 8和Huawei nova 8 Pro三款机型。如图2所示。 ■ 图2HarmonyOS 2.0部分适配机型 至此,正式面向市场的覆盖手机等移动终端的鸿蒙操作系统就正式诞生了! 02、HarmonyOS 2.0和OpenHarmony 2.0的关系 在介绍HarmonyOS 2.0和OpenHarmony 2.0的关系之前,首先要介绍一个功不可没的组织——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 该基金会成立于2020年6月15日,是由工信部牵头在民政部注册的非盈利性民间组织机构,也是国内首个开源软件基金会,如图3所示。 华为于2020年9月10号将HarmonyOS 2.0源码捐赠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孵化,得到OpenHarmonyOS 1.0并开放下载。 2020年12月22号,OpenHarmony全场景分布式终端操作系统(以下简称OpenHarmony)项目群正式成立,该项目群是由中国科学院软件所、华为终端公司、京东集团等7家单位组成,共同规划OpenHarmony的持续发展。 2021年6月2日发布会上,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将孵化的OpenHarmony 2.0 全量开源发布。 ■ 图3OpenHarmony操作系统的发展沿革 至此,HarmonyOS和OpenHarmonyOS 的关系便一目了然。 如图4所示,HarmonyOS实际上分为3个部分,OpenHarmonyOS、包括HMS在内的闭源应用与服务,以及其他开放源代码。 其中OpenHarmonyOS 是鸿蒙操作系统中开源的部分,类似于安卓系统中的AOSP项目,该项目目前由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负责社区化的开源运营,而HarmonyOS是基于OpenHarmonyOS 的商用发行版。 ■ 图4 鸿蒙操作系统示意图 03、鸿蒙操作系统的前景 鸿蒙操作系统是一款“面向未来”的操作系统,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的分布式理念,具有以下几个显著优势: 分布式软总线:提供了统一的分布式通信能力,能够快速发现并连接设备,高效地传输任务和数据。 分布式数据管理:应用跨设备运行时数据无缝衔接,让跨设备数据处理如同本地一样便捷。 分布式任务调度:能够选择最合适的设备运行分布式任务,并实现多设备间的能力互助。 分布式设备虚拟化:匹配并选择能力最佳的执行硬件,让业务连续地在不同设备间流转,充分发挥不同设备的资源优势。 一次开发,多端部署:使用统一的IDE进行多设备的应用开发,通过模块化耦合对应不同设备间的弹性部署。 统一OS,弹性部署:为各种硬件开发提供全栈的软件解决方案,并保持了上层接口和分布式能力的统一。 借助以上优势, 鸿蒙操作系统可实现不同终端设备之间的极速连接、硬件互助和资源共享,为不同的群体带来升级体验: 对消费者而言, 鸿蒙操作系统能够将生活场景中的各类终端进行能力整合,可以实现不同终端设备之间的快速连接、能力互助、资源共享,匹配合适的设备、提供流畅的全场景体验。 对应用开发者而言, 鸿蒙操作系统采用了多种分布式技术,使应用程序的开发实现与不同终端设备的形态差异无关。这能够让开发者聚焦上层业务逻辑,更加便捷、高效地开发应用。 对设备开发者而言, 鸿蒙操作系统采用了组件化的设计方案,可以根据设备的资源能力和业务特征进行灵活裁剪,满足不同形态的终端设备对于操作系统的要求。 因为以上这些不可替代的优势,鸿蒙操作系统正在逐步壮大,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和群众关注的热点,希望鸿蒙操作系统在未来可以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
    发表于 10-08 19:55

    点亮乡村孩子科学梦 走进vivo实验室探访手机生产“前世今生

    和8位乡村教师,帮助乡村儿童打开视野,赋能乡村美育。作为“vivo童画未来夏令营”项目中一个重要环节,在7月27日下午,孩子们来到了vivo全球总部,实地探访vivo手机实验室,了解手机生产的“前世今生”,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感受科技创新带来的无限可能。 变身
    的头像 发表于 07-28 11:20 314次阅读

    电流传感的前世今生

    感应电流的任务现有的电流传感方法及其优势和挑战:•分流电阻•电流感应变压器•采用霍尔•AMR提出的新方法-综合“GaNSense”优化感知的影响以及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发表于 06-16 12:04

    CATIA软件的前世今生

    CATIA软件时达索公司的产品,源于60年代的航天行业,源于理论计算流体力学和应力分析以及对成型零件进行数控加工等关键需求的出现,由此,电脑和图形终端应运而生。
    的头像 发表于 06-08 17:09 977次阅读
    CATIA软件的<b class='flag-5'>前世</b><b class='flag-5'>今生</b>

    蓝牙技术的前世今生

    1998年,东芝、爱立信、IBM、Intel和诺基亚共同提出近距离无线数字通信的技术标准。蓝牙标准正式形成。
    的头像 发表于 06-04 15:29 653次阅读
    蓝牙技术的<b class='flag-5'>前世</b><b class='flag-5'>今生</b>

    Chiplet架构的前世今生

       今天,最先进的大算力芯片研发,正展现出一种拼搭积木式的“角逐”。谁的“拆解”和“拼搭”方案技高一筹,谁就更有机会在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随着chiplet概念的不断发酵,chiplet架构和异构计算也逐渐从头部大厂偶尔为之的惊鸿一现,演变为高性能芯片的新常态。 与此同时,一场席卷全球的AIGC竞赛,加剧了高性能芯片的需求。面对昂贵且一票难求的高性能赛道,新入局者不得不寻求更经济和更快速的方式,从而反哺了chiplet生态。 接口:C
    的头像 发表于 05-26 11:52 1443次阅读
    Chiplet架构的<b class='flag-5'>前世</b><b class='flag-5'>今生</b>

    【技术分享】蓝牙技术的前世今生

    蓝牙是一种支持设备短距离通信的低功耗、低成本无线电技术。它利用短程无线链路取代专用电缆,便于人们在室内或户外流动操作。那么这种技术为什么叫蓝牙?又历经了怎样的发展?本文将带你了解蓝牙技术的前世今生
    的头像 发表于 05-12 10:20 581次阅读
    【技术分享】蓝牙技术的<b class='flag-5'>前世</b><b class='flag-5'>今生</b>

    一文看尽SLAM创新点的前世今生

    很多同学都觉得Slam方向难以入门,也难以学深。但其实相对来讲,不像其他很多方向,很多的东西大家都已经做了,并且做的很不错,要想发论文或者找创意突破比较吃力。slam方向还有很多深层次的多领域结合应用的内容还比较少,并且slam更深的内容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做。
    的头像 发表于 05-09 14:25 679次阅读
    一文看尽SLAM创新点的<b class='flag-5'>前世</b><b class='flag-5'>今生</b>

    蓝牙技术的前世今生

    蓝牙是一种支持设备短距离通信的低功耗、低成本无线电技术。它利用短程无线链路取代专用电缆,便于人们在室内或户外流动操作。那么这种技术为什么叫蓝牙?又历经了怎样的发展?本文将带你了解蓝牙技术的前世今生
    的头像 发表于 05-09 09:46 1710次阅读
    蓝牙技术的<b class='flag-5'>前世</b><b class='flag-5'>今生</b>

    ESP32的前世今生

    ESP32
    YS YYDS
    发布于 :2023年04月26日 23: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