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测试难觅中国身影 创新需要潜心积累

来源:互联网 作者:秩名2013年07月05日 14:57
[导读] 以LitePoint为例,相对于传统的测试巨头,2000年成立的LitePoint是名副其实的市场新军,然而13年过去后,LitePoint拿下了全球70%以上的无线连接射频产测份额。

  自从中国打开闭关锁国的大门,认识到“天朝上国”与“西方蛮夷”的差距后,中华民族内心更涌起了一股“追英赶美”“与国际接轨”的不甘心态,这种心态遍及各行各业,不可否认,它在中国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功不可没。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急于从“中国制造”走上“中国创造”的转型之路。应该看到,在科技业,各个领域基本上都处于充分竞争的状态,欧美和日韩企业占据了大部分产业链的最高端。作为后来者,如何突破固有的市场格局,在强手如林的科技行业挤下一席之地,也许我们能从成功者身上窥得一二。

  后来者突破的成功之路

  以LitePoint为例,相对于传统的测试巨头,2000年成立的LitePoint是名副其实的市场新军,然而13年过去后,LitePoint拿下了全球70%以上的无线连接射频产测份额。

  LitePoint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Gary Wang将成功经验归结于技术革新。他认为,很多老牌的大企业虽然有着长期的技术积累,很多时候却因为已有的市场份额扼杀破坏性创新技术,这已经成为大象不能快跑的普遍性因素。再者,老牌的大企业由于产品线铺设得比较长,不可能在每个细分领域都能引领技术发展。

  在Gary Wang看来,后来居上者一般都因自身的加入改变了行业竞争规则。比如LitePoint,创立之初推出的一拖多一体化单机测试仪器,改变了行业原有塔积木式的、每项技术各需一台仪器的测试规则。比如联发科,它的手机芯片整合了软硬件技术,把多媒体应用以及相关的应用软件集成在单一芯片上提供给下游客户,几乎包揽了70%~80%的手机研发工作,成为芯片行业即有规则的破坏者。

  外部环境的因素也不可忽视,Gary Wang认为,Litepoint的成功也借了天时地利,创立之初的2000年,数字信号处理器技术进入高速发展期,芯片可以利用软件算法实现硬件做不到的性能。几年前,安捷伦、罗德与施瓦茨那设计得密密麻麻的仪器,需要雄厚的研发力量,小型企业根本没有实力和研发支持使其进入测试行业。而现在,打开各厂家提供的测试仪器,硬件大同小异,各家的优势开始体现在软件算法上。

  可以说,行业和技术发展为新进入者降低了门槛,吴军在《浪潮之巅》一书中描述了科技浪潮的力量: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一旦处在了那个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随着波浪顺顺当当地向前漂个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十几年间,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

  产业链高端需要潜心积累

  比较下国内各行各业,通信业是与欧美差距较小的,在电信设备系统领域,我们有华为、中兴;在PC制造领域,有联想;在消费终端领域,有华为、中兴、联想和TCL……然而芯片和测试行业,为何难觅中国企业的身影。

  Litepoint中国区运营管理总监李竟麟认为,如果把芯片形容为整个产业链的皇冠,那么仪表测试则是这顶皇冠上的珠宝。他说,测试是一个技术先行的领域,一款芯片在上市之前,测试方案一定要先到位,否则无法检验出货的芯片质量是否过关,可以说测试厂商在行业内的技术积累是最高的。

  从大唐电信,到爱立信,再到LitePoint,李竟麟在通信行业有着十多年的职场经历,在他看来,过去的几十年,中国企业在一些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部分技术专利申请量也颇有挑起中国原创脊梁的架式。但在技术研发人员眼里,创新分为两路,一是工程性专利,二是原创基础专利。

  所谓工程性专利,举个例子,某家厂商在一家客户占有绝对领先份额,然而打开其硬件设备,大部分核心构成仍然购买自海外厂家。在原创基础专利方面,中国仍然落后于欧美,中国企业在分立元器件和芯片没有优势,尤其是射频行业,至今没有大的突破。

  他说,射频是一个产出较慢、需要长期积累的一个行业,不像数字芯片和软件,研发人员入门一两年就有可能做到很好。但射频需要几十年的积累,根本没有办法在短期内很快追上。中国厂商学习能力很强,但射频行业不适合野心勃勃的急进者,一定要沉下心来专注进去。

  中国在射频人才方面的储备也是短板,在美国,一名在射频行业干了8到10年的工程师,普遍认为他刚刚入门,15-20年的射频工程师只是知道一点,25年以上的工程师,行业才会认可他是专家。而在中国,以手机设计公司为例,一线研发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年轻面孔,入行8年的射频工程师多转型为经理等管理岗位。

  光模块市场同样如此,此前,一家服务于美国半导体公司的华人研发工程师在接受C114采访时表示,光模块市场国内外的差距主要是光器件中的芯片,但就高端的芯片产品来说,技术积累必不可少,暂且不说日本光通信企业50年的发展历史,大部分美国公司也有30年以上的历史,对于精密制造,讲究术业有专攻,有经验的工艺技师十年职场经验也只是一个起步,人才的储备是国内企业面临的难题。

  然而国内目前的产业环境却令人忧心,近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向媒体公布的一则数据令人触目惊心: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

  我们国内的企业尽管面临这样那样的创新困境,但用一位硅谷企业家的话说,“办法总比问题多”,如何从国外优秀企业的成功发展历程上吸收消化对我们本土企业有用的成长营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仅仅应该学到这些国外优秀企业的先进技术,而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创新技术的思路、方法与胆略。未来20年对国内芯片和通信产业链的国内企业而言是难得的契机,“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我们期待着国内企业能够潜心积累核心技术研发与深入观察客户需求与市场挖掘,抛开浮躁和短期功利的心态,扎扎实实地坚持做好几件正确的事情,在今后能让我们惊喜地看到更多中国版LitePoint类型的本土创新公司的身影,为全球射频和无线通信产业链中添上更多更强的中国好声音!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技术交流、积极发言! 发表评请遵守相关规定。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