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电子发烧友网! ,新用户?[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电子发烧友网 > 图书频道 > 仪器 > 《医学影像设备》 > 第1章 医学影像设备总论

第2节 医学影像设备与诊断学的发展

1895年11月8日,在医学影像学的历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K·R oentgrn)偶然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从阴极射线管中发出的射线,它能够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却又不能被透镜折射,它自身不能被看到,却能导致荧光物质发光并让感光胶片曝光,为此伦琴给这种未被知晓的“光线”命名为X线,尔后人们也常将X线称为“伦琴射线”。随后,伦琴利用X线拍摄了人体内部的骨骼照片(第1张照片是其夫人的手掌影像),这一成功堪称医学影像史上的最早记录,以至于我们现在都把1895年纪念为医学影像史的开篇元年。伦琴因此在1901年荣获了首次颁发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最为欢欣鼓舞并且因此受益匪浅的当属医学界,利用X线对人体内部结构进行成像诊断的技术由此在全世界迅速普及开来,西方各国纷纷研制出了X线机的初级产品。受限于当时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水平,X线机只局限于透视检查和摄影,机器的功能和性能并没有新的提高,而X线对于人体的辐射损伤也是在以后逐渐被认识到的。
    1932年也是在德国,由柏林工科大学的鲁斯卡(E.Roska)和克诺尔(M.Knoll)根据对电磁波已有的物理认识,采用电子束成像,首先研制成功世界上第1台电子显微镜(electr onnic microscope,EM)。这是一次先有理论,后有实践的研究,从而有力地证实了信息载体的多样性。对于医学诊断,人类便有了从宏观到微观对人体结构全面分析的工具,鲁斯卡对于电子束和电镜成像的发明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荣获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战争年代,军事与国防是尖端科技的主要应用目标;进入和平时期,维护人类健康便成了科学技术中最重要的主题方向。第2次世界大战以后,1946年,声学和电子技术将海战时运用的声纳技术转化为医学中的A型超声(ultra-sonic,US)成像;美国哈佛大学的伯塞尔(Purceel)和斯坦福大学的布洛赫(Bloch)领导的两个研究小组,几乎在同一时期内,采用不同方法各自发现了物质的核磁共振现象(他们两人于1952 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20世纪50年代初期起,在已有的成像技术不断得到改良与提高的同时,新的成像方式又开始活跃涌现。原子能技术转化为核素医学成像,出现了各种同位素闪烁扫描仪和1958年问世的一次成像γ照相机;进入20世纪60年代,B型超声成像仪研制成功,其连续的动态实时影像为医学诊断提供了更新的手段。
    20世纪70年代以后,自从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完成以来,大批优秀的电子和计算机等技术方面的科学家、工程师纷纷转向了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和医疗仪器设备制造领域,从此医学影像设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物理、化学、机械、真空、电子、电磁和计算机等相关学科技术的支持下,医学影像技术进入了成熟期,开始普遍地实用于人体解剖、组织学分析和临床诊断学等形态学科领域。1972年,第1台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仪(X-ray computed tomograph y,X-CT)的问世给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带来了新的革命,这使影像的信息量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高,成为X线被发现以来医学影像技术史上新的里程碑。因此,两位研制医用CT机的学者:美国的物理学家考马克(A.M.Cormack)和英国工程师豪恩斯菲尔德(G.N.Hounsfi eld)获得了1979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20世纪80年代前后,出现了第1台用于头部的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仪(single phot 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成为核素成像的应用典型,多普勒(Doppler)技术开始应用于超声成像领域,而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原理更显示出它在医学影像中的重要价值。在MRI成像仪问世以后,着实让放射科医生们醒悟到:几十年来沿用的放射学、放射科和放射诊断中的“放射”一词似乎过于狭义,而只会观察X 线胶片已不能适应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MRI 和US 既无创伤又无损伤的成像方式,明显地映照出其他成像方式给受检者带来创伤或损伤的弊端,激励其向着无损或微损方向改进。另一方面,MRI和核素成像除了对人体结构的影像揭示外,还能提供功能上的信息,由此引发医生们产生了“成像方式已经多元化,影像诊断也应综合化”的新认识。迄今,X-CT、US 、MRI和ECT已被公认为医学影像诊断的四大成像技术方式。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通讯和全球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医学影像设备在不断提高性能、拓宽功能的基础上,也普遍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并且由于尖端技术的应用,使得各类影像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提高影像质量、缩短成像时间、降低有害辐射成了影像设备发展的总趋势。US成像队伍中出现了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仪(color do ppler flow image,CDFI);核素成像家族新添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仪(positron emiss ion tomography,PET);MRI采用了超导高场强技术;传统的X线摄影开始向数字化进程迈 入,出现了以计算机放射成像(computed radiography,CR)来代替感光胶片的新装置;小型的网络通讯系统开始在局部区域内传输医学影像。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涌现了螺旋C和超高速电子束CT(EBCT,或称UFCT),在发达国家的医疗机构中,医学影像的网络通讯已进入了实用阶段,能高速传递影像和其他医学信息的网络可使医生们方便地检索、调阅影像,实现多方会诊、信息同时共享和远程通讯。
    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过程,推进了医学诊断从“放射诊断学”到“影像诊断学”以至现代的“影像信息综合分析诊断学”,同时,由于医学影像设备均是多学科技术间的汇集和渗透, 从而造就了新的交叉学科——医学影像工程学。