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区榜单即将迎来第五届

hl5C_deeptechch 来源:DeepTech深科技 作者:DeepTech深科技 2021-04-18 09:28 次阅读

“科学研究的进展及其日益扩充的领域将唤起我们的希望。”这句话似乎格外适合刚刚过去的一年。

面对疫情之下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强化科技力量已成为每个人心中殷切的愿景。也正是在这种众人悬悬而望的期盼下,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磨砺以须,倍道而进,一幅波澜壮阔的的科技画卷正在世人面前缓缓展开。

在这种“危”与“机”并存的情况下,青年人勇立潮头,劈波斩浪,他们在生物医疗、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区块链新能源等新兴技术领域探索着每一片人类未知的土地。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作为在国家科技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正在以其卓越的创新能力为科技房屋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国家之所重者,人才也。”挖掘与培育深稽博考、潜精研思的优秀学者是国家和人民长期以来的迫切需要。 2017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联手 DeepTech 开创全新“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中国区榜单(Innovators Under 35 China,TR35 China)。至 2021 年,“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中国区榜单已成功举办四届并寻觅到 140 名杰出的科技人物,发掘了百余项世界级突破性研究成果,获得了业界和科学界的广泛认可。这份榜单不仅将汇集中国最有潜力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科技青年,更将展现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与商业趋势。

2021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中国区榜单即将迎来第五届,在此,我们欢迎 35 岁以下的中国青年科学家、科研工作者、科技创业者报名参选。同时,也向社会各界征集候选人提名,希望您与我们一起来为青年成长铺路搭桥,共同努力推动中国科技创新。 本次榜单评选获得了来自国内外各个专业领域的权威人士的支持,截至目前,已确认 42 位全球重量级的专家评委,具体名单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AIMBE Fellow),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主任委员。 李兰娟院士是著名的传染病学专家,主要从事肝衰竭与人工肝、感染微生态以及新发突发传染病方面的研究。主编出版了我国首部《人工肝脏》、《感染微生态学》和教育部规划教材《传染病学》等专著近 40 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 项,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创新争先奖章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荣誉。

陈十一,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教育基金会联合理事长、深圳市政协常委。 曾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工学院院长,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机械工程系系主任、讲席教授。陈十一是 2017 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获得者,国际著名的流体力学家和湍流理论家。领导了一系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创新群体项目、973 计划项目、工信部重大专项等。

吴朝晖,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IEEE Fellow、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国家现代服务业领域总体专家组组长,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曾任 973 计划项目首席、863 计划信息领域专家等。 吴朝晖校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他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员、浙江省特级专家以及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研究成果入选 2016 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林忠钦,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获评长江学者成就奖、何梁何利创新奖等。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73 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学科评议组机械工程学科召集人、教育部科技委先进制造学部主任、科技部“973 计划”制造与工程科学领域咨询组组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制造业质量品牌组”组长等。

施一公教授于 1989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5 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学位,1998 - 2008 年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Warner-Lambert / Parke-Davis 讲席教授。2008 年全职回清华大学,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2018 年任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教授主要运用生化和生物物理的手段研究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系统阐述了哺乳动物、果蝇、线虫三种模式动物细胞凋亡蛋白酶激活、抑制、再激活、及调控的分子机理。

陈忠伟教授,现任 Waterloo 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和纳米技术工程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应用纳米材料与清洁能源实验室主任,电化学能源中心主任。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首席科学(Canada Research Chair, Tier 1),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IAOEES)副主席。陈忠伟院士也是知名期刊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副主编,及多个其它国际期刊的编委, 加拿大,美国和中国等国家自然科学与技术等重要基金评委。

陈忠伟教授主要从事燃料电池、锌-空电池, 锌-锂液流电池,锂硫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先进纳米电极材料和系统的研究开发。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360 余篇,被引用近 32, 000 多次,H 因子达 89,另外,编著书 3 部,章节 11 章,申请 / 授权美国和国际专利 60 余项,在美国和加拿大启动多家高科技公司。陈忠伟曾获 2016 年度加拿大最高国家科技奖“E.W.R. Steacie Memorial Fellowship”,2017 年度当选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并获得由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颁发的卢瑟福纪念奖章“Rutherford memorial medal”以奖励其在先进电池材料,燃料电池以及超级电容器等科学研究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2018、2019 和 2020 年,陈忠伟被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评选为“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Researchers,HCR)“。2019 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包信和教授为物理化学家、理学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和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HonFRSC)。1987 年获得复旦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2017 年 6 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主要从事能源高效转化相关的表面科学和催化化学基础研究,以及新型催化过程和新催化剂研制和开发工作。在天然气(甲烷)直接转化制高值化学品和煤基合成气直接制低碳烯烃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包信和教授担任 J. of Energy Chemistry 期刊(Elsevier)共同主编,《中国科学》、《国家科学评论(NSR)》,以及 Angew. Chem. Int-Ed、Energy & Env. Sci. 、Surf. Sci. Report、Chemical Sci. 和 ChemCatChem 等学术期刊编委和顾问编委。曾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周光召基金会基础科学奖、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获德国化学工程和生物技术协会(DECHMA)和德国催化协会催化成就奖(Alwin Mittasch Prize 2017),和 2018 年度陈嘉庚化学科学奖。

John A. Rogers 教授于 1989 年在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获得化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92 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和化学硕士学位,1995 年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1995 年至 1997 年间,在哈佛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他曾先后于贝尔实验室(1997-2002)和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2003-2016)开展研究,随后进入美国西北大学担任 Louis Simpson and Kimberly Querrey 教授、Querrey Simpson 生物电子研究院院长。 他发表了 750 多篇论文,是 100 多项专利的共同发明人,并且与他人共同创立了多家成功的技术公司。他的研究获得了许多奖项的认可,包括 MIT TR100(2001 年)、麦克阿瑟奖(2009 年)、麻省理工学院莱梅尔逊奖(2011 年)、《史密森尼》杂志“美国天才奖”(2013 年)、美国材料学会奖章(2018 年)、富兰克林协会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2019 年)。他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高文教授,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博雅讲席教授、院长,鹏城实验室主任,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AVS)工作组组长,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美国计算机协会会士(ACM Fellow)。主要从事人工智能应用和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虚拟现实方面的研究。

Peter Norvig 是谷歌研究部主任,他曾担任谷歌核心搜索算法小组总监和 NASA Ames 研究中心的计算科学部主任,同时也是 NASA 的高级计算机科学家,于 2001 年获得了 NASA 杰出成就奖。他于 1986 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曾在南加州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2006 年获得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杰出校友奖。 他的著作包括《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该书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主要教科书),《人工智能编程范式:Common Lisp案例研究》(Paradigms of AI Programming: Case Studies in Common Lisp),《Verbmobil :一个面对面对话的翻译系统》(Verbmobil: A Translation System for Face-to-Face Dialog)。他是美国人工智能协会(AAAI)会士、国际计算机协会(ACM)会士、加州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史维教授是香港科技大学校长,亦是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系讲座教授。在 2010 年 8 月加入科大出任首席副校长前,史教授是美国密歇根大学 Clarence L. “Kelly”Johnson 讲座教授及航天工程学系系主任。 史教授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取得航天工程学博士学位。他曾撰写及共同撰写五本书,以及多份期刊和会议文章,内容遍及计算和建模技术,涵盖流体力学和相关的设计优化问题、生物及低雷诺数空气动力学、能量和推进力,以及与航空和太空飞行器相关等广泛主题。他是多个由美国政府和不同行业资助的跨机构研究项目的首席研究员,负责研究未来的太空运输、仿生飞行及计算航空科学。 史教授是美国航天及宇航学会(AIAA)及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院士,并曾获得多个研究和专业贡献奖项,包括 2003 年美国航天及宇航学会 Pendray 航天文献奖、2005 年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热能转换纪念奖及 2009 年工程师委员会(加州 Sherman Oaks 分会)杰出教育家奖等。

潘建伟院士长期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研究,对多光子纠缠干涉度量、量子通信等研究有创新性贡献,是该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 潘建伟院士有关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并同伦琴发现 X 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影响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杂志选为“百年物理学 21 篇经典论文”。其研究成果曾 3 次入选英国《自然》杂志评选的年度重大科学事件、7 次入选英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6 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12 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滕锦光教授于 2019 年 7 月 1 日出任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校长。执掌理大前,滕教授为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滕教授是一位结构工程学者,他的学术成就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滕教授于 2017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也分别于 2013 年与 2015 年当选为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及爱丁堡皇家学会通讯院士。 滕锦光教授为复合材料-混凝土界面和复合材料约束混凝土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建立了复合材料加固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并开拓了复合材料 - 混凝土 - 钢等新型组合结构的研究,大量成果被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设计规范或指南采用。

崔屹教授现为美国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终身教授,世界著名的材料科学家,现任知名科学期刊《纳米快讯》副主编,美国湾区光伏联盟共同主任和电池 500 联盟共同主任。崔教授从事纳米、新材料、新能源、环境保护和生物科学的研究。他发表的科技论文的被引用指数 H-index(Google)高达 200。 2014 年, 他被路透社评为世界排名第一的材料科学家。他的三项不同的技术 (2016 新型冷却布料,2014 新型热电池, 2010 纳米电击杀菌)分别三次被《科学美国人》评为“十大改变世界的技术”。2017 年他被授予美国 Blavatnik 国家奖, 2018 年入选电化学学会会士,2016 年入选美国材料学会会士,2015 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04 年被评为世界顶尖青年发明家奖。崔屹教授目前在美国申请超过 50 项专利。2008 年崔教授在美国硅谷创建 Amprius(安普瑞斯)公司,生产出全世界能量密度最高的锂电池,在消费电子无人机和电动汽车上有广泛应用。2015 年,崔教授与美国前能源部长、1997 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朱棣文教授(现为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在硅谷共同创建了 4C Air 公司,将他们合作发明的突破性技术产业化,致力于洁净空气的过滤,用于 PM2.5 和新冠病毒等颗粒物的净化。2017 年,崔教授创建了 EEnotech 科技控股公司,将他的其它多项技术产业化。

邵阳教授主要从事表面科学、催化与电催化、电化学储能材料等相关方向的研究,在能量转化与存储、电催化用纳米功能材料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1987 年 9 月,邵阳考入北京工业大学原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1992 年 7 月毕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后于密歇根理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2002 年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任教。2018 年 2 月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1 年担任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杂志顾问委员、2012 年担任 ChemElectroChem 顾问委员、2014 年担任 Journal ofPhysical Chemistry 顾问委员、2015 年担任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7 年 9 月北京化工大学客座教授。

邵阳院士在 Science、Nature Energy、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Materials、Nature Chemistry 等期刊发表论文超过 370 篇,总被引超 3W,连续两年(2015 和 2016 年)进入汤姆森路透社高被引名单,并于 2011 年担任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杂志顾问委员,于 2012 年担任 ChemElectroChem 顾问委员,于 2014 年担任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顾问委员,于 2015 年担任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编辑。

Kam W. Leong 教授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化学工程博士学位,于 1986 年加入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2006 年加入杜克大学。2014 年,他加入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研究非病毒基因编辑、口服生物制剂、生物材料介导的炎症调节和基于 iPSC 的单芯片组织。梁教授已发表 400 余篇经同行评审的研究手稿,引用量超过 52,000 次,H 指数为 120,拥有 60 多项已授权专利。他的研究曾获得生物材料协会克莱姆森奖和 CAB 全球生物材料领导奖。梁教授目前当选了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并担任 Biomaterials 期刊总编辑。

戴琼海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戴琼海教授主要学术方向为立体视觉和计算摄像学。他长期致力于该研究领域的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项目和国家基金委重大仪器项目,负责研制了立体视频重建与显示和新一代立体视觉理论与关键技术等,分别在 2016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 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 2008 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他获得很多个人奖项和荣誉,在 2005 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09 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0 年 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2014 年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17 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

李俊峰国家能源咨询委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

李俊峰先生长期从事能源经济和能源环境理论的研究,先后组织并主持了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国家中长期能源规划的起草工作、参与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能源法草案、国家应对气候变 化方案等重要文件的研究和起草工作。组织过中国能源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中国低碳发展宏观战略问题研究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作为主要作者之一,他还参与了 IPCC 第二次至第四次评估报告的编写。他于2017 年1 月被授予第九届扎耶德未来能源终身成就奖。

卢煜明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李嘉诚医学讲座教授 卢煜明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李嘉诚医学讲座教授。卢教授的重点研究集中于血浆内游离 DNA 的生物学及诊断应用。于 1997 年,卢教授成为第一位科学家发表有关于孕妇血浆内发现胎儿游离 DNA 之研究,自此他一直处于这个崭新研究领域的最前线。有关技术已被全球广泛应用,并成为了产前胎儿医学的范例。卢教授亦利用血浆游离核酸就癌症检测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特别是对于鼻咽癌的早期发现和监察有重大裨益。 卢教授的研究成果对全球医学及科学界影响深远,屡获国际殊荣,当中包括 2014 年费萨尔国王国际医学奖、2016 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2019 年复旦—中植科学奖及 2021 年科学突破奖–生命科学奖。卢教授亦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以及港科院创院院士。

陈国强清华大学教授、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主任

陈国强教授从 1997 至今担任清华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生物合成 PHA 材料及其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共发表微生物技术和生物材料相关论文 370 多篇, Google Scholar 引用六万多次,H 指数大于 100。获得授权专利 40 项,50 个公开专利。他开发的技术已经在数家公司用于大规模生产微生物塑料聚羟基脂肪酸酯 PHA,使我国成为 PHA 领域国际上学术和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以及其医学应用研究做多的国家。

陈教授是 973“合成生物学”项目以及国家重大专项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主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兼职讲座教授。曾连续 6 年获得清华大学学生“良师益友”的光荣称号,进入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名人堂。连续 9 年获得清华大学高论文他引的“梅贻琦奖”。连续六年获得 Elsevier 出版社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高引用作者。

陈 曦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陈曦教授 1994 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1997 年于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2001 年于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2003 年起执教哥伦比亚大学,现为地球与环境工程系终身教授。2007 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颁发的事业奖,2008 年获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PECASE),是美国政府官方授予青年学者的最高奖励。2010 年获 ASME 的 Sia Nemat-Nasser 青年学者奖,2011 年获得 SES 的青年学者奖章,2012 年获得 ASME 的 Thomas J.R. Hughes 青年学者奖;他是国际上囊括 ASME 和 SES 这两个权威协会的所有三项青年力学科学家大奖的第一人。 陈曦教授现任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工程中心主任和先进能源与环境材料中心主任,在美国和中国主导和参与了大量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环境、生态、新材料、纳米科学等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科研、技术孵化和产业化项目。他是国际公认的材料和力学界新一代领军人物之一,也是国际上全碳循环(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的领导者之一和全柔性锂电池的发明人之一。

樊春海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 樊春海,上海交通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学士、博士,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博士后。2004 年至 2018 年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2018 年起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现任转化医学研究院(国家转化医学科学中心)执行院长。 曾担任科技部 973 首席科学家,并获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及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美国化学会“测量科学进展讲座奖”和第十二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等。入选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国际电化学学会(ISE)、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院(AIMBE)和英国皇家化学会(RSC)会士,兼任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副主编,ChemPlusChem 编委会共同主席。已在 Nature 等杂志发表论文 500 余篇,引用 》4 万次,H 因子 》100,近七年连续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欧阳明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欧阳教授于 1993 年在丹麦技术大学能源工程系获博士学位,之后在清华大学任教至今。他长期从事新能源动力系统研究。从 2007 年至今连续三个五年计划担任国家新能源汽车重点科技专项首席专家、2010 年起担任中美清洁汽车研究联盟中方首席科学家。他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机理与防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衰减与寿命优化以及混合动力发动机控制等方面开展了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的系统性工作,获得包括两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内的多项国内外科技奖励并培育出多家学生创业型高科技公司。此外,他还是国际交通电动化期刊 eTransportation 的创刊主编。

David A.Weitz哈佛大学物理系和应用物理系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David A.Weitz 是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毕业后在 Exxon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工作了将近 18 年。他曾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物理学教授,1999 年至今担任哈佛大学物理系和应用物理系教授。他领导的小组主要从事软物质科学的研究,重点关注材料科学,生物物理学和微流体学,已有几家初创公司将其实验室的研究概念商业化。David A.Weitz 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以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顾 臻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求是讲席教授 顾臻教授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及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2010 年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同年博士后获聘于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 /Koch 癌症综合研究院、哈佛大学医学院。2012 至 2018 年任教于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 / 北卡州立大学联合生物医学工程系,获评 Jackson Family 杰出讲席教授。2018 至 2020 年任 UCLA 生物工程系正教授,并任生物技术/生物医学与工程培训中心主任。2020 年 9 月全职受聘于浙江大学。 顾臻教授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申请专利 100 余项。曾获“斯隆研究奖”、英国皇家化学会 Felix Franks 奖章、国际药物控释学会(CRS)“青年学者奖”、Small 青年科学家创新奖、美国糖尿病学会(ADA) “Pathway”研究奖等。曾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2019 年当选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其课题组首次报道了血糖响应“智能胰岛素贴片”的原型,提出了闭路透皮递药系统的新概念,并率先利用血小板的靶向性及脂肪细胞的代谢通路递送药物,相关技术正在临床转化。目前担任 Science Advances 及 Nano Research 副主编。

谢晓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主任 谢晓亮,生物物理化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主任,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谢晓亮教授是单分子酶学的创始人、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和单细胞基因组学的开拓者。 1984 年谢晓亮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90 年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芝加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 年进入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NNL)工作。1999 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终身教授。2009 年任哈佛大学 Mallinckrodt 讲席教授。2010 年主持创办了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目前改名为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2016 年组建了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他多次获得包括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美国化学会 Peter Debye 物理化学奖, 美国生物物理学会 Founders 奖等在内的国际大奖。

张亚勤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科学”讲席教授、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 张亚勤博士是清华大学“智能科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他于 2014 年 9 月至 2019 年 10 月担任百度公司总裁。出任百度总裁前,张亚勤博士曾在微软公司工作 16 年,历任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微软中国董事长和微软移动全球副总裁。 张亚勤博士是数字视频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级科学家和企业家,拥有 60 多项美国专利,发表 500 多篇学术论文,并出版 11 本专著。他发明的多项图像视频压缩和传输技术被国际标准采用,广泛地应用于高清电视、互联网视频、多媒体检索、移动视频、和图像数据库领域。他是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人工智能委员会”委员、“未来交通指导委员会”唯一来自中国的委员,并担任全球最大技术开放平台 Apollo 联盟理事长。他也是联合国计划发展总署(UNDP)企业董事会董事。 张亚勤博士在国际上获得过诸多专业奖项和荣誉,2020 年当选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2019 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7 年荣膺澳洲国家工程院(ATSE)院士,也是该年度授予的唯一外籍院士;1997 年他被授予 IEEE 院士,成为历史上获得这一荣誉最年轻的科学家,并于 2004 年获得 IEEE 技术先锋奖。张亚勤博士是欧亚科学院院士,在十余所世界顶尖高校担任校董、荣誉或客座教授,并在 5 家高科技公司担任董事。

温江涛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IEEE Fellow;深圳市铂岩科技董事长 温江涛博士现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长聘正教授,IEEE Fellow。多项研究成果被国际标准采用并授权三星公司,为世界知名的 UCLA 工学院历史上最大的专利授权协议,并被阿里巴巴、华为等采用。作为技术负责人创办了多家公司,被 Dell等公司收购。作为天使投资人投资多家高科技公司被 Facebook 等公司收购。指导学生获IEEE最佳论文奖和两次提名,全国挑战杯特等奖等大奖。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Google Faculty Research Award, IEEE Capocelli 奖,两次日内瓦发明博览会金奖和 37 项美国专利。

夏丰年耶鲁大学工程与科学副教授 夏丰年教授 1998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05 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 IBM 公司研究院工作。他在 2013 年开始于耶鲁大学电子工程系任教至今。他的研究方向包括低维材料中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输运特性。同时他也发展基于新材料的光子和电子器件,并研究这些器件在通讯、成像、计算以及能源中的应用。他所获荣誉包括总统青年科学家奖、自然科学基金会职业奖、海军研究办公室青年科学家奖、2011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以及 IBM 公司 Corporate 奖。

David Schmittlein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院长

David Schmittlein 从 2007 年至今在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任职院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市场进程评估、市场决策改进方式等。他因在公司市场行为评估、市场调查研究设计、高效通讯战略开发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而赢得很高的学术声誉。他有超过 40 本出版物,主要集中在市场、管理、经济学与统计学领域。

Schmittlein 院长是国际著名的营销学专家,曾经在沃顿商学院任教多年,任沃顿商学院出版社主编委员会主席,硅谷开源软件公司 Cignex 董事。在加入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之前,Schmittlein 院长曾任多家国际企业商业咨询顾问,如 AT&T、American Express、Boston Scientific、Ford Motor Company 等。

王小凡杜克大学 Donald and Elizabeth Cooke 终身讲席教授 王小凡,癌症生物学家。1986 年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之后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 年在杜克大学开始他的独立学术生涯,现任杜克大学 Donald and Elizabeth Cooke 终身讲席教授。王小凡教授在细胞信号转导、DNA 损伤与修复、肿瘤微环境等多个癌症相关的领域均有重要发现。王小凡教授在 TGF-β 相关研究领域先后发表了 100 多篇论文,其中在Cell、Nature、Science、Genes & Dev、PNAS 等高水平杂志上发表 20 余篇。从 2006 年,他开始担任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生物化学期刊》的副主编,是 JBC 建刊百余年来的第一位亚裔副主编。 王小凡教授长期坚持通过多种渠道为中国的教育科技发展建言献策,推动、促成了一系列改善中国科研环境的政策制度。从 2007 年起他被聘请为中国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08 年,王小凡教授作为发起人, 同其他 50 多位教授一道致信温家宝总理,呼吁国家尽快提高博士生的生活待遇,并得到政府的积极回应:2010 年开始全国博士生的月收入平均提高了 2~3 倍。从 2010 年起,他被聘任为科技部重大科学计划专家组成员,从而直接参与了对科研计划评审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许多改革工作。

许 平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许平,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曾于 1998 年至 2012 年间担任山东大学教授,2005 年至 2008 年间担任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工业与环境微生物技术、微生物代谢工程等。许平教授已经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 80 多项,多项重要成果已经实现或者正在实施规模产业化;在领域有影响的刊物如 PNAS、Nat Commun、Angew Chem、JACS、mBio、Trends Microbiol、Mol Microbiol、J Biol Chem 等发表论文 200 多篇,据 Google Scholar 检索,论文引用近 12000 多次,H 影响因子 58。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较好的认可,如分别在 2014 年、2015 年和 2019 年被美国医学生物工程院(AIMBE)、美国发明家科学院(NAI)、美国微生物科学院(AAM)甄选为 Fellow。

杨 强微众银行首席 AI 官;香港科技大学讲席教授;AAAI 2021 大会主席 杨强教授于 1989 年在马里兰大学获得计算机系的博士学位,之后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 Simon Fraser 大学任教。杨教授的研究方向为迁移学习及其工业应用,是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的创始主任,香港科技大学的大数据研究所的创始主任。他是 IEEE Transactions on Big Data 和 ACM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Technology 的创始主编;获得 2018 年 ACM SIGKDD 杰出服务奖。他是 AAAI 执行委员会委员、 CAAI 副理事长,以及 AAAI/ACM/CAAI/IEEE/AAAS 的 Fellow。

张成奇悉尼科技大学副校长、杰出教授;2024年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大会主席 张成奇教授现任悉尼科技大学副校长,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杰出专家、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高级科学博士(DSc),同时也是澳大利亚人工智能理事会理事长,澳大利亚计算机学会会士、新南威尔士州科学与工程(工程和ICT类)奖及悉尼科技大学副校长卓越研究(领导类)奖获得者。其研究方向是分布式人工智能。 张教授是在 AI 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第一位大陆华人作者,是 2020 年和 2021 年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IJCAI)的评奖委员会委员,并获选 2024 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大会候任主席。2021 年,陈教授受邀成为上海 WAIC-2021 主席团成员之一。他曾参与多个中国项目的评审工作,包括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973 项目、863 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及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

李朝军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麦吉尔大学 E. B. Eddy 讲座教授;加拿大绿色化学首席科学家 李朝军教授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TWAS)、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AAAS)、美国化学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加拿大化学化工学会会士、加拿大绿色化学首席科学家。 李朝军教授于 1983 年获郑州大学学士学位,1988 年获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硕士学位,1992 年获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博士学位,1992 至 1994 年为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在 1994 至 2003 年间分别担任美国杜兰大学化学系助理、副、正教授。2003 年起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化学系 E. B. Eddy 教授,加拿大 NSERC 绿色化学 CREATE 中心主任, 魁北克省绿色化学和催化中心联合主任等。李教授获得了美国 NSFCareer Award(1997)、中国海外杰出青年基金(2000)、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2001)、加拿大绿色化学与工程奖(2010)等。 他开创的 A3 偶联反应收录在 Name reactions, 交叉脱氢偶联反应(CDC)收录在《有机人名反应、试剂与规则》的书中。

张 钹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张钹,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主要研究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等基础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应用于模式识别、知识工程与机器人等技术研究。于 1958 年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 年至 1982 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进行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的研究工作。2011 年汉堡大学授予他自然科学荣誉博士。 张钹院士已发表 200 多篇学术论文和 5 部专著。他的专著获得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出版社颁发的优秀学术专著特等奖。他的成果分别获得 ICL 欧洲人工智能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他参与创建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于 1990 年至 1996 年间担任该实验室主任。

张良方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终身教授;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

张良方教授,清华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和硕士,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化工与生物分子工程博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2008 年加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从事仿生纳米医学研究。他开创了细胞膜包裹纳米材料技术并引领这一前沿科研领域。目前已经发表学术论文 220 余篇,申请美国及国际专利 110 余项。

张教授曾获得美国化学会拉梅尔奖(Victor K. LaMer),《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艾伦·科尔伯恩奖(Allan P. Colburn),美国《大众科学》年度“十大杰出青年科学家”,及卡比勒(Kabiller)青年科学家奖。2015 年当选为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学会(AIMBE)会士,2018 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士, 2020 年当选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NAI)院士。自 2017 年,连续四年入选全球高引学者榜单。

米 磊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兼联席 CEO 米磊,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光学博士,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联席 CEO,中国“硬科技”理念提出者。他致力于打造硬科技创业雨林生态,目前已成功孵化 240 余家硬科技企业(包括九天微星、驭势科技、梦之墨、奇芯光电、超维景生物、特微智能、微光医疗、安科迪智能、深科技、赛富乐斯、瑞识科技、鲲游光电等公司在内)。近年来米磊博士及其团队围绕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深入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组建了专注于“硬科技”的双创平台,搭建了科技创业孵化生态体系。

施路平清华大学教授、类脑计算研究中心主任 施路平,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主任,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SPIE fellow。2012 年加入清华大学创建类脑计算研究中心。研究领域:类脑计算、信息存储、集成光电子、智能系统和仪器。发展了全球首款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异构融合“天机芯”,利用自动自行车构建了一个人工通用智能研究展示平台。2004 年荣获新加坡国家科技奖。曾担任国际会议 IEEE NVMTS、ODS、MRSsymposium 主席。

Erdal Arikan毕尔肯大学教授;5G 极化码之父;香农奖得主

Erdal Arikan 出生于土耳其安卡拉。他在 1981 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的学士学位,并于 1982 年和 1985 年分别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Erdal Arikan 在 1987 年加入毕尔肯大学,任电气电子工程系教授。2008 年,Arikan 教授公开发表了 Polar 码论文,开拓了信道编码的新方向,是世界上第一类能够被严格证明达到香农极限的信道编码方法,现已成为 5G 标准的一部分。Arikan 教授也因此被授予了多个奖项,包括 2010 年 IEEE 最佳论文奖,2013年 IEEE W. R. G. Baker 奖,2018 年 IEEE Hamming 奖,2018 年华为极化码特别奖以及 2019 年 IEEE 香农奖。

Tomaso Poggio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教授 Tomaso Poggio 是麻省理工学院脑和认知科学系的讲席教授,生物和计算学习中心的联合主任,同时也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和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的教授,是 DeepMind 创始人、Alpha Go 之父 Demis Hassabis、Allen Instituted 的负责人兼首席科学家 Christof Koch 和 Mobileye 的创始人兼 CTO Amnon Shashua 的导师。作为一名计算神经生物学家,他的研究方向包括视觉系统的生物物理学和行为学,人类和机器视觉及学习的计算分析。Poggio 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并在热那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曾在马科斯·普朗克研究所担任教职。他是 AAAI 的创始会士,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他曾获得马科斯·普朗克奖章,麻省理工学院 50K 创业大赛奖,以及 Otto-Hahn-Medaille 等荣誉。 更多重磅评委正在确认中。..。..

原文标题:全球“最强大脑”助力中国科技英雄榜!发掘顶尖科技创新青年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DeepTech深科技】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haq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计算机
    +关注

    关注

    19

    文章

    6620

    浏览量

    84036
  • 5G
    5G
    +关注

    关注

    1340

    文章

    47739

    浏览量

    553124

原文标题:全球“最强大脑”助力中国科技英雄榜!发掘顶尖科技创新青年

文章出处:【微信号:deeptechchina,微信公众号:deeptechchina】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第五届5GC高层圆桌金句集锦!

    ​ ​ ​ ​ ​ ​ ​ ​ 原文标题:第五届5GC高层圆桌金句集锦!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华为云核心网】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的头像 发表于 11-21 22:15 301次阅读

    华秋第九硬创大赛全国总决赛邀你一同见证~

    2023年华秋第九中国硬件创新创客大赛-全国总决赛即将开启! 全国总决赛活动安排 (1)活动时间 2023年11月19日(09:30-12:35
    发表于 11-17 15:33

    华秋第九硬创大赛全国总决赛,邀你一同见证~

    2023年华秋第九中国硬件创新创客大赛-全国总决赛即将开启! 全国总决赛活动安排 (1)活动时间 2023年11月19日(09:30-12:35
    发表于 11-17 15:30

    为什么嵌入式没有35危机?

    为什么嵌入式没有35危机?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IT行业变化迅速,技术的更新迭代速度惊人。然而,有一个技术领域却能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稳步前行,而且不受35危机所困扰,那就是嵌
    发表于 11-17 10:33

    光庭信息斩获“2023第五届金辑奖中国汽车新供应链百强”

    日前,由盖世汽车主办的2023第五届“金辑奖”颁奖盛典在上海圆满落幕。
    的头像 发表于 10-25 09:06 658次阅读

    R8C/35M 组 数据表

    R8C/35M 组 数据表
    发表于 10-18 18:30 0次下载
    R8C/<b class='flag-5'>35</b>M 组 数据表

    晋级揭晓!华秋第九中国硬件创新创客大赛-华东分赛区决赛成功举办!

    9月16日,在深圳市福田科技创新局指导下,华秋第九硬件创新创客大赛-华东分赛区决赛路演活动成功线上举办。本次大赛由深圳华秋电子有限公司(以下
    发表于 09-18 15:02

    华秋亮相第五届模拟半导体大会

    芯片厂商在近几年抓住行业东风,在消费电子、工业以及物联网、汽车市场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此,电子发烧友网于2023年9月14日在深圳益田威斯汀酒店召开举办“2023第五届模拟半导体大会”,大会邀请众多
    发表于 09-15 16:52

    华秋亮相第五届模拟半导体大会,助力电子行业高质量发展

    芯片厂商在近几年抓住行业东风,在消费电子、工业以及物联网、汽车市场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此,电子发烧友网于2023年9月14日在深圳益田威斯汀酒店召开举办“2023第五届模拟半导体大会”,大会邀请众多
    发表于 09-15 16:50

    “开源共享 创新加速”第五届中国芯应用创新技术研讨会暨飞腾派发布会深圳召开

    8月24日下午,以“开源共享 创新加速”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芯应用创新技术研讨会暨飞腾派发布会在深圳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电子主办,中电港和
    发表于 08-25 11:27 429次阅读
    “开源共享 <b class='flag-5'>创新</b>加速”<b class='flag-5'>第五届</b><b class='flag-5'>中国</b>芯应用<b class='flag-5'>创新</b>技术研讨会暨飞腾派发布会深圳召开

    R8C/35A组硬件手册

    R8C/35A组硬件手册
    发表于 04-20 19:11 0次下载
    R8C/<b class='flag-5'>35</b>A组硬件手册

    R8C/35C 组 硬件手册

    R8C/35C 组 硬件手册
    发表于 04-20 18:39 0次下载
    R8C/<b class='flag-5'>35</b>C 组 硬件手册

    R8C/35D 组 数据表

    R8C/35D 组 数据表
    发表于 04-19 19:30 0次下载
    R8C/<b class='flag-5'>35</b>D 组 数据表

    R8C/35C 组 数据表

    R8C/35C 组 数据表
    发表于 04-18 19:20 0次下载
    R8C/<b class='flag-5'>35</b>C 组 数据表

    聚焦五大应用,第五届中国芯应用创新设计大赛今日启动

    4月8日,第五届中国芯应用创新技术研讨会暨中国芯应用创新设计大赛IAIC2023启动仪式在福田会展中心6楼茉莉厅召开。
    的头像 发表于 04-08 16:35 2702次阅读
    聚焦五大应用,<b class='flag-5'>第五届</b><b class='flag-5'>中国</b>芯应用<b class='flag-5'>创新</b>设计大赛今日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