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RFID逐步取代条形码技术 并应用于移动计算、物联网、与碳足迹3大领域

e08F_cqwu023 2018-01-19 15:25 次阅读

无线射频辨识(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射频辨识技术,利用读取器(reader)读取贴附于物体上的标签(tag)上编码。每一个标签上的编码都是唯一的,因此可以有效辨识环境中的对象。RFID逐渐取代需接触读取的条形码(barcode)技术,成为辨识科技领域的主流,现今已广泛的应用在许多不同的领域中,例如:供应链管理、医疗照护、门禁监控等。

应用一——移动计算的应用

近场通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是由RFID以及无线网络互连技术的整合而成的新移动计算技术。将NFC功能嵌入于小型的移动设备,如手机、PDA、数字相机等。透过RFID非接触读取的特性,使用者可以简易地读取所需辨识的标签数据,比起传统的条形码更为便利。目前智能手机的主要厂商Nokia、Sony、和Philips等公司组成了名为NFCForum的业界团体,致力于推动NFC应用市场的普及化。M.Burden对于NFC的应用,提出了以下五种类型:

接触通过(Touchand Go):常应用在物流管理、门禁管理、门票检验等,当NFC设备通过装有读取器的闸口时即被读取。

接触支付(Touchand Pay):电子货币包即为一应用,将NFC设备接近有交易任务的读取器,即可完成交易。

接触连接(Touchand Connect):两个NFC通讯设备可以相互进行传输与交换资料

接触浏览(Touchand Explore):用户可将NFC设备接近贴附标签的文件或广告牌,进而获得关联的信息

下载接触(Loadand Touch):用户可以透过无线网络将数字认证下载作为检查,应用在门禁管理与身份验证上。

目前NFC技术已经在欧美国家被广泛地推广与应用,而中国也积极地参与其中,相信未来在移动服务上将带来更多的商机。同时,RFID技术的国际标准化组织EPCglobal,也正积极推动移动RFID的技术与标准,以及与NFC整合的相关研究。下图为Auto-ID实验室发表的一个移动服务研究案例。

在使用者的身上有一台整合型的PDA,嵌入具有RFID读取器、GPS定位机、与可收集温度的感测数据。当衣服上的体温传感器将过高的体温传到PDA后,驱使PDA上的读取器读取使用者身上的识别卡ID,透过WiFi通讯协议将识别的ID、定位信息、及体温传给后端的服务服务器。服务服务器可以依据传送来的讯息,在适当的时间启动使用者家里的空调,在使用者回家前即可调节室内的温度。

移动服务将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而RFID在这波热潮内将扮演重要的角色。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相关研究与应用推出,且普及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我们中国也不会在这波热潮中缺席,在官产学界,都已经积极的参与,以我们国内信息科技的雄厚实力,未来必定在全球RFID相关的移动计算上占有一席之地。

应用二——与碳足迹

温室气体排放量已成为企业排污量的重要指标,企业需要更高整合性的排放量计算和优化系统。当企业扩大的温室气体超出其内部营运,他们必须与供货商合作,并把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额外的优化指针,而产品的碳足迹就成为整个供应链的环境指标。

产品直接与间接产生的碳排放量,即是所谓的“碳足迹”。一般使用产品的生命周期评估来测量碳足迹,生命周期评估(life cycle as sessment,LCA)属于系统分析方法之一,其为『对产品系统自原物料的取得,到最终处置的生命周期中,投入和产出及潜在环境冲击之汇整与评估。”(source:ISO14040)在这所谓“产品系统”,不仅包括实体产品,亦包括服务系统。而需考虑之环境冲击包括资源使用、人体健康及生态影响等。

EPCglobal网络

产品电子码(Electronic Product Code,EPC)是EPCglobal网络架构中的RFID标签辨识码,用来辨识不同型态对象所发展的编码规范,例如:产品、栈板、货柜等。EPC讯息服务(EPC Information Services,EPCIS)提供储存、查询和撷取EPC标签相关产品信息所需的服务。EPC搜寻服务(EPC Discovery Services,EPCDS)用来找出EPCIS中特定EPC码的相关信息。

EPCglobal网络不只使用于全球运筹的供应链管理与产品追踪,也可用来记录及追踪产品的碳排放量。

EPCglobal网络支持的效益

因为产品在不同情况下,会产生出不同的碳足迹,EPC网络在计算动态的碳足迹上有三个重要影响:提供企业在它们的程序中有更高的能见度,使他们了解哪些潜在的因素,使其产品的碳足迹变化;让企业能够实时做决策,降低运作成本、改善操作环境;提供消费者更多的信息。消费者可以参考产品碳足迹,发挥其市场力量。

应用EPC网络之碳足迹追踪

我们使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EPC网络使用于整个供应链中碳排放量的动态追踪,如下所示:

简易供应链——当制造商从供货商取得附有EPC标签的组件,此时组件已透过供货商的环境管理信息系统(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EMIS)计算出目前碳足迹总量,制造商再将其碳足迹量记录于自己的EPCIS中。制造商也透过自己的EMIS计算其产品制造过程中排放的碳总量。同时,制造商会发布一个EPC聚合事件(aggregation event)将产品碳足迹聚集。

此阶段相同的产品可能因为不同的供货商已有不同的碳足迹量。当制造商生产完成后,产品运送至配送中心,考虑不同运输的类型、燃料使用等,我们可以计算运输过程中所造成的碳排放量。当货物离开配送中心,同样可以计算出产品储存时间及相对应的碳排放量,包括冷冻仓库的货物等。当产品运送到不同的零售商,可能产出不同的碳足迹,例如:不同的运输距离和不同的冷却时间等。配送及销售过程的碳足迹也将分别被记录于配送中心与零售商的EPCIS。

最后,当消费者要追踪一个产品的碳足迹时,可以透过EPCDS查询该产品在整个供应链中各个碳排放量纪录之EPCIS地址,再继而查询该产品的碳总排放量。

节能减碳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全球竞争策略,EPCglobal网络运用在企业绿化中,可提供一致性的数据格式与标准化的信息交换平台,扮演着重责大任。此科技应用的效益,有助于多方面降低碳排放量;许多企业开始了解,投入节能减碳的花费并非造成成本支出的增加,而是可以节省更大的成本。

应用三——物联网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近年信息产业一个热门的议题,其特性是将各种具装置感测设备的物品,例如:RFID、环境传感器、GPS等,利用网络结合让所有物体与网络连接在一起,给予物体「智能」,实现人与物品、物品与物品间的沟通,进而方便物品识别和管理,使物品生命周期的各过程更透明化,实现物品可自动识别与信息互联共享。由图一可知物联网可广泛应用于多元的应用领域,遍及家居、能源、生产、城市、金融、零售、交通产业等。

RFID逐步取代条形码技术 并应用于移动计算、物联网、与碳足迹3大领域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

RFID技术是物联网中重要的关键技术之一。RFID技术的国际标准化组织EPCglobal所规范的电子产品码(Electronic Product Code,EPC)与相关信息系统标准,使物联网中实体对象移动过程可透过EPC统一识别,于EPCglobal网络中相互分享数据,达到追踪与追溯、环境监控、仓储管理、资产管理、等,进而达到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下方图片为一个数字家庭的物联网应用,透过感测装置识别出故障的冰箱,并将故障讯息传送至远程的服务服务器,让维修人员可以自动到住户家里进行冰箱维修的工作。未来,物联网的应用将与智能电网(smart grid)、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等重要的新兴科技结合,而RFID技术将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物联网于数字家庭的应用

在前面,我们提到利用RFID结合体温感测数据的空调启动服务,即可延伸至物联网于智能电网的应用。因为透过立即寻址的感测人的位置,计算回到家中的时间,可以调整在最合宜的时间启动空调调节室内的温度,达到节约能源的效果。

RFID技术于物联网的应用促进全球供应链中商品和服务的交换,但当数据在网络中相互传递就可能产生安全性和隐私权问题。例如:在以RFID电子标签当作身分识别卡或电子货币包时,不肖人士只要透过读取器就能随意的读取到电子标签内所有的数据,严重侵犯个人的隐私权。所以,在享受物联网的益处时,对于信息安全的保障也是相当的重要。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RFID
    +关注

    关注

    383

    文章

    5777

    浏览量

    234506
  • 物联网
    +关注

    关注

    2865

    文章

    41524

    浏览量

    358057
  • 门禁
    +关注

    关注

    1

    文章

    159

    浏览量

    29409
  • 移动计算
    +关注

    关注

    0

    文章

    27

    浏览量

    10271

原文标题:在这三大应用领域RFID锋芒毕露,逐步取代条形码技术

文章出处:【微信号:cqwu023,微信公众号:重庆物联网】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案例:使用Labview形态学处理函数,来截取图中条形码的图像,读出条形码的数值

    FillHole操作,填充一些条形码上空洞3、去除颗粒,去除图像上多余的部分,由于条形码部分比其他部分偏亮,所以经过二值化处理后,能够分离条形码和背景图。调整腐蚀粒子数来去除图像中的粒
    发表于 08-15 10:00

    医用耗材应用RF/条形码管理技术

    RF/条形码技术是在计算机的应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在高值医用耗材使用后管理系统中,应用条码技术作为管理的手段,实现临床
    发表于 12-03 16:19

    一文知道RFID标签和条形码的区别

    RFID 标签更可往小型化与多样形态发展,以应用于不同产品。4、安全性由于 RFID 承载的是电子式信息,其数据内容可经由加密技术保护,使其内容不易被伪造及变造,而
    发表于 10-21 08:37

    条形码自动识别技术

    条形码自动识别技术 1 概论 2条形码编译原理 3数据通信技术 4计算机技术 5光电扫描仪 ...........
    发表于 09-15 16:45 69次下载

    条形码的识别原理

    条形码的识别原理 条形码概述条形码是由美国的N.T.Woodland在1949年首先提出的.近
    发表于 10-30 22:32 6095次阅读

    条形码的工作原理

    条形码的工作原理 条形码是由宽度不同、反射率不同的条(黑条)和空(白条),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码制)编制成的. 由于白色
    发表于 10-30 22:34 1.5w次阅读

    条形码阅读电路

    条形码阅读电路
    发表于 02-13 12:20 929次阅读
    <b class='flag-5'>条形码</b>阅读电路

    MIT开发兼具条形码RFID优点的新识别卷标技术

    MIT开发兼具条形码RFID优点的新识别卷标技术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识别卷标,号称集合了条形码的安全性以及RFID
    发表于 08-03 08:02 541次阅读

    RFID ≠ 智能条形码

    RFID技术经常被拿来与条码二维码比较,甚至有人称RFID技术为“智能化的条形码”,但这样的比喻掩盖了R
    发表于 05-04 15:40 761次阅读

    条形码扫描枪原理

    说到条形码估计很多人不是很熟悉,但二维码则是众所周知的事。其实在生活中条形码也十分常见,只不过我们平时较少注意到而已。条形码最早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后逐渐发展成为一套完善的物品标识系统,并广泛
    的头像 发表于 06-07 12:56 3.1w次阅读

    条形码RFID具备怎样的优缺点

    RFID条形码一样都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但RFID是无线电波技术,而条形码则是光学
    发表于 11-12 17:09 6406次阅读
    <b class='flag-5'>条形码</b>与<b class='flag-5'>RFID</b>具备怎样的优缺点

    条形码换成RFID有哪一些好处

    RFID扫描所需的员工大约是条形码扫描的一半。
    发表于 12-02 16:41 725次阅读

    工业RFID应用之基础篇(六):相较于条形码、二维码,RFID技术的优势在哪里?

    了物联网中。 条形码、二维码和rfid技术更是将非智能产品也加入到物联网中,使得万物互联,智能世界得以实现。
    发表于 05-27 15:31 2058次阅读
    工业<b class='flag-5'>RFID</b>应用之基础篇(六):相较于<b class='flag-5'>条形码</b>、二维码,<b class='flag-5'>RFID</b><b class='flag-5'>技术</b>的优势在哪里?

    RFID条形码的区别是什么

    条形码是将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排列,用以表达一组信息的图形标识符。常见的条形码是由反射率相差很大的黑条(简称条)和白条(简称空)排成的平行线图案。
    发表于 06-01 11:18 8844次阅读

    RFID条形码之争,谁将称王?

    如果生活中失去了条形码RFID标签,我们的生活会变成怎样?
    发表于 08-11 15:38 1059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