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我国已成功发射17颗风云卫星,7颗在轨运行

MEMS 来源:MEMS 作者:MEMS 2021-03-29 17:01 次阅读

他们的五十一载追梦“风云”路

2021年,我国计划发射风云四号B星和风云三号E星,“十四五”时期计划共发射7颗风云卫星。随着风云卫星家族的不断壮大,我国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的能力也不断提升。

我国风云卫星自起步以来,50多年间一步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如今,我国已成功发射17颗风云卫星,7颗在轨运行。

“风云之路”的辉煌离不开一双双“慧眼”——有效载荷,它是气象卫星的“眼睛”,获取的数据可生成各种云图、海面温度、植被指数等一系列产品。有效载荷的研制水平是决定气象卫星工作性能水平的关键。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技物所)全程参与了这17颗卫星有效载荷的研制工作,完成相关产品研制28台(套),为我国空间光电载荷技术发展,以及大气探测技术实现升级换代和逐步超越国际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风云三号D星使用上海技物所研制的分辨率光谱成像仪获取的图像(上海技物所供图)


从无到有

1965年,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实用性军用气象卫星“布洛克”一号,向全球播送数据信息,它的出现揭开了人类准确预测天气的序幕。

“卫星数据全球播送后,我国开始接收美国气象卫星辐射计的数据(云图),发现它在台风预报等方面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技物所研究员龚惠兴说。

自1970年我国筹谋发展气象卫星伊始,上海技物所就配合国家气象局等单位积极进行气象卫星探测仪器的调研、先期部署和研发。按照风云一号的规划部署,上海技物所负责研制观测地球气象状况的遥感仪器——甚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以下简称:扫描辐射计)。

扫描辐射计进入预研阶段,龚惠兴受命出任研制组副组长,负责技术攻关,目标是瞄准当时美国新发射气象卫星使用的48转/分钟扫描辐射计。

就在提交仪器设计方案不久,龚惠兴却因肝炎住院了。住院大半年后,为了研发任务,他不顾身体虚弱要求出院工作。

“怕传染别人,我就一直在办公楼厕所旁边的储藏室工作,避免与旁人过多接触。”龚惠兴告诉《中国科学报》,那时条件虽艰苦,他还是“一根筋”地只想把仪器做出来。

经过7年的预研,扫描辐射计多项参数都已确定。1977年,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进入工程研制轨道。

当年11月,气象卫星工程大总体方案论证会召开。就在这时,世界气象组织发布通告:美国准备从1978年起,将新发射气象卫星信号全部从模拟制式改成数字制式,具有5个通道,同时将分辨率从8000米提高到1000米,数据精度提高64倍。

“这意味着,如果风云一号还按照原来的设计上天,无论从数据制式还是数据精度,都不会有国家使用它的数据,它便没有存在的意义。”龚惠兴解释。

面对“风云突变”,主持扫描辐射计系统研制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任上海技物所研究室主任匡定波当场提出:我们要提升技术指标。

“做出来容易,往前跨一步比较难。”匡定波向记者解释,跨出这一步最关键的技术难题有两个:一是提升碲镉汞探测器性能以适应较高的工作温度(105K);二是研制提供碲镉汞探测器工作温度的辐射制冷器。

一年后,上海技物所研究团队还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超出预期完成任务。

风云一号原本只设计了3个用于气象的观测通道,为提高卫星使用效益,龚惠兴大胆提出:“可以再加两个通道给海洋。”

于是,在卫星系统不作改动、原遥感系统仅作少量改动的情况下,扫描辐射计增加了两个探测通道用于海洋水色观测,使得风云一号兼有气象和海洋观测的双重功能。

1988年,风云一号A极轨气象卫星成功发射,不仅实现了我国气象卫星从无到有的跨越,也让我国卫星海洋遥感提前起步,填补了国际空间海洋水色观测的空缺。

“我国气象卫星很有特色,很有面子。”匡定波感叹。

从小变大

“风云之路”徐徐铺开。1997年,风云二号A静止气象卫星的成功发射,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欧盟之后,第三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地区),风云卫星星座初具雏形。

“我这大半辈子,都是在风云卫星上。”在中国科学院院士、风云二号副总设计师陈桂林看来,自己的“风云事业”就像一艘驶向大海彼岸的船,绝不回头。

1984年,陈桂林接到任务:研制风云二号的核心仪器——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自此,他开启了“风云航行”。这个过程中说不清遇到过多少“大风大浪”,仅在研制的第一阶段,就攻克了240多个技术难关。

当时,国内并没有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核心器件波纹管的研制基础,如果从法国进口,需要2000万法郎,可当时整个卫星的研制费用才不到1000万法郎。“所以我们要走自己的路,要自力更生一把。”陈桂林说。

为了这个波纹管,陈桂林团队几乎跑遍了国内所有地方,最后在北京找到了一位会加工波纹管的师傅,在四川找到了可以制造材料的机器。反复调整试用,经历3年多,波纹管问题才得以解决。

此外,扫描辐射计的升级有诸多难点,有资源和技术限制,人员也短缺。风云二号H星扫描辐射计主任设计师、上海技物所研究员陈福春向《中国科学报》坦言:“很少有人比陈桂林更熟悉辐射计了。”

2017年底,在风云二号H星的一次试验中出现了一个干扰的多余信号,大家一时难以判断信号来源。最后,还是陈桂林把试验流程再走一遍后,找到了信号源头。

创业难,守业更难。“0到1的这条路很长,我们手握成功的接力棒,肩上是必须成功的重担。”陈福春把每一代扫描辐射计都看作是一个新开始。

1986年至今,上海技物所为风云二号全系列发射的8颗卫星研发的核心光学载荷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关键技术指标和产品可靠性达到自旋卫星平台同类遥感仪器国际先进水平。如今,风云二号向包括非洲东部、西亚、中亚、南亚在内的诸多国家地区提供气象资料和信息,为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作出重要贡献。

从弱变强

气象卫星是用于大气观测和生态观测的功能卫星,测量仪器的准确性是它的生命线。在风云一号、二号有效载荷研制经验的基础上,我国新一代气象卫星的技术水平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2017年11月发射的风云三号D星是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的第二颗业务星,被誉为探测全球大气的“超级慧眼”。与风云三号前一颗C星相比,其核心遥感仪器的可靠性、稳定性和探测精度都有进一步的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风云三号D星搭载的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是世界上首台能够获取全球250米分辨率红外分裂窗区资料的成像仪器,可每日无缝隙获取全球250米分辨率真彩色图像。“目前为止,其他国家的气象卫星还不能达到这个水平。”风云三号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主任设计师、上海技物所研究员顾明剑说。

“卫星仪器的更新换代需要反复论证、预演等,从工程样机到工程立项,往往要花10年。”顾明剑告诉《中国科学报》,风云三号D星从开始启动研制到发射仅用了四五年。

顾明剑坦言,这其中最大的挑战是顶住巨大压力不断提升仪器的研制基础和元部件的性能。“仪器性能从追赶到相当,再到超越,要拿出最好的东西,最大的力量就是决心和坚持。”

2017年9月,风云四号扫描辐射计获取的全球图像取代美国宇航局第一张地球全景图,在微信启动页展示。这颗卫星上还搭载了我国气象卫星的一个独门秘笈——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

早在20年前,匡定波就作出判断:“我们可以把干涉仪也放到静止轨道卫星上。”

任务交给了上海技物所研究员华建文。

“说实在的,把辐射计和探测仪同时放在一个卫星上,挺难的。”华建文告诉记者,美国曾放弃了“一星双载”的计划,分别用两颗卫星装载这两种仪器。当时也有人提议:“要不我们晚一点再上干涉仪吧,这样技术上会比较轻松。”

但科学本身就有“风险”,华建文一心想做成这件事。经过反复预演、调整,华建文带领团队把理想变为了现实。

2016年12月,风云四号A星作为国际上首颗同时装载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和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的高轨气象卫星,成功发射。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静止轨道高光谱大气垂直观测,带领我国高轨气象卫星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

“最后做出来了,我心里快活。”华建文笑着说。

“干一代型号,培养一代人。在上海技物所这个院子里,老一辈科学家和青年骨干们一步步地实现了将红外、光电技术应用于气象卫星。”上海技物所所长丁雷说,按照“十四五”规划,上海技物所将继续钻研高精度高定量遥感技术,积极推进风云五号、风云六号核心光学载荷研制,更多更好地服务于全国人民和全球大众。

责任编辑:lq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探测器
    +关注

    关注

    13

    文章

    2412

    浏览量

    71977
  • 卫星
    +关注

    关注

    17

    文章

    1602

    浏览量

    65765
  • 卫星系统
    +关注

    关注

    0

    文章

    69

    浏览量

    17310

原文标题:上海技物所为17颗气象卫星打造“慧眼”

文章出处:【微信号:MEMSensor,微信公众号:MEMS】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1星

    近年以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卫通牵头的中星 16 号、中星 19 号以及中星 26 号高通量通信卫星陆续发射,已经初步实现了对我国领土及“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地区的高轨卫星
    的头像 发表于 03-01 11:10 168次阅读

    全球首6G架构验证星成功发射

    行业芯事行业资讯
    北京中科同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布于 :2024年02月05日 09:01:52

    中国成功发射一箭九星和吉利星座02组卫星

    另据汤姆科技观察站获悉,今天上午 7 点 37 分,长征二号丙型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腾空,成功将吉利星座 02 组卫星送进太空。11 颗卫星
    的头像 发表于 02-03 16:27 5941次阅读

    我国成功发射一箭11星

    2023年2月3日7时37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通过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第二轨卫星发射升空。这次任务以“一箭1
    的头像 发表于 02-03 11:23 558次阅读

    我国成功发射天行一号02星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国成功利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将天行一号02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的头像 发表于 01-11 13:57 448次阅读

    碲镉汞光导器件在风云气象卫星中的应用概述

    风云气象卫星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标配”之一,高效服务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效提升了中国作为世界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的头像 发表于 10-29 09:35 406次阅读
    碲镉汞光导器件在<b class='flag-5'>风云气象卫星</b>中的应用概述

    今日北斗早报

    卫星制造、发射、应用等相关产业发展,助力“女娲星座”快速组网 5.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台湾首自制气象卫星“猎风者”原定于北京时间7
    发表于 10-09 10:18

    6g卫星什么时间发射的 6g卫星发射龙头股票有哪些

    6g卫星什么时间发射的 根据公开信息,全球首颗6G试验卫星“电子科技大学号”(星时代-12/天雁05)于2020年11月6日11时19分搭载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
    的头像 发表于 10-08 10:43 769次阅读

    北航校友企业四象科技成功发射三颗卫星

    1箭4星!2023年7月23日10时5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四象科技“矿大南湖号”SAR遥感卫星、“虹口
    的头像 发表于 07-25 10:13 342次阅读

    卫星互联网迎重要节点!我国成功发射技术试验卫星

    从技术上看,低轨卫星星座相关技术、“一箭多星”和“可回收发射”的火箭发射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相关应用加快落地。比如4月份,我国首次在偏远地区实现低轨
    的头像 发表于 07-11 16:02 412次阅读

    一箭41颗星,刷新我国一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

    中国新纪录!一箭41星!中国航天又一次交出更亮眼的成绩单。 就在今天下午13时30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吉林一号高分06A星等41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今天的
    发表于 06-15 20:49 1386次阅读

    朝鲜宣布卫星发射失败

    朝鲜宣布卫星发射失败 31日朝鲜发射一颗卫星,但是后来朝鲜宣布卫星发射失败。而这也是朝鲜时隔7年
    的头像 发表于 05-31 11:07 2135次阅读

    我国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成功着陆

    我国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成功着陆 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
    的头像 发表于 05-08 09:46 2237次阅读

    大佬们这是什么型号,740瓦蜂眼灯的驱动板上的

    这个是驱动740瓦4合一灯珠的恒流驱动板,可以单点单控,我想知道是怎么实现的,这个驱动板看不懂原理,想知道这个丝印是46x,sot23-6封装的芯片是什么型号,起到什么作用。有大神能指教一下吗?
    发表于 05-05 15:08

    开源鸿蒙OpenHarmony系统已成功用于微纳卫星

    工作组) 组长、大连理工大学于晓洲教授题为“微纳卫星技术与 OpenHarmony 实时操作系统”的主题报告中宣布, OpenHarmony 操作系统已经成功应用于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
    发表于 04-26 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