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详解SOA五种基本架构模式

lhl545545 来源:电子发烧友网 2018-02-07 14:41 次阅读

详解SOA五种基本架构模式

目前,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已成为连接复杂服务系统的主要解决方案。虽然SOA的理论很容易理解,但要部署一个设计良好、真正实用的SOA系统却非常困难。本文试图通过解析SOA的模式,提供与架构相关的技术指导,进而对以上问题提供详尽的的解答。

在本文中,一共提到了五种模式。表1列出了这五种模式以及各自相关的问题。

详解SOA五种基本架构模式

表1:模式列表

其中服务托管(ServiceHost)与主动式服务(Active Service)是两种最常见的模式——即使服务的使用范围很小,通常也会使用这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的主要内容都与解决服务相关问题有关,即与具体的服务部署有关。

详解SOA五种基本架构模式

模式一:服务托管

服务托管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一个模式。它是最基本的模式,或者至少是最基本的模式之一。服务托管模式主要负责运行着服务实例的环境,以及与此相关的路由任务。

问题

随便选一个服务,任何服务都可以,别告诉我具体是哪个:)。你可以找到一些处理传入的消息或请求的监听代码;你可以找到一些连接组件的代码,还有一些初始化并激活这个服务的代码;或许你还能找到一些能适当地配置服务的代码。有没有觉得我很厉害?实际上,你可以在服务里找到上面的所有代码,至少是大部分。

有许多工作都是重复性的、常见的。我们可以好好利用这一点。

如何使服务能够适应不同的配置,避免设置监听器、组件连接等重复性常规工作?

第一个办法(实际上也不是什么办法),就是为每一个服务重写所有的连接代码。很显然,这不是个好方法,因为重写的次数越多,就越可能产生一些缺陷。并且,对于维护来说,许多重复的代码产生的问题更为严重。在维护的时候,你不仅要确保每一个服务中的缺陷都已经得到修正,还要保证没有任何疏漏、所有的服务都已经同步更新。

另一个相对较合理的办法,就是创建一个共同任务库,所有的服务都通过API与库相连接。这样确实会有所帮助,但是为了充分利用库的功能,你仍然需要编写连接代码。

还有一个办法是利用继承创建一个超类,用超类实现共同的功能,然后让各个服务继承这个类。然而利用继承也有问题,因为服务的功能通常无法通过一个单独的类获得很好的实现。此外,不同的服务所处理的业务也完全不同——否则它们就是一样的服务了。因此,也无法让把这些服务归于同一类结构。

继承几乎已经可以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因为我们只需要写一次代码,只有不同的服务才需要定制。如果想不用继承得到相同的结果,我们就得使用框架。 解决方案 创建一个通用的服务托管组件,把它当作服务的容器或者框架。容器是可以配置的,并执行服务连接、安装等工作。

详解SOA五种基本架构模式

服务托管就像是一个肩负着许多职责的迷你框架。它的第一个职责就是正确地示例服务所包含的组件或类。服务托管还负责读取配置信息,比如,它可以读取服务消费者用来连接服务的端口。其它职责包括创建服务环境,比如在终端创建监听器。最后,服务托管可以负责连接组件——终端监听器上的协议绑定或者创建一个与数据库的连接。所有这些职责的共同特征是它们都与服务的实例化和初始化有关,并且正如我们在问题部分所描述的一样,你很可能会在多个服务中遇到同样的情况。前面已经提到,服务托管是一个框架,与第二种方法中描述的库的概念有所不同。库是一个实用类或方法集,你可以调用它们来获取特定的功能。而框架则包含了一些功能或流程,并通过调用代码来扩展流程或将其转变为具体的流程。这就是“控制反转(Inversion of Control)”原理。这种原理已经在面向对象的框架中获得广泛的应用,比如Spring或Spring.NET、Picocontainers等。

服务托管模式与其它方法相比有许多优势。其中一个优势前面已经提到——即服务托管是一种框架,它可以调用代码来改善性能,而无需你亲自进行编排。另一个优势是它能更好地实现开放/封闭原则(OCP)。OCP原则认为类应该是可以扩展的,但是不能修改;而框架的概念正是这个原则的具体表现。

一个服务托管可以托管多个服务——虽然这种情况可能并不常见。我们曾经构建了一个系统,使用的方案规模小到一台计算机即可应付。这真的很方便。如果换另一种方案,那么服务可能就要扩展到多台计算机上,这样你就得应用多个服务托管实例,各个主机托管服务的一部分,而不是整个服务。

服务托管模式已得到了技术供应商的广泛应用,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下面的技术相关部分看到。

模式二:主动式服务

服务的自治性(Autonomous)很重要。自治性能够提高服务之间的松耦合性,并使整体方案产生更好的灵活性。但是自治性服务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有人说,自治性意味着在不同的服务上工作的团队的自治性。这种定义表示,由于各个服务之间只有契约上的关系,因此服务之间几乎没有依赖性。这意味着各团队可以独立工作,专心于自己的服务,而不会互相绊脚。虽然这是一个不错的“功能”,但是同时还有一个更有价值(比如说商业价值)的定义,就是服务是非常自主(self-sufficient )的。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示例来解释这个定义。

问题

有一家报纸订阅代理机构(比如Ebsco或Blackwell),它需要为客户创建一份申请。申请服务的一项内容是产生一份形式上的清单。要得到这样的一份清单,该机构必须同时有给顾客的折扣率和从各出版商处能够得到的折扣,这样才能计算出这份申请是否有利润。 就是这样一个流程的简单示意图。

详解SOA五种基本架构模式

在场景示例中,申请服务需要等待另外两个服务的信息。顾客服务是内部服务,与申请服务是同一系统;但出版商的折扣服务却很可能是外部服务——如果出版商的系统没有联机,那么会对我们的申请服务造成什么影响呢?会造成申请服务无法使用。即使我们花费了天文数字的资金来保证申请服务的容错性,但现在的问题是完全无法使用,因为申请服务是与外部的出版商的服务随时耦合的。因此申请服务不具有真正的自治性。

如何提高服务的独立性以及如何处理暂时性的问题?

上面所描述的问题表明,仅仅根据请求唤醒的被动式服务是有问题的,因为服务可能无法满足依赖于外部服务的契约条件(或服务等级协议)。

一个解决办法是让服务对先前的结果进行缓存,但这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因为这样做数据就无法得到及时更新,并且时而也会有缓存失效的情况发生,这时仍然需要连接其它服务。这种方法还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传入的请求过多,在处理一个请求的时候,其它的请求就会处于“等待”的状态,这样又会产生资源问题,因为而这些“等待”的请求都需要外部服务的输入。

即使我们解决了前面的缓存问题,我们仍然得处理其它的暂时性事件。暂时性事件包括重复发生,或者与时间相关的一次性事件。比如,生成每月账单或发布股票数据或任何其它重复性的报告都是暂时性事件。一种解决方法是从外部编排服务。这种方法的问题是你得将服务的业务逻辑具体化。但是请记住,封闭的服务层是应用SOA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得另寻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

要使服务成为主动式服务至少需要一个主动类(Active Class),这个类可以在边界上,或者服务上,或者两者都有。然后让这个主动类处理暂时性问题和管理自治性。 主动服务模式意味着在服务层上执行“主动类”(见图4)。在Official UML定义中,“主动类”是指“不需要调用方法即可启动自身行为的对象。”这定义对服务也适用。就是说,服务可以有独立的线程来处理循环类事件,比如每月账单或发布状态。主动式服务也可以监控自身的情况,处理超时,甚至可以用来处理请求

详解SOA五种基本架构模式

那么,怎么使用主动服务模式来解决我们上面提到的问题呢?就像帕特·森田在《空手道小子》里扮演的宫城先生所说,“最好的防守就是不要在场。”如果你要避免等待另一个服务这种事情发生,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等待;你可以主动地、周期性地从其它服务获取数据,更新你的缓存。你还能给其它服务减少类似的麻烦,并预先发布自己的变化状态。表面上看起来,缓存数据可能会引起数据重复的问题,但实际上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详见下面标注)。

缓存与数据重复问题 我想有些人,特别是那些学过数据库的人,看到我说从远程服务主动获取缓存数据的时候,肯定会从椅子上蹦起来质疑我远程数据复制的动机,认为我是不是大脑出了什么问题。然而,在我看来,这已经不是相同的数据了。缓存在服务上的数据是服务的数据,可以用来计算、处理甚至根据服务需要进行修改。当然,你也必须明白缓存数据的服务并不是负责控制数据的。

一个带有计时器的线程基本上足够应付其它暂时性事件了(如果事件少,你可以为每一个事件安排一个定时器;或者定时唤醒,检查哪些事件需要处理并处理它们)。

使用边界组件的线程处理契约相关的暂时性问题是一个好办法(比如,及时发布状态、超时等),而服务线程则可以处理纯业务类的问题,比如发送每月账单或者处理传入的消息队列。 现在我们看一下如何使用主动服务模式重装安排如图的情况。简单重复一下,如图是一个申请服务的流程,它需要从外部的发布服务获取外部数据,并同顾客服务一起为顾客生成一份清单。

现在我们让申请服务主动地定期获取折扣信息并缓存结果,这样当收到产生一份清单的请求时,申请服务就可以即时计算折扣,更快地返回结果,并且(在处理清单请求时)无需依赖外部服务。使用了主动式服务,请求服务便与其它服务分离了。

详解SOA五种基本架构模式

主动服务模式差不多就是一种理念,没有太多的技术成分。

模式三:事务处理服务模式

服务构建的另一个重要属性是:怎么处理从边界组件或服务中得到的信息?事务处理服务模式(Transactional Service Pattern)可以解决这种问题,并且还能解决可靠性问题。

可以把SOA活动简化为服务收到服务消费者要求做某件任务的请求,服务处理请求(可能还会请求其它服务一起做这件任务),然后回应发起请求的服务消费者。图6显示了这样的一个商业系统中的活动场景。前台与订购服务进行对话。订购服务登记订单,把订单发送到供应商,然后通知账单服务。这些事件处理完成后,订购服务向电子商务前台应用发送一条确认信息。这一切看起来井然有序,但万一中途发生错误怎么办?

详解SOA五种基本架构模式

问题

比如说,订购服务在确认订单与处理的中途产生故障的话,也就是图6中的步骤1.1与2.0之间,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我想顾客应该会坐在舒适的沙发上,喝着茶水,等着邮递员把她订购的东西送过来。但是虽然她在等,订单却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那么如果服务是在报账服务处理订单之间出现故障呢,也就是步骤2.3之前。这种情况下,订购同样会消失——除非订购系统不等待报账便处理了订单,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更糟糕的是,我们已经向供应商发送了订单,供应商已经把账单发了过来,并且货物也随之送了过来,我们还得给货物准备库存。

消息处理过程处处都可能出现前面提到的这些情况。我们可以安慰自己,说大部分情况下系统会正常工作。然而就像莫非定律所说——我们的服务最终必然会在那宗百万美元的订单上垮掉。现在的问题是:

如何让服务可靠地处理请求?

其中一个方案是把这个责任推给服务消费者。在上面提到的场景中,这意味着如果消费者没有在步骤2.5中收到订单确认信息,那么这个订单就是失败的。然而首先,这个方法并不健全,并会降低服务的自治性——服务无法控制消费者,也无法处理一些其它问题。另外,这只能解决部分问题——那些与服务消费者有关的问题。服务之间的相互作用呢?比如在上面的订购场景中提到的——即使在步骤2.1向供应商发送订单以后,仍然可能出现问题。

其中一个方案是把这个责任推给服务消费者。在上面提到的场景中,这意味着如果消费者没有在步骤2.5中收到订单确认信息,那么这个订单就是失败的。然而首先,这个方法并不健全,并会降低服务的自治性——服务无法控制消费者,也无法处理一些其它问题。另外,这只能解决部分问题——那些与服务消费者有关的问题。服务之间的相互作用呢?比如在上面的订购场景中提到的——即使在步骤2.1向供应商发送订单以后,仍然可能出现问题。

第二个办法是同步处理消息。同步操作在性能上会产生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当服务需要与外部服务、系统或资源交互的时候,因为服务在返回结果之前,整个流程都要等待第三方的回应。更主要的是,实际上这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如果服务在流程中出现故障了,我们无法确认是哪里的故障。我们只知道消息传输出现了故障,而要确定故障环节,则需要服务消费者的帮忙。

表面看来,如果服务能够使用永久性地储存介质(比如到数据库)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方向是不错;但是,这还不够。因为如果服务在储存状态之前出现了故障,传入的消息仍然会丢失,并且服务对此一无所知。还应该注意到,如果使用永久性存储介质,我们虽然可以追踪到在过程的哪一环节出现故障,但是我们无法确定消息是否已经发送到了其它服务。

要解决这些问题,以及整体的可靠性问题,我们需要事务处理服务。

解决方案

使用事务处理服务模式,一次性处理从读取消息到响应的整个流程。

事务处理服务模式的主要组件是消息泵(message pump),见图7。消息泵监听着终端或边界传入的消息。如果接收到消息,消息泵就开始一个事务操作,读取消息,把消息发送到其它组件/类进行处理,处理后,结束事务操作(完成或失败)。如果可以以事务处理的方式发送请求或回应,就可以把这些操作放入到事务处理中,否则你就需要为操作失败准备补偿逻辑。

详解SOA五种基本架构模式

使用事务处理编程模型的好处是它要么是纯语义学的,要么完全不是,因此不存在边界效应。由于事务的四个属性(ACID),所有的操作和消息都一定会被完全处理完、或完全没有被处理,所以如果有消息离开了服务,那么触发这个行为的传入消息肯定是被完全处理过了。 ACID事务

一个事务是一个完整的任务单位。一个任务单位如果满足ACID所定义的四个属性,那么它就是一个事务。

* 原子:事务中的所有事件都是以一个原子单位的形式发生的(atomic unit)。这些事件要么全部发生,要么全部不发生。

* 一致:不管事务完成与否,事务的资源必需在整个过程保持一致。 * 隔离:所有外部的观察者(不参与事务处理)都不能看到内部的状态。只能在事务处理开始前或完成后查看状态。

* 持久:事务处理过程中做出的改动储存在永久性存储介质中,因此即使系统重启后也不会丢失。

当然,你要选择事务服务模式的重要因素肯定还是性能。由于需要准备、为了持久性而做的输入输出和锁定管理等,事务通常会比较慢。我一般会预告确定目标场景并进行测试,以确保能够得到一个足够好的方案。

实现事务处理服务模式的一种方法是为所有服务间的消息使用事务消息传输。事务消息传输 (transactional message transport)使得模式的实现变得非常简单——只要按照前面提到的步骤来就可以了:开始事务、读取、处理、发送、完成。另外一种方法,也是更常见的一种方法,是在接收到消息后把消息放到事务处理资源中(比如队列或数据库),然后向服务消息者发送一条确认消息。但是这种情况下最初的消息不包括在事务处理中,因此你要准备应付服务消费者的多次消息发送。比如,服务消费者没有收到确认消息,于是“又”发送了一条请求消息提取100万美元。

详解SOA五种基本架构模式

在图8中,使用事务处理服务模式,步骤2.0到2.5(订购服务的行为)处于同一事务中。这意味着如果你因为故障或其它意外没有处理下订单的消息,那么服务就不会发出任何消息。这是个很让人开心的消息,因为我们不用再写复杂的补偿逻辑了。这里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如果订购服务在步骤1.0到1.2之间出现故障的话会有什么情况。该场景不是100%安全的;它有很小的几率在我们把消息放到队列等待处理的时候出现故障,从而没有发送确认消息。这可能导致重复接收到同样的请求。一个在服务这边处理重复消息的办法是在服务启动时查看消息队列并对所有消息发送确认消息,这种情况下,服务消费者可能会收到多于一条的确认消息。

请注意,在这个示例中,只能在账单处理过程仅仅产生一个发货单的情况下使用单独的事件。如果账单服务还需要处理信用卡,并且订购服务需要得到确认信息才能继续的话,就不能使用单独的事件了。当不能使用单独的事件的时候,需要把过程分成较小的事务,这时整个过程就被称为连续操作。需要把流程分为几个较小的事务的另一个条件是看服务是否是分布式的。

必须注意把事务的范围定到终端/边界和外部的消息发送者是不一样的。虽然从表面看来,这个区别不是很重要;但是实际上它确实很重要——因为前者是增强服务的可靠性而后者是提高系统的耦合性并会给你带来让人头痛的问题。如果你把事务扩展到服务之外,那将是非常大的转变,因为其它的服务是运行在自己的机器的,有它自己的服务等级协议等等。把内部资源暴露到服务信任协议之外是很冒险的做法。

模式四:工作流化模式

我曾经为一家移动公司做过一个项目,构建一个售后服务系统。大家应该都知道,移动公司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竞争的结果就是,这家公司的销售部门经常要夜以继日地工作才能制定出新的使用方案或捆绑销售计划以提高销售额:比如朋友、亲情、PTT的公司业务、更低的国际电话费用等方案,3.5G网络的捆绑推广等。对于这家公司来说,每周都会有好几种新式应用方案产生。其记账系统是基于Amdocs的,SAP系统应付新方案也很轻松。然而,市场竞争通常都是从销售部门开始的,而不管IT部门的就绪度如何,因此如何尽快地支持新的销售流程就成了迫切的需求。

几乎所有企业的业务需求都是不断变化的——虽然可能不像前面所描述的那般迫切,但它毕竟是存在的。我们必须寻找一种方式让我们的服务适应这些不断变化的过程。

问题

如何提高服务对不断变化的业务流程的适应性?

最容易想到的方法是每次都等待变化的需求,然后根据需求变化开发代码,更新服务。这里有几个问题。首先,为了变更需求,你需要一个完整的开发周期。其次,代码变更意味着系统的很大一部分需要重启——想一想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吧:“我们昨天的计划会不会受到这次更新的影响?”;“会对上个周期我们添加的那个类似的东西产生什么影响?”等等。可以说越多的开发和测试就等于越长的上市时间。在我们的项目中,这意味着实施新的计划需要几个星期的时间,这会让管理部门很不高兴。这也意味着你的工作评定又降了一级,甚至更多。我们当然不能这么做。

一个较好的办法是将应用中比较稳定的部分从经常改变的部分中分离出来。比如在我们的方案中,像顾客姓名、地址等人口统计资料应该就是与销售方案无关的稳定因素。虽然如此,编排稳定的逻辑仍然是一项繁琐且容易出错的任务。或许,我们可以想个更好的办法……

解决方案

在服务中引入一个工作流引擎来处理不稳定的和经常变化的过程、以及编排稳定逻辑(stable logic)。

如图所示,工作流化模式是在服务中添加一个工作流引擎来驱动业务过程。工作流引擎中包含一个工作流实例(workflow instance)。最基本的形式是每个工作流负责一种请求类型;然而,工作流可以更复杂,处理连续的过程并且有多个接收外部服务请求或数据的入口点。

详解SOA五种基本架构模式

使用工作流的优势是可以以活动为构建块进行思考,从而更灵活、更轻松地安排流程。以活动流的方式建模过程意味着可以更容易地分辨并重用稳定的部分,直到有变化需求为止。既然活动可以进行自我测试,重用一个活动就代表你不用再进行大量的测试。而灵活地重新安排活动则代表你可以迅速地响应业务需求。

这个能够更容易地(通过工作流)改变服务行为的诱人方案有一个问题:每次行为变更是否需要同时更新契约版本?回答当然是要看情况。我的原则是,对于契约行为来说,如果里氏代换原则成立,那么就不需要添加新的版本。

什么时候更新契约版本——里氏代换原则

里氏代换原则,或契约式设计,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原则。Barbara Liskoy(里氏)是这样说的:“如果对于每一个类型S的对象o1都有一个类型T的对象o2,使得以T定义的所有程序P在所有o1都被替换为o2的时候程序P的行为没有变化,那么S是T的一个子类型。”简单地说,这就是指子类可以代替父类使用而不会破坏任何使用基类的行为。应用到SOA上这意味着改变服务的内部行为时,如果对于每个契约中定义的操作,前面的情况不变或较弱,而后面的情况(比如请求结果)不变或更强,那么你就不需要创建新的契约版本。换言之,为了保持相同的契约版本,新的服务版本应该与客户对旧的服务版本的期望行为保持一致。

下面我们把示例的场景工作流化,看看工作流是怎么发挥作用的。简单重复一下,该场景主要是关于如何更快地为移动公司引入新的使用方案。在引入新的方案的时候,后台系统通常还没有就绪——一般需要几天甚至几个星期的时间进行改动、测试和部署。而使用工作流的一个优势就是可以在没有后台的人工干预的情况下为新方案提供请求路由支持。比如,我们可以先让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记录某个客户服务的变更,通知技术人员配置网络等,然后等后台系统就绪了,再更新路由把流程指向新系统。此外,正如前面提到的,在这个流程中有许多步骤是稳定的,比如获取客户的人口统计数据(姓名、地址等)、为电话提供附加程序或附件等。这些步骤都是可以被几乎全部销售过程重用的活动或步骤。在这个场景中添

加一个工作流可以极大地提高业务响应能力并保持业务敏捷性。如果某个竞争对手启动了一个很受欢迎的新方案,那么这家公司就可以在一天之内回应一个有竞争力的方案。这是真正的有形商业资产。

工作流引擎的另一个优势是能够处理持续的过程。它把涉及多信息交互的全部过程直观地表示出来,使我们更容易对蓝图和过程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因此可以从业务的角度来调试过程。 当然,工作流化也可以与其它模式结合。比如,很容易通过作业调度(几乎所有的工作流引擎都支持)实现主动式服务模式。

流程编排(Orchestrated Choreography)是一种与工作流化密切相关的模式;这两种模式都使用相同的底层技术:使用工作流引擎。不过,虽然底层技术一样,但是不同的架构考虑方式却会导致选择不一样的模式。比如,两者之间一个很明显的不同就是工作流化局限于一个单独的服务中,而流程编排则需要在服务间添加调整性工作流。

模式五:边界组件

最后一个基本模式是边界组件模式。称其它模式为基本模式是因为它们有很大的通用性。但边界组件模式不同,称它为基本模式是因为这是一个实现其它模式的平台。由于边界组件模式是实现其它模式的一个步骤,具体的示例都是适应于在这个边界组件上构建的模式的,所以很难想象一个具体的示例来展示它的必要性。不过,我会尝试通常几个简单的例子和这些例子之间的共性来介绍边界组件。

问题

场景1 我们曾经为一家公司开发了一个海军C4I平台(Military Naval C4I platform)。这个平台有一些可以重用的服务。比如,核心服务之一提供了标准的中央目标视图。平台上第一套工具使用了TIBCO Rendezvous消息设施。后来需要更换完全不同的技术(WSE 3.0 )。这两套工具都使用相同的业务逻辑,但是实现技术不同。

场景2 在另一个项目中(在工作流化模式中提到过),一家移动公司经常需要在一个处理订单的服务中引入新的应用和销售方案,比如朋友和亲情、晚间话费等。由于详细变动都是XML相关,因此这个服务接口是非常稳定的,但是业务逻辑却要为适应新方案而经常变动。 这是一个与场景1截然相反的场景;这里的接口与技术是不变的,而业务逻辑是变动的。

场景3 最后一个场景是许多项目中常见的一种情况。通常系统里会有多个服务。虽然每个服务处理各自不同的业务,但所有这些服务都要执行一些常见的任务,比如在处理请求之前要确认请求是经过验证的,保存审核条目等等。 在这个场景里,我们遇到了一个不是与单个服务直接相关但在各服务之间重复性却是最高的功能——因为即使一个服务是处理订单的,另一个服务是面向顾客的,其记录请求的代码都是基本一样的。 这些场景的共性是每个服务都涉及多个问题(业务逻辑、技术、记录等)。正如我们所见到的,所有这些问题都必须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变更而不依赖于其它的问题——我们需要实现这种灵活性。因为我们的问题是:

如何让服务、技术和其它交叉问题(比如安全、记录等)等业务方面的问题可以按自己的步调变更而不产生相互的依赖性? 最简单的(或许过分简单了)办法是不要做任何具体的变动。比如,直接把一部分逻辑当作Web服务。这对技术提供商的在线业务来说是很常见的,比如Microsoft (WCF)和 Sun (JAX-WS)提供的教程。然而,由于契约操作与业务逻辑实现直接纠缠在了一起,这给代码维护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比如,如果要支持场景1,用这种方法来替换技术可能就会非常困难。 我们可以通过在复制服务上替换新技术来解决前面的在当前服务中替换技术的问题,这种方法也叫“自我克隆(own and clone)”。不过这也会产生维护上的问题,因为你现在有了同一业务逻辑的多个复本,因此你得改动所有复本,并且这还解决不了场景3里要在多个服务上添加记录功能的问题。 如果什么也不做和克隆都行不通,那么我们可能要考虑分开解决各个问题。

解决方案

关注点分离(SoC)在面向对象的设计中是一个为人熟知的概念。其背后的基本原则是单一责任原则(The 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或简称为SRP。SRP认为要改变一个类只能有唯一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责任(responsibility)。我们可以在SOA中应用同一原则,把业务逻辑看作是一个责任,把其它的问题看作是另一个责任,这样我们就得到以下模式: 附加边界组件(Add Edge Component(s)),用以实现服务并提高灵活性、分离业务逻辑与其它问题(比如契约、协议、终端技术和其它交叉问题)。

正如图所示,添加边界组件的主要原因就是关注点分离。边界组件可以处理所有这些交叉问题以及其它非核心业务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负载平衡、格式转换和审计。这样,服务的业务逻辑就交给了另一个专门处理业务逻辑的组件。这种分离支持所有前面提到的场景,因为分离可以允许各个部件自由调整。比如,要支持一项新技术(场景1),只需要添加一个边界组件,但是业务逻辑并不需要更换。如果要改变业务逻辑的行为,就添加一个新的使用方案(场景2),而边界组件则不需要更换。

详解SOA五种基本架构模式

从某种意义来说,边界组件模式可以为SOA提供外观(fa?ade)、代理、和AOP模式。 我们还要看一下如何解决场景3中服务间的交叉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进一步扩展单一责任原则,并且注意边界组件实际上是一个组件,不能把它对应于整个类型的类。比如,你可以应用管道和过滤架构类型,把多个类/组件连接到一起,各个类/组件处理特定的问题,以此来创建传入或传出的流程。比如,图12即是一个边界组件的示例。该示例中,边界组件提供了一个验证过滤器来确保消息有正确的格式。然后是一个转换过滤器把外部契约格式转为内部格式。最后是一个路由过滤器,负责把消息发送到服务的正确组件。这些组件可以在各个服务中根据需求重用,并且能够自由地进行更改。

详解SOA五种基本架构模式

虽然从一开始就在边界组件和服务之间定义一个内部契约很有吸引力,但是实际上没有理由这么做,除非你必须支持多个外部契约(虽然实现与消费者一对一的契约非常麻烦——见PTP Integration反模式)。如果服务进展并且创建了新的契约版本,像场景1中像添加新技术,那么在需要支持外部老版本的契约时你可能需要添加内部契约。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SOA
    SOA
    +关注

    关注

    1

    文章

    268

    浏览量

    27216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SOA如何实现?

    在车载环境中,SOME/IP基本解决了SOC,但SORS呢?SOS呢?仅有SOC的SOA是没有灵魂的,是不完整,也不可能实现SOA的目标,故而,若认为SOA=SOME/IP的话,你真的低估了S
    发表于 04-11 10:01 52次阅读
    汽车电子电气<b class='flag-5'>架构</b><b class='flag-5'>SOA</b>如何实现?

    智能座舱的基本架构有哪些

    智能座舱是指通过集成信息技术,将智能化设备和系统应用于飞机座舱的一种新的航空技术发展趋势。其目的是提升航空安全、提高飞行效率、增强乘客体验、降低维护成本等。智能座舱的基本架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机载
    的头像 发表于 12-19 10:34 826次阅读

    javaweb三层架构和mvc架构

    JavaWeb三层架构和MVC架构是当前Web开发领域中常用的两种架构模式。 一、JavaWeb三层架构 JavaWeb三层架构是将一个We
    的头像 发表于 11-22 16:41 429次阅读

    任意模型都能蒸馏!华为诺亚提出异构模型的知识蒸馏方法

    相比于仅使用logits的蒸馏方法,同步使用模型中间层特征进行蒸馏的方法通常能取得更好的性能。然而在异构模型的情况下,由于不同架构模型对特征的不同学习偏好,它们的中间层特征往往具有较大的差异,直接将针对同架构模型涉及的蒸馏方法迁
    的头像 发表于 11-01 16:18 524次阅读
    任意模型都能蒸馏!华为诺亚提出异<b class='flag-5'>构模</b>型的知识蒸馏方法

    SpringCloud微服务架构:实现分布式系统的无缝协作

    在深入Spring Cloud之前,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微服务架构。微服务架构是一种软件架构模式,将一个应用程序拆分为一组小型、独立的服务。每个服务都有自己的数据库和业务逻辑,并可以独立部署和扩展。这种
    的头像 发表于 10-12 16:21 255次阅读
    SpringCloud微服务<b class='flag-5'>架构</b>:实现分布式系统的无缝协作

    通过高可用性强制实施精简的IT基础架构模

    电子发烧友网站提供《通过高可用性强制实施精简的IT基础架构模型.pdf》资料免费下载
    发表于 08-22 15:53 0次下载
    通过高可用性强制实施精简的IT基础<b class='flag-5'>架构模</b>型

    基于SOA架构的整车操作系统的变革

    SOA全称为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即面向服务的架构。1996年,SOA概念由Gartner提出,并率先在IT行业被应用推广。目前,SOA
    发表于 08-11 11:31 354次阅读
    基于<b class='flag-5'>SOA</b><b class='flag-5'>架构</b>的整车操作系统的变革

    浅谈多机房部署的灾备架构模式

    互联网常见的高可用手段。比如服务冗余部署、异步化设计、负载均衡、服务限流降级熔断、架构拆分、服务治理、分布式存储等等,今天主要是一起聊下,多机房部署的灾备架构模式,来确保服务的高可用。
    的头像 发表于 07-11 11:31 1242次阅读
    浅谈多机房部署的灾备<b class='flag-5'>架构模式</b>

    嵌入式软件最常见的架构模式

    嵌入式软件因为硬件资源限制,可能存在驱动与应用耦合的情况,但对于大型项目,资源充裕的情况下,复杂的业务逻辑、后续扩展维护的需要,必须采用分层和模块化思维,这种思想就是架构模式。一般分7种架构模式
    的头像 发表于 06-22 10:32 1769次阅读
    嵌入式软件最常见的<b class='flag-5'>架构模式</b>

    架构模式的基础知识

        作为软件工程师,为什么至少要学习基本的架构模式?     我相信有很多人回答了这个问题,但我会给你一些考虑的理由。     首先,如果您了解架构模式的基础知识,那么您就更容易遵循架构师的要求
    的头像 发表于 06-13 16:13 420次阅读
    <b class='flag-5'>架构模式</b>的基础知识

    嵌入式7种架构模式分析

      嵌入式软件因为硬件资源限制,可能存在驱动与应用耦合的情况,但对于大型项目,资源充裕的情况下,复杂的业务逻辑、后续扩展维护的需要,必须采用分层和模块化思维,这种思想就是架构模式。一般分7种架构模式
    的头像 发表于 06-13 15:31 2987次阅读
    嵌入式7种<b class='flag-5'>架构模式</b>分析

    智能制造系统的结构模式

    智能制造系统的结构模式可分为五层:   1. 感知层:通过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等智能装置采集物理信号和环境数据,实现对生产现场及设备的感知和数据采集。   2. 通信层:将采集的数据交由通讯组件进行传输,并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和传输,实现设备间的联动和物联网的连接。
    的头像 发表于 06-08 17:13 813次阅读

    自动驾驶领域的SOA软件架构设计应用分析

    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因具有基于标准、松耦合性、互操作性等优势,更加贴近智能网联化时代车载系统对软件架构的要求,从而被汽车行业广泛采用。
    发表于 06-08 09:44 594次阅读
    自动驾驶领域的<b class='flag-5'>SOA</b>软件<b class='flag-5'>架构</b>设计应用分析

    从分层架构到微服务架构介绍(三)

    **管道架构** (Pipeline Architecture),通常也被称为 **管道-过滤器架构** (Pipes and Filter Architecture),是最常用的架构模式之一
    的头像 发表于 05-10 16:58 386次阅读
    从分层<b class='flag-5'>架构</b>到微服务<b class='flag-5'>架构</b>介绍(三)

    从分层架构到微服务架构介绍(一)

    谈到软件系统设计的方法论,在代码层面,有我们熟悉的23种 **设计模式** (design pattern),对应到架构层面,则有所谓的 **架构模式** (architecture pattern
    的头像 发表于 05-10 16:55 801次阅读
    从分层<b class='flag-5'>架构</b>到微服务<b class='flag-5'>架构</b>介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