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一文读懂外壳EMC屏蔽技术

传感器技术 来源:未知 作者:佚名 2017-12-04 09:16 次阅读

1、屏蔽的商业必要性

笔者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一个项目在计划阶段就要考虑屏蔽问题,这样花费在屏蔽措施上的成本才会最低。

若等到问题暴露出来再去查漏补缺,往往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屏蔽措施往往带来费用和仪器重量的增加,若能以其他EMC方式加以解决,就尽量减少屏蔽。(言下之意屏蔽是最后一招)

对于PCB应注意以下两点:

1、使导线及元器件尽量靠近一块大的金属板(这个金属板不是指屏蔽体)

2、使电气部件及线路尽量靠近地层(减少层间信号的电磁干扰、地层可以吸收部分干扰 )这样,即使是需要加屏蔽,也可以降低对屏蔽效能(SE shiedling effectiveness)的需求。

2、屏蔽的概念

屏蔽相当于一个滤波器,放置于电磁波的传播路径上,对其中的一部分频段形成高阻抗。阻抗比越大,屏蔽效能越好。

对于一般金属,0.5mm的厚度就能对1MHz的电磁波产生较好的屏蔽效果,对100MHz能有非常好的屏蔽效果,问题在于薄层金属屏蔽对1MHz以下或孔隙来说,屏蔽效果就不行了,本文重点介绍这方面。

3、大的间距、矩形屏蔽会更好

(1) 电路之间、屏蔽之间更大的间距能够减少相互干扰;

(2) 矩形(或不规则)的屏蔽外形,能够尽量避免频率共振;正方形的外壳往往容易引起共振;

但总的来说,电路板一般位于屏蔽体内,其元器件、线路等都会改变预期的共振频率点,所以不必太操心。

4、趋肤效应

趋肤深度

工程上定义从表面到电流密度下降到表面电流密度的0.368(即1/e)的厚度为趋肤深度或穿透深度Δ:

式中:

μ-导线材料的磁导率;

γ=1/ρ-材料的电导率;

k-材料电导率(或电阻率)温度系数;

上图:不同频率下三种金属的趋肤效应深度(频率越高,深度越浅,越趋肤);趋肤效应以传导的角度看,是希望趋肤深度深的,那表示导线的利用率高;但是对于屏蔽,是希望趋肤深度浅的,这样就能以较薄的金属屏蔽更多的电磁频段;50Hz的趋肤深度5~15mm,很难屏蔽……

用于屏蔽的金属应有良好的导电及导磁性能,厚度根据干扰的最低频率所产生的趋肤深度来定。一般1mm的低碳钢板或者1μm的镀锌层就能满足一般的应用。(这也是实际中常看到机箱壁上镀锌的原因)

5、孔隙

如果屏蔽体的整个壳体是无缝无孔的,那么对于30MHz的电磁波来说,要达到100dB的衰减效果不是难事。问题就在于他们不是无缝无孔的:

在一个完美的屏蔽壳体上开一个洞,相当于构成一个半波共振缝隙天线,屏蔽效能SE与孔的最大尺寸d、电磁波波长λ关系如下:

那么对于之前提到的30MHz,波长10m,假设有一个USB口(孔径对角线尺寸10mm),换算下来SE为54dB,d越大,SE越小。

我们常用到的电磁波频段:

我们在常规应用中制造出的干扰及谐波频段:

孔隙、平率与屏蔽效能的大致关系:

要达到40dB的SE,通常需要用导体垫圈、弹簧夹指来进行密封,注意内部元件与屏蔽罩的间距、数据总线与开孔和缝隙之间的距离。

还要注意,当屏蔽体中有电流,且电流的前进方向上有孔缝挡路,迫使电流绕行时,将引起孔缝类似天线而发射磁场,通过孔缝变化的电压产生磁场。

6、低频磁场的屏蔽

采用高磁导率的合金材料(如非晶合金、坡莫合金),按一定规格制成屏蔽罩,可大幅度减小磁场影响。

7、截至波导

8、垫圈

采用良导体,用于填缝,能承受一定的挤压变形,抗腐蚀、经久耐用.

9、可视组件的屏蔽

10、通风孔的屏蔽

将通风孔做成两种形式:

(1)金属网格(类似蜂窝铝板)

(2) (截至)波导

11、用喷漆或电镀的塑料

因为开模塑料美观轻便,所以时常使用,对这种情况,一般在塑料杯面喷涂导电材料,因为导电层厚度不可能太厚(微米级),实际效果不怎么样。

对于二类电器(class II),还可能增加静电放电(ESD)的可能性。

二类电器:这类电器采用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没有接地要求。

12、非金属屏蔽

如碳纤维或导电聚合物(导电塑料),但是无论如何其SE都不及金属的好。

13、屏蔽罩的安装

14、板级屏蔽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emc
    emc
    +关注

    关注

    162

    文章

    3593

    浏览量

    180835
  • 趋肤效应
    +关注

    关注

    0

    文章

    17

    浏览量

    9797
  • 屏蔽
    +关注

    关注

    1

    文章

    88

    浏览量

    18638

原文标题:外壳EMC屏蔽技术

文章出处:【微信号:WW_CGQJS,微信公众号:传感器技术】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EMC难不难做?带你读懂EMC 详谈EMC

    读懂EMC:详谈EMC
    的头像 发表于 07-31 11:23 1519次阅读
    <b class='flag-5'>EMC</b>难不难做?带你<b class='flag-5'>读懂</b><b class='flag-5'>EMC</b> 详谈<b class='flag-5'>EMC</b>

    详解PCB层叠EMC知识

    PCB层叠是决定产品EMC性能的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层叠可以非常有效地减少来自PCB环路的辐射(差模发射),以及连接到板上的电缆的辐射(共模发射)。另方面,个不好的层叠可以大大增加
    发表于 11-02 09:20

    读懂接口模块的组合应用有哪些?

    读懂接口模块的组合应用有哪些?
    发表于 05-17 07:15

    读懂如何去优化AC耦合电容?

    读懂如何去优化AC耦合电容?
    发表于 06-08 07:04

    读懂无线充电技术

    读懂无线充电技术(附方...
    发表于 09-14 06:00

    读懂什么是NEC协议

    读懂什么是NEC协议?
    发表于 10-15 09:22

    读懂中断方式和轮询操作有什么区别吗

    读懂中断方式和轮询操作有什么区别吗?
    发表于 12-10 06:00

    读懂传感器的原理与结构

    读懂传感器传感器在原理与结构上千差万别,如何根据具体的测量目的、测量对象以及测量环境合理地选用传感器,是在进行某个量的测量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当传感器确定之后,与之相配套的测量方法和测量设备也就
    发表于 01-13 07:08

    EMC屏蔽技术的机理和分类

    EMC屏蔽技术的机理和分类 本文结合电磁兼容和屏蔽技术的基础知识,阐述了EMC
    发表于 02-22 14:33 29次下载

    浅析外壳EMC屏蔽技术

    首先提出一个重要概念:一个项目在计划阶段就要考虑屏蔽问题,这样花费在屏蔽措施上的成本才会最低,若等到问题暴露出来再去查漏补缺,往往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的头像 发表于 11-02 14:25 5985次阅读

    EMC屏蔽设计原则

    EMC屏蔽设计
    的头像 发表于 08-14 15:50 5436次阅读
    <b class='flag-5'>EMC</b><b class='flag-5'>屏蔽</b>设计原则

    基于外壳EMC的十四大屏蔽技术解析

    一个项目在计划阶段就要考虑屏蔽问题,这样花费在屏蔽措施上的成本才会最低。 若等到问题暴露出来再去查漏补缺,往往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屏蔽措施往往带来费用和仪器重量的增加,若能以其他
    发表于 03-03 16:18 3859次阅读

    关于外壳EMC屏蔽技术分享

    孔隙如果屏蔽体的整个壳体是无缝无孔的,那么对于30MHz的电磁波来说,要达到100dB的衰减效果不是难事。
    发表于 05-10 09:33 813次阅读
    关于<b class='flag-5'>外壳</b><b class='flag-5'>EMC</b>的<b class='flag-5'>屏蔽</b><b class='flag-5'>技术</b>分享

    EMC怎么做?读懂EMC:详谈EMC(二)

    读懂EMC:详谈EMC
    的头像 发表于 08-01 10:47 1134次阅读
    <b class='flag-5'>EMC</b>怎么做?<b class='flag-5'>读懂</b><b class='flag-5'>EMC</b>:详谈<b class='flag-5'>EMC</b>(二)

    确定电容额定电压:如何读懂电容外壳上的“密码”?

    确定电容额定电压:如何读懂电容外壳上的“密码”?
    的头像 发表于 11-23 09:09 214次阅读
    确定电容额定电压:如何<b class='flag-5'>读懂</b>电容<b class='flag-5'>外壳</b>上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