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博物馆加载AI 现代科学使用信息技术守护文明

mK5P_AItists 来源:未知 作者:邓佳佳 2018-03-31 11:34 次阅读

21世纪最时髦的技术,改变的不仅是未来,在被称为“最古老的研究”的文物与博物馆界,感受到的变化可能更加显著。

天津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加万团队历时10年,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致力于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传下去。这群每天与计算机打交道的科学家,加入了人类文化遗产守护者之列。

时间是保护者们最大的敌人。他们必须与变化多端的气候、难以预知的自然灾害“作战”。比这更“可怕”的,是接踵而至的观赏者。对于那些已经极其脆弱的文物而言,哪怕是游客脚步带来的震动,或是呼吸产生的湿气,都可能对它们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人们一直在寻找两全的办法,既要让老祖宗和大自然留下的文明瑰宝能让更多后人亲眼见到、亲身感受;又不能使其受到分毫损伤。

现代科学技术成为解开难题的钥匙。“智慧博物馆”和“文物预防性保护技术”是张加万团队致力研发的两大神器,他们试图用现代信息技术架起一条“时间隧道”,让历史与未来的跨时空对话,让大千世界中自然和文化的DNA得以存续,并源源不断地激发出更丰富、更有意义的文明财富。

让博物馆更像一个真正的“人”

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中,珍藏着人类最精华的智慧和最绚烂的艺术。遗憾的是,由于场地和条件的种种限制,仅有极少一部分能呈现在人们面前。

“即使在一些规模较大的馆,能陈列出来示人的,不足百分之一。”张加万走访了国内许许多多博物馆,看得越多,越觉得自己“待不住了,感觉欠账太多”。他注意到,一般来说,一座博物馆能展示出来的文物只是不过几千件,“那么多好东西,老百姓能看见的不过九牛一毛”。

他擅长的信息技术,能帮助博物馆“尽可能地开放”,“物理空间有限,可网络空间无限啊”。把博物馆的藏品放到网上,此前也有人尝试,称之为虚拟博物馆、数字博物馆;但张加万心目中理想的博物馆,应该是有生命的,会思考、能学习,更重要的是拥有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方式——开放、共享、互动。

他决心用一套智能化解决方案让那些“沉睡”的博物馆苏醒,即通过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成果,感知、分析、处理博物馆(群)运行的各项关键信息,实现智慧管理、智慧保护、智慧服务三大能力全面提升的博物馆发展模式。

事实上,科技和文化的牵手,已经让博物馆变得有趣起来。天津大学团队参与建设的故宫端门数字馆,是全国第一家将古代建筑、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全数字化展厅。团队用增强现实技术还原了曲水流觞的生动场景。游客不仅可以游戏其中,还能当一回王羲之现场书写《兰亭集序》,而计算机则帮助人们模拟出水墨渲染的逼真效果。“当时游客天天都排长队体验”,张加万清楚,类似的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设备,以及全息技术、全景技术、3D图形学等技术,正在让越来越多的人对神秘的博物馆产生了兴趣。

而智慧博物馆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转型升级,而是让博物馆更像一个真正的“人”。天大团队将智慧博物馆的特质概括为:知识渊博、善解人意、擅长表达和精明强干。

今后走进博物馆,你只需要一个AR眼镜。你看到一幅心动的画,眼前会自动弹出跟这幅画相关的资料,应有尽有。你可以边走边跟眼镜聊天,随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得到解答。走到一个残缺不全的文物面前,它会立即生成全息3D动画复原,你可以伸出手360度仔细端详它,虽然它始终没离开橱窗。你甚至不用跋涉千里,眼前的壁画和光影,与敦煌莫高窟洞窟所见,别无二致。

这一切,已经成真。

给博物馆装个“聪明的大脑”

并不是文物“会动”了,就是“活”起来了,要让博物馆真正智慧起来,必须要有一个智慧的“大脑”。张加万意识到,知识工程领域的知识图谱,能帮助博物馆变得聪明;建立一套文物领域的知识图谱,好比是给博物馆装上大脑。

知识图谱是现代信息科学中的概念。简单说,这是一种让机器读懂数据的方法,即把一个个互不相干的知识,找到彼此关联性并据此连成一个“语义网络”,这对机器而言就是图谱。当下最红的人工智能技术,正是借助知识图谱,让机器学会自己学习。

这正是传统的博物馆所欠缺的。一直以来,博物馆解说陈旧呆板、套路化,让人难以提起兴趣,正是文物信息碎片化、缺乏关联性所致。很多文物展品,仅有短短几个字的简单注释,往往只解释了“是什么”,而关于其“怎么来的”等相关历史文化背景却无从知晓,“事实上,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可无限延展的故事;不同的人看,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各个博物馆之间,由于缺乏信息互联,各自的藏品资源相对孤立。

正如人们习惯于一有问题就请教“度娘”,张加万团队希望建立起文物领域的搜索引擎。不同于普通的搜索引擎,文物领域的知识非常特殊,专业知识大多仍留存在行业内部,只有部分专家学者掌握,而一旦建立起文物知识图谱,可以将海量、多源、异构的文物领域数据,包括文物本体、环境、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研究成果、网络数据等,通过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分析、文献计量学、软件科学等组织起来,便于文物知识的表达和呈现。

“这些信息不仅要整理出来,还有可计算、可检索”,张加万说,这需要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文物知识图谱的规范,有了这个聪明的大脑,便打通了博物馆之间有形的界限,让资源无限共享,进而从文物角度关联整个中国历史文化。

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观众的喜好、时间,设计个性化游览线路;以及采用最适宜的高新技术用于展示和传播等。

目前该团队正与山西省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等中国最好的文物和博物馆专家密切合作,系统开展文物知识图谱的构建与文物知识平台的建设。

给古建筑和文化遗产地当“保健医生”

除了珍藏在博物馆的奇珍异宝,还有许许多多古文化遗址、古建筑、石窟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散落在中国从南到北各个角落里,它们是“活”的历史再现。据统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超78万处,而风化、风蚀、雨蚀以及人为破坏,甚至空气中的水分,都是它们每天都要面临的敌人。

因为缺乏预防保护技术,即使敦煌壁画、秦始皇陵兵马俑等极其宝贵的文物,尽管被施以非常严格的保护措施,依旧多多少少会出现病害。“抢救性保护往往为时已晚”,张加万告诉记者,预防性保护的理念在文物界早有人提出,但一直苦于找不到适合的办法。

“以前主要依赖实验室模拟研究,却难以模拟真实赋存环境中的多要素耦合效应”,张加万说,任何一种症状出现的背后往往有许多复杂因素,而此前由于缺乏检测手段和数据,一直找不到文物本体与风险源之间的关联性。

针对当前文物保护工作的瓶颈,该团队研发出以“文物本体与风险源关联模型”为核心的预防性保护技术。同样的技术已经在敦煌研究院、颐和园、拉卜楞寺等遗产地开始应用。

团队与敦煌研究院合作,选取了11个洞窟、47个监测点,开始持续性壁画和彩塑文物本体年度监测。采用相机位姿精准重定位、光照主动重现技术以及自主研发的监测平台,充分考虑此类文物易出现的4种典型病害,包括疱疹、酥碱、起甲、裂隙,以及病害严重等级、洞窟南北和层级分布以及开放状态等因素,通过微变监测技术对本体产生的微小变化进行准确感知与测量;同时借助图像分析、机器学习与摄影测量学等相关技术,对本体中的4类病害进行了多尺度量化分析。

经过对敦煌莫高窟2014年至2016年部分壁画监测和分析后,团队首次发现了一年短周期内的0.1毫米级壁画本体细微变化。这一结果被文物保护领域权威专家普遍认为属于该领域实质性突破。

“通过比对前后变化,才知道壁画是怎么坏的”,张加万说,“以前只监测环境,没有监测文物本体,本体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机理一直困扰着大家”,这套技术正是要找到应对风险的路径,“我们要建立一个感知、分析、评估、响应的集成平台”。

身处沙漠地区的敦煌莫高窟在2011年、2012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洪水,令所有人始料不及。2012年,张加万团队开发的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地风险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在莫高窟得到示范应用,对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风险、震动风险,以及缓慢的环境变化、游客风险管理等进行系统监测和分析,“莫高窟附近地区突降暴雨,监测系统会自动根据降雨情况计算出洪水的方向、水量、速度,并推荐最合理的处理方案,确保洞窟万无一失”。

如今,这支20多人、平均年龄30岁的团队马不停蹄地奔走在全国各地,用现代信息技术守护着人类文明的DNA,“感觉时间再多都不够用,要做的事情太多”,张加万希望更多的自然科学研究者加入其中,把现代科技融入文物博物馆领域,“像是为人类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未来智能实验室是人工智能学家与科学院相关机构联合成立的人工智能,互联网和脑科学交叉研究机构。

未来智能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AI智能系统智商评测体系,开展世界人工智能智商评测;开展互联网(城市)云脑研究计划,构建互联网(城市)云脑技术和企业图谱,为提升企业,行业与城市的智能水平服务。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信息技术
    +关注

    关注

    0

    文章

    539

    浏览量

    29463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775

    文章

    43712

    浏览量

    230488

原文标题:信息技术守护人类文明DNA

文章出处:【微信号:AItists,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学家】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博物馆安防新利器:讯维网络解码矩阵打造高清视频监控系统

    博物馆作为收藏、展示文物的重要场所,其安防工作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清视频监控系统逐渐成为博物馆安防的新选择。而讯维网络解码矩阵作为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的核心组件,以其出色的性能和功能
    的头像 发表于 03-25 17:24 153次阅读

    立巢航空博物馆利用讯维智能展厅控制系统重现历史场景

    立巢航空博物馆,作为成都较大展示航空科技与历史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向公众普及航空知识、传承航空文化的使命。为了提升参观者的体验,立巢航空博物馆引入了智能展厅控制系统,将传统展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的头像 发表于 02-27 15:34 80次阅读

    安科瑞黄岩博物馆防火门监控系统 Acrelsale1

    程瑜 安科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嘉定 201801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黄岩博物馆防火门监控系统 项目地点:浙江省 黄岩市 实施时间:2017年11月 项目简介: 黄岩博物馆成立于1984
    的头像 发表于 02-02 08:59 143次阅读
    安科瑞黄岩<b class='flag-5'>博物馆</b>防火门监控系统 Acrelsale1

    博物馆与美术馆藏品管理系统

    :各博物馆、博览园、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名人故居、古代历史纪念建筑物(含古城、古镇、古村落)、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含烈士陵园)、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用户,东识RFID藏品管理系统(智藏品DW-
    的头像 发表于 01-15 16:51 160次阅读
    <b class='flag-5'>博物馆</b>与美术馆藏品管理系统

    长电科技封测博物馆开馆,尽显行业风采

    不仅如此,封装测试博物馆还设置了“全流程模型”、“时光隧道”以及融入 VR 与 4D 效果的“封测快车”等互动项目,让参观者能亲身体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深入理解新兴科技。
    的头像 发表于 01-10 14:02 211次阅读

    针对大型博物馆的智慧文博解决方案

    据和物联网为技术基础,以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博物馆“网上办馆”,提供丰富的线上服务和更好的体验感等。 一、项目背景 “智慧文博”系统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
    的头像 发表于 01-03 16:49 127次阅读
    针对大型<b class='flag-5'>博物馆</b>的智慧文博解决方案

    鉴往知来 砺行致远,集成电路封测博物馆正式开馆

    江阴的集成电路产业的科普新地标,和展现封测行业风采的新名片。 封测博物馆融合科普知识与现代科技展陈,搭配时光隧道、实景模型等展示方式,打造出身临其境的沉浸参观感受。博物馆内设置了序厅、发展篇、
    的头像 发表于 12-28 09:29 229次阅读

    博物馆智能照明解决方案

    博物馆作为的一项重要工程,地市的标志性建筑,需要在业务功能上体现其先进性,同时适应现代智能楼宇科技发展的潮流,升级改造照明系统,以便于管理及营造不同的工作氛围,同时达到节能的目的。
    的头像 发表于 11-08 16:20 259次阅读

    智慧博物馆(环境监测报警及远程控制系统)解决方案

    1、行业背景目前,大多数博物馆的安全监控系统没有统一的平台,各个子系统无法联动操作,加上很多博物馆都是采取“事后补救”的处理态度,导致各个系统形成信息孤岛,标准各异,不利于管理与资源共享。博物
    的头像 发表于 10-16 14:20 543次阅读
    智慧<b class='flag-5'>博物馆</b>(环境监测报警及远程控制系统)解决方案

    信息技术是干什么?

    广播电子技术信息技术
    橙群微电子
    发布于 :2023年09月22日 09:17:48

    集成电路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

    集成电路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集成电路技术已成为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一。它的应用范围已经涉及到电子、通信、计算机、军事等行业,已经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的头像 发表于 08-29 16:25 1256次阅读

    博物馆一体化物联网管控系统平台方案

    博物馆无线环境测控系统 博物馆恒温恒湿消毒净化系统 现代博物馆空气质量一体化3D可视化管控平台 博物馆温湿度在线监控系统
    发表于 05-26 17:58 1次下载

    第二届“计量”科普节启动仪式暨元宇宙计量博物馆发布会隆重举行

    5月19日上午,在第24个世界计量日来临之际,第二届中国计量大学“计量”科普节启动仪式,暨元宇宙计量博物馆发布会在逸夫计量博物馆一楼广场举行。副校长葛洪良教授、原校党委书记胡建成、校友总会
    的头像 发表于 05-22 11:05 302次阅读
    第二届“计量”科普节启动仪式暨元宇宙计量<b class='flag-5'>博物馆</b>发布会隆重举行

    飞腾CPU正式被国家博物馆收录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 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对入藏展品有极严格的甄选标准,需要专家组综合鉴定评审,符合鉴定要求的展品才能被正式收藏。
    的头像 发表于 05-19 09:58 451次阅读

    国际博物馆日 | 文化连接服务,历史照见存储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国际博物馆日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时间像一条单向无限延伸的射线 串联起每一个历史的节点 在时间的轴线上 有多少人类文明不断涌现 而又悉数归于平静
    的头像 发表于 05-18 00:00 405次阅读
    国际<b class='flag-5'>博物馆</b>日 | 文化连接服务,历史照见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