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吴汉明院士院士:芯片产能过剩是忽悠,中国还缺8个中芯国际

电子工程师 来源:数码密探 作者:数码密探 2021-05-29 10:40 次阅读

在全球芯片缺货潮的影响下,半导体领域的头部企业都持续进行扩产。尽管如此,消费电子、汽车等细分市场仍呈现芯片供不应求的状态。

产能过剩是忽悠随着台积电、中芯国际等厂商不断扩产的消息传出,“芯片产能过剩”的说法开始在业界出现。在5月25日举办的2021数博会上,工程院院士吴汉明亲自对这一说法进行了反驳。吴汉明院士直接指出,中国芯片产能过剩的说法纯属忽悠人。而且,目前芯片的产能非但没有过剩,反而面临严重短缺。所谓“芯片荒”,指的便是芯片产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增长。

以汽车芯片为例,从去年11月至今,无论是传统车企亦或是造车新势力们,都不同程度的经历了减产、停产的危机。5月18日,丰田关停了在日本的两家汽车厂;5月23日有媒体报道,国内的造车新势力蔚来将再次在本月底停产4天,而在今年3月下旬,蔚来已经因为芯片短缺经历过一波停产。

行业内的种种消息都表明,芯片的产能仍需大大提升。还缺8个中芯国际在3月份举办的SEMICON China开幕上,吴汉明院士就曾表达过类似观点。他表示,如果国内的芯片厂商不加速发展,未来国内芯片产能与先进国家相比,将扩大到至少8个中芯国际的产能。按照吴汉明院士的说法,国内半导体产业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主要面临新材料、工艺制程等方面的挑战。对此,国内企业可以从特色工艺、先进封装等方面入手,尽快实现弯道超车。

后摩尔定律时代,芯片生产的工艺制程已经逐渐逼近物理极限,纵然是如台积电这样的国际巨头,也在不断开发新材料,以突破摩尔定律的限制。因此,对于中芯国际等厂商来说,完全可以把握新材料赛道的机遇,进一步提升芯片产品性能。

而在先进工艺制程方面,国内产业界在光刻机等核心设备方面一直受制于人。吴汉明院士指出,国内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在芯片封装领域的优势,通过先进的封装工艺提高性能表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工艺制程的落后。

写在最后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国内产学研界的共同努力。全球缺芯潮对国内芯片产业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以中芯国际为代表的国内厂商定能抓住机遇,实现崛起。

编辑:jq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芯片
    +关注

    关注

    446

    文章

    47705

    浏览量

    408853
  • 半导体
    +关注

    关注

    327

    文章

    24431

    浏览量

    201842

原文标题:院士表态:芯片产能过剩是忽悠,中国还缺8个中芯国际

文章出处:【微信号:AMTBBS,微信公众号:世界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院士称全球芯片产业格局即将重构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大会上对RISC-V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RISC-V正进入应用爆发期,成为芯片指令集架构的第三极,为全球芯片产业格局的重构带来了重大机遇。
    的头像 发表于 03-14 15:41 4974次阅读

    93岁上将院士最新论文:三十年不断发展的MEMS惯性传感器(推荐)

      本文来自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丁衡高最新署名撰写论文,发表于2023年,丁衡高院士是我国仅有的两位同时身兼两大头衔的“上将院士
    的头像 发表于 02-02 16:17 233次阅读
    93岁上将<b class='flag-5'>院士</b>最新论文:三十年不断发展的MEMS惯性传感器(推荐)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刘胜,是国内芯片封装技术的引领者

          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揭晓,武汉地区新增5名院士。其中,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刘胜教授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的头像 发表于 12-12 17:33 327次阅读
    当选<b class='flag-5'>中国</b>科学院<b class='flag-5'>院士</b>的刘胜,是国内<b class='flag-5'>芯片</b>封装技术的引领者

    新增133位院士!多位从事传感器领域研究

    来源: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传感器专家网,谢谢 编辑:感知芯视界 Link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分别公布了 2023 年
    的头像 发表于 11-24 09:24 298次阅读

    中芯国际:地缘政治或将引发全球芯片产能过剩

    中芯国际高层管理人员在11月10日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第三季度手机销售行情对整个行业产生的影响比较平稳,但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导致目前全球半导体生产能力严重过剩
    的头像 发表于 11-10 11:53 695次阅读

    中国仅有的两位院士上将,他最早倡导国家发展MEMS等微纳技术!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行最高军衔,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是中国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而同时身兼两大头衔的“上
    的头像 发表于 11-10 08:36 369次阅读
    <b class='flag-5'>中国</b>仅有的两位<b class='flag-5'>院士</b>上将,他最早倡导国家发展MEMS等微纳技术!

    多位传感器专家入选2023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

    8月31日,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分别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对两院院士新一轮增选有效候选人进行公示。 中国科学院、
    的头像 发表于 09-04 16:05 1986次阅读
    多位传感器专家入选2023<b class='flag-5'>中国</b>科学院/工程院<b class='flag-5'>院士</b>增选候选人名单!

    RISC-V 的未来在中国

    2023 年 RISC-V 中国峰会上,倪光南院士表示,“RISC-V 的未来在中国,而中国半导体芯片产业也需要 RISC-V,开源的 RI
    发表于 08-26 14:16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赴深开鸿走访交流

    6月29日,继在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福州交流后, 中国工程院院士、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 陈清泉来到深开鸿走访参观,深入了解深开鸿基于开源鸿蒙创新研发的产品技术能力、行业应用成果
    的头像 发表于 06-29 20:50 318次阅读
    <b class='flag-5'>中国</b>工程院<b class='flag-5'>院士</b>陈清泉赴深开鸿走访交流

    重温,25年前王大珩院士对国产仪器的建议

    来源:《科学中国人》“院士讲坛”栏目 ,谢谢 想吃红烧肉,要从养猪做起。 编辑:感知芯视界 1997年12月《科学中国人》“院士讲坛”栏目中刊登了
    的头像 发表于 06-29 09:37 212次阅读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钟志华一行调研四维图新旗下杰发科技

    · · · · · · · · · · 近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钟志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善林、合肥工业大学校长、教授郑磊等中国工程院、
    的头像 发表于 06-28 17:20 445次阅读
    <b class='flag-5'>中国</b>工程院副院长、<b class='flag-5'>院士</b>钟志华一行调研四维图新旗下杰发科技

    中国科学院王恩哥院士到通友考察指导

    5月20日,一个充满爱意的日子,通友迎来了学术界重量级嘉宾——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北京大学校长、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院士考察指导。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秘书长、尼轩电子董事长付莹研究员,昆山工研院
    的头像 发表于 06-01 13:37 405次阅读

    褚君浩院士:智能时代红外技术怎么玩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谢谢 褚君浩院士中国自主培养的首位红外物理博士,风云四号卫星、嫦娥三号月球车光谱仪、祝融号火星车的幕后英雄。 编辑:感知芯视界 红外测温眼镜、与运动员切磋的发球机器人
    的头像 发表于 05-31 15:34 287次阅读

    倪光南院士:RISC-V是中国最受欢迎CPU架构,不受垄断制约

    采用RISC-V架构的100亿颗处理器,已有一半来自中国,这标志着中国RISC-V生态已初步形成。中国机构和开发者在RISC-V技术、应用及体系融合方面作出巨大贡献,得到了RISC-
    发表于 05-28 08:45

    褚君浩院士:传感器,让我们的敏感神经更敏感

    自然科学奖三次、部委级自然科学奖或科技进步奖12次。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智能时代,传感器无处不在。传感器与计算机、通信被称为信息系统的三大支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以及是否处在国际战略竞争制高点的一
    的头像 发表于 05-11 10:13 287次阅读
    褚君浩<b class='flag-5'>院士</b>:传感器,让我们的敏感神经更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